1.1.2 “物联网+”生态环境的工作原理

物联网的工作原理包括4层构架:感知层、传输层、智慧层和服务层。感知层可以随时随地感知各类信息;传输层利用一些技术,包括运营商网络、5G、卫星通信等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智慧层通过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深度挖掘;服务层利用模型等提出处理措施,以提供智慧决策服务。

“物联网+”生态环境就是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针对以大气环境、水环境为核心的多种环境监测对象,构建环境与社会全向互联互通的智慧型环保感知网络,实现环境监测监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同时,基于环保大数据平台,搭建覆盖公众、企业和政府的立体服务系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物联网+”生态环境可以实现环境数据中心监测、环保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环保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机动车排气监测信息系统、移动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移动环保执法系统、协同办公、移动办公和城市立交积水监测系统等。

通信技术与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是“物联网+”生态环境发展的必由之路,主要体现在5G和边缘计算的应用方面。

(1)5G与生态环境领域的结合,将推动生态环境智能物联的快速发展。5G具有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和高可靠等特点,5G的大带宽使其比4G的速率快10倍,低时延指标可以达到毫秒量级。利用5G的传输优势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成为发展趋势。基于5G在速度和安全性上的优势,很多对传输速度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景将得以实现,并将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的发展中。5G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技术非常广泛,包括SDN/NFV技术、全频段通信技术、密集网络技术等。“物联网+”生态环境在5G的推动下,充分利用5G的应用优势,扩大服务范围,降低成本,实现跨越式发展。

(2)边缘计算于2015年进入快速发展期,在监控方面实现了应用,未来也将逐渐应用于智慧环保领域。边缘计算是在物联网设备和数据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产生的,由于云计算难以保证实时性、过度依赖网络环境、资源损耗较大且难以保证用户隐私,因此能够弥补这些缺陷的边缘计算应运而生。边缘计算将云计算的计算、存储等能力扩展到网络边缘,提供低时延、高可用和隐私保护的本地计算服务,解决了云计算高时延、受网络环境制约等问题。边缘计算将大力和深化各行业中的物联网应用,成为推动智能环保等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