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内在小孩与我们的痛苦有什么关系
一、导致痛苦的因素之一:内在小孩的恐惧
内在小孩的恐惧需要经过深入探索才能发现。而且探索过程中,我们最先察觉到的往往不是内在小孩的恐惧,而是功能自我表层的一些恐惧。
举个例子。我很痛苦,因为赚钱少——把痛苦归咎于“赚钱少”就是表面归因。你可以试着继续自我追问,比如:“我为什么赚钱少?”有些人会觉得怀才不遇,觉得社会不公平,觉得是外界因素导致的;还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没什么能力,甚至引发强烈的自我贬低,并伴随着羞耻感。你可能会觉得“是我能力不够,所以才赚不到钱”——你看,你的痛苦已经从“赚不到钱”变成了“我不够好”。如果继续往深处想,那么可能就会更加泛化,比如:“我不仅没能力赚钱,其他方面也不行,我一无是处、一事无成,我没用,我就是个废物……”
再继续追问,你就会思考:“到底是谁觉得我不够好、很差劲呢?”或许是由于现今社会总是以目标为导向,人与人之间的攀比、欲望日渐加重。但在社会评价体系之外,实际上是你本人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两者之间,后者才是关键,你如何看待自己比外界如何看待你更重要。
你自然会去思索:你为何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个认知是从哪里来的呢?
也许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场景,比如:小时候被母亲苛责、被父亲惩罚,考试成绩不理想,经常被长辈贬低,自己的性格和相貌会被同学取笑,等等。这些场景总是与“自己不够好”联系起来,时间久了,你就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性格,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创伤性养育的结果,就是我们会把创伤内化成对自己的评价,进而形成恐惧。
这样你就能得出结论:你痛苦的根源不是赚钱少,而是你的内在小孩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个认知则来自成长早期的创伤性养育——“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个废物”,这就是你的内在小孩的声音。
这就是你的内在小孩的恐惧,你害怕自己“不够好”,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到位,总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把上述这种探索内在小孩的方法称为“反复追问”,通过表面问题层层追问,最后你就会发现内在小孩害怕的点、难过的点,而且这个点会引发情绪。这个导致情绪的点就是你的内在小孩的恐惧,也是你痛苦的来源。
事实上,很多人在内心深处都认为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不够好”还可能有这些表现:想要掌控某段关系,一旦失控,就会感到特别糟糕;不允许工作出任何差池,不愿意被领导批评;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对孩子有过高标准的要求;对伴侣的无能感到很痛心,或者对伴侣的指责特别敏感……
这些都属于功能自我。苛刻地要求自己做好一切,才能避免让自己看到不好的一面;而对他人的不满则是“投射”,在别人身上看见了那个不好的自己,会很敏感、很排斥。
另外,在现实中,我们也会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来避免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不好的恐惧,做的这些事情本身也是“获益”的——让自己努力变优秀。尽管过程十分消耗精力,却是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取向。比如,使单位同事认为你是一个上进的、严谨的人,对你的印象不错,这会有助于你在工作领域取得更多成就。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痛苦的感受”让我们觉得熟悉。
这一点非常关键,像是一个程序被植入内心,这个程序默认了我们与成长早期的养育者保持链接的方式,尽管很痛苦,但至少好过被扔掉、被抛弃,或是面临死亡。被这样对待对于当年那个孩子来说,是他活下去所必须忍受的,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和受到陌生的对待而产生的不安相比,尽管已经熟悉的对待会让自己很痛苦,但也会带来一种安全感。
如果一个人之前曾被糟糕地对待过,现在渴求被好好对待,也确实受到别人的好好对待,这个人很可能出现以下两种反应。
第一种,会不自觉地否认和质疑别人的态度。这种对待是真实的吗?会不会有什么目的?他凭什么对我这么好?是不是要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或者要让我付出更多?如果我没有付出,那么他会不会伤害我、抛弃我?
