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分工、专业化与集聚经济
- 苏红键
- 1384字
- 2022-05-26 20:20:05
前言
地区专业化是空间分工的结果,集聚是空间分工的组织形式。集聚经济是空间分工经济性的来源之一,专业化经济是集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中国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现实问题出发,围绕空间分工、专业化和集聚经济三个紧密相关的概念,探讨了中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本书主体内容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空间分工理论研究,主要对斯密以来与分工相关的理论进行综述,明确分工理论的研究框架,并从空间分工的形式和微观基础、空间分工的经济性、空间分工的形成和演进机理方面构建一个包括“微观基础—形成和演进机理—形式与演进—经济性”的空间分工理论框架。空间分工主要包括产业分工和职能分工两类,其演进特征主要表现为随着多区位企业的发展以及交通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并逐渐向职能分工演进。空间分工的经济性主要包括区域间分工与贸易的经济性和区域内经济结构的经济性两个方面。
第二部分中国城市分工与专业化特征,分析了中国城市分工和专业化的演进特征、规模特征、空间特征等,揭示了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专业化水平的内在规律,同时考察了中国企业管理部门集聚水平最高的北京市及其各区的空间分工演进特征。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城市相对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表明中国城市间分工合作水平不断深化;绝对专业化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与城市自身规模等在短期内基本稳定相关。职能分工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以及在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之间越来越显著。北京市的分工演进特征主要体现在生产部门外迁与企业管理部门集聚,以及北京市各区之间显著的职能分工上。
第三部分对结构效应的实证检验,利用不同区域层面数据,分别考察了职能专业化、产业专业化、相关多样化、不相关多样化等指标与集聚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城市群内部分工的空间结构效应。通过将职能专业化指标引入动态外部性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避免了大城市因产业多样化水平较高而倾向于支持Jacobs溢出。分析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大城市,更倾向于支持职能专业化引起的MAR溢出。根据长三角城市的制造业数据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经济在城市群层面是存在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制造业结构趋同可能是合意的,这也支持了职能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性。
第四部分从结构效应到综合效应,将区域研究转移到城市内部,研究城市集聚经济的来源及其性质,提出并实证检验了集聚经济效应的三个维度,即规模效应、密度效应和结构效应,考虑到密度效应的创新性和重要性,进一步考察了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密度效应。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倒U形特征不仅在三种效应中均显著存在,而且在密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视角下最优城市人口密度是存在的,在控制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之后,以“城区总人口/建成区面积”核算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约为1.30万人/平方公里。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2012)和博士后出站报告(2014)的基础上补充修改完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中国经济问题》、Urban Studies等期刊。现即将付梓,诚惶诚恐;为中为始,是以自勉。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多多批评指正(suhongjian@outlook.com)。
感谢北京交通大学赵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后凯研究员分别在我博士阶段和博士后阶段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陈凤玲老师团队出色的编校工作。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4FJL011)对本书出版的支持。
苏红键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