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体现

1.悟性与理性

作为哲学的两种基本思维模式,悟性思维主要借助形象,而理性思维则借助逻辑来了解、分析与探讨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模式在儒家的“格致”(格物致知)、道家的“玄览”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悟性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它要求人们不是仅用理性去认知对象,而是用整个身心去感悟、体验对象。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妙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连淑能,2002)。著名的语言学家林语堂(2011)在《无字的批评》中曾经说过:“中国人知道理论是靠不住的,因此用‘情’字来调和,不但言理,且兼言情,入情入理,则凡事不错,这是中国人思想原则之特征。”而在海洋型气候和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当地人民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了探索自然奥妙、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总体说来,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具有以下本质特点。自我性:悟性的这种自我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个体的认知体验。本体性:鲜明地体现和表征了中国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伦理学密不可分的特色,真与善有机融合和统一、浑然一体,并因此具有审美化的特征。这种认识论要求人们不仅要用理性去认知对象,还要用身心去感悟、体验对象。整体性:对象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表达和再现。直接性:摒除事象、语言、文字等一切间接性,直指对象的本体、本性。悟性所诉诸的直接性,不是面对事象、表象、现象的直接性,而是面对“始源”本体即所谓道体或佛性的直接性。逆向性:打破日常和常规思维定式,采用反的、负的或逆的说明方法,这种反的、负的或逆的说明方法的实质和特殊意义在于:不说不可思议和不可言说的东西是什么,而只去说它不是什么;通过可思议和可言说的东西,思议和言说不可思议和不可言说的东西。

与悟性思维相比,理性思维更加注重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强调概念,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知识和概念的确定性;依赖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解释和揭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因此,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思维的主要手段和形式,而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到具体则是理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2.整体性与个体性

整体性是指对对象的整体性把握。思维的整体性源于对象的整体性,是对象的整体性要求的。这种整体性思维基于朴素的自然认识观,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整体来观察其间的有机联系,认为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这种思维模式注重从个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体的综合思考,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具体来说,在儒道释那里,它源于道或佛性的整体性,即道体为一,佛性不二。老子提出“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二章),庄子论及“主之以太一”(《庄子·天下》),孔子申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些都可以视为对对象即“始源”之统一性的不同把握和表述。而慧能主张“性在身心存”“佛是自性作”(《六祖坛经》),强调佛我的统一,泯除主客的分离与对立,其实质也是表达和再现对象的统一和完整。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把天、地、人和自然、社会、人生放在关系网中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注重整体的关联性,而非把整体分解成部分逐一进行分析研究(何南林,2008)。中国人向来就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从中医疗法(综合疗法)、综合性艺术、汉字的结构、对联和诗句中对偶辞格的频繁使用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反映中国人重整体和谐的心理文化。

与中国人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相反,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强调的是个体性、对立与差别交织的整体性,即世界充满了独立的毫无关联的个体与对立的力量。这种基于对立的二元思维渗透在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个体独一无二的差异性与权益平等,个体与集体的对立性,这些都倍受重视且绝不容许任何人侵犯。对主客体、人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的分析研究深深地渗透在西方人的血液之中,继而形成了西方人固有程序化思维模式。这种解析性思维的特征表现为重个体、重分析;善于从本质了解现象、从整体出发分析事物等,是典型的分析性思维模式。

3.直觉与实证

直觉思维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中国人在思想上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中国哲学看重的是实用,偏爱以直觉顿悟的方式去感悟自然法则,而不是求助于抽象的概念、语言或逻辑推理。直觉思维强调感性认识、灵感和顿悟。直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直觉是一种心理现象,不仅是认知,也包含情感和意志的活动;狭义上,直觉则指觉察或直觉思维,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是对突现的事物、现象或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快速识别、察觉、理解和判断的思维过程。理性、思辨是西方实证思维的标志。这种思维特征演变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古西方哲学家重视理性思辨的力量,在对自然界的种种观察和科学实验中偏重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近代西方哲学家则侧重借助于理性,利用实证或思辨来探索、考察主体世界与认识论。而康德的形而上学、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构架起现象之间过渡、转化的桥梁,探索与挖掘出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根源与本质。

本节从悟性与理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直觉与实证三组概念对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进行了阐述。下面依托这些概念就思维模式对ESP语篇翻译的制约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