第二种,很可能会想要更多。因为太渴望这种被善待的感觉了,一旦想要的更多,就会更加敏感,想要每时每刻都得到这种对待,甚至在无理取闹的时候,也希望对方好好地对待自己。如果对方稍微有些不重视,就会变得更加焦虑,进而衍生出一些新的痛苦,最后导致和对方的关系破裂,迫使对方逃离。你潜意识就会觉得:“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他就是会这样对我。”
二、导致痛苦的因素之二:对功能自我的不接纳
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你可能会到处去寻求认可,对自己要求特别苛刻,不允许工作出差错,对否定特别敏感,经常以目标为导向;而且你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和方式,去苛刻、挑剔地要求其他人。
这一切都是我们为了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所做的努力,或者说是为了避开内在小孩的恐惧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强化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部分。我们通过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来避免面对内在小孩的恐惧,而这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破坏关系、拖延、失眠、过度警惕、过度焦虑等等。但我们又不想接纳这些副作用。
在这里我必须提醒你,这些都是你强迫追求完美的功能自我所带来的副作用,是你应该去承受的。比起内在小孩的巨大恐惧,你强迫自己完美所带来的焦虑实在不算什么。
举个例子。假如你害怕被抛弃,认为自己变好了别人就不会抛弃你了,于是把大量心力花在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上,但这个过程会消耗自己的内在能量,会让你感到很焦虑——即便如此,这些消耗和焦虑也只是副作用而已,比起被抛弃的恐惧,根本不值一提。
事实上,大多数人是因为这些副作用而去寻求心理治疗的,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察觉到引发自己痛苦的根本原因。他们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亲子关系、婚姻、工作等方面出了问题,才导致这些副作用的出现,但其实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问题。内在小孩的需求促使你不停地往前奔跑,不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部分。
因此,痛苦就是对自我的不接纳。
成长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不是某种单一改变,它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领悟和觉察。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需求和恐惧,尽量去探索出一些应对的方法,才能慢慢在成长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疗愈自己。
在之后的章节中,我会一点一点协助你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并详细告诉你一些疗愈内在小孩的思路和方法。
每日作业——疗愈内在小孩
本练习能够让你重新回到内在小孩的创伤时刻,幻化出理想化的母亲的角色,让内在小孩感受到重要客体的持续滋养,延续曾经被迫中断和压抑的体验,从而获得被重新养育的机会。
第一,要让你和自己的内在小孩保持某种持续的联系。
第二,要不停地确认内在小孩的需求,并去满足他。
第三,要慢慢减弱内在小孩曾经的恐惧。
第四,要让这种练习成为习惯。
这种练习方法非常简单快捷,而且持续练习的作用会非常明显。在练习的过程中,你也许会觉察到一些新的需求和恐惧,再结合后面内容中讲到的方法,你对内在小孩的认知、觉察就会越来越清晰明了。
找一件东西去替代内在小孩,可以是想象中的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与某人的合影、自己的内在小孩画像、镜中的自己、重要的随身物品、对你有特别意义的物件,或是你的宠物、植物等。
与内在小孩互动,可以尝试以下四种方式,但不局限于此。
①倾听他。
模拟内在小孩在对你说话,想象一下他会对你说些什么。这时,你的内心可能会冒出一些念头,这些念头也许就是内在小孩对你说的话。你可以把这些念头说出来,也可以默念,但请专注地倾听自己,不要评判。
②安抚他。
用一个能表达内在小孩状态的姿势——平躺、侧卧、蜷缩地躺着或者站立都可以。用双手保护自己,拍拍自己,轻轻摇晃自己,或是抚摸自己的肩膀、脸、头发,去感受和内在小孩在一起时的气息和温度。你可以把安抚的话说出来,也可以在心中默念。
③允许他。
给内在小孩取名,可以是你的乳名或其他名字,轻轻呼唤他的名字,他可能有很多愤怒、委屈,可能刚刚发过脾气,允许他宣泄情感,并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你可以直接说出来,也可以在心中默念。
④支持他。
呼唤他的名字,想象你有能力给他最需要的东西,想象他处在某个特别需要帮助的情境下,你出现并且给了他支持,告诉他:“别怕,有我呢,我会保护你的”,“我永远站在你这边”,“任何时候你都不该被那样对待”。你可以直接说出来,也可以在心中默念。
作业展示:@小多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流泪,感受到内在小孩站在一片漆黑的森林里,她是那么脆弱无助,那么悲伤,害怕被抛弃,渴望被全部接纳。我告诉她:“孩子,别怕,我会永远站在你这边,不管你做了什么,我都会支持你、原谅你、无条件地爱你。你值得被更好地对待,你本来就很好!”我说完这段话,她好像有了力量,不再那么害怕。“往后的每一天,我都要好好抱抱你,我的内在小孩!”
请注意以下三点:
①在什么时候练习?
如果你恰好面对或者经历了冲突,感到悲伤、无助,有了不好的情绪,比如你与爱人或孩子发生冲突,那么就特别适合用上面的疗愈方法。但是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不要去强迫自己练习。等情绪稳定下来,回过头反思的时候,你可以再尝试疗愈自己。在开始之前,可以先冥想一会儿,或者让自己安静地专注于当下,接着就可以进行练习了。
②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感受。你可以将自己在进行上面任何环节的练习时出现的任何感受写下来、说出来,还可以把它们分享给其他人。
③不要让功能自我下的批判性思维阻挡你做内在小孩的疗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