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我们常常发现,生活中有一股隐隐约约的力量,想要把棱角各异的年轻人,磨平成一个模子出来的标准款。

总有一股隐隐约约的力量,想要把所有走上不同道路的人,拉回大多数人的方向。

有时候,它是旧道德。

有时候,它是约定俗成的习惯。

有时候,它是披着风俗的外衣。

有时候,它是多数人默认正确的观念。

你想读书,父母对你说,乖,要把机会让给弟弟。你看,张叔李叔家的小孩也是一样的,大家都这样。

你不想结婚,父母对你说,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你看爸爸单位那么多的同事的小孩,就只有你嫁不出去了。

你不想回老家,想去别的城市闯,父母说你怎么这么没良心呢,养你这么大翅膀硬了是吧。

你不想生孩子,父母说人怎么可能没有孩子呢,你看隔壁那××孩子都多大了,多幸福啊。

如果这些既有的人生模式都和自己想要的相反,那么这个旋涡中的年轻人,会不会开始质疑是自己错了?

还有。

你和父母产生了争执,长辈们会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你小时候很喜欢一个人,却被冷嘲热讽:“小孩子懂什么爱情。”

你不喜欢喝酒应酬,领导们语重心长:年轻人要学着适应社会。

你在网络上遇到了很好的朋友,而现实里的亲朋会说:那是假的。

你觉得人生这么辛苦,很累,想说一句对未来失望了。立刻就有一大堆人上来打鸡血,说人要正能量,人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大多数人的努力还不配和人拼天赋……

他们说,这就是所谓的成熟。只要你向大多数人屈服,只要你把自己打磨得和别人一样,你就长大了,懂事了,适应社会了。

他们默认人的一生只能有一种轨迹。按部就班地走完一模一样的路,就是人生的唯一可能。

一个年轻人可能要花很久的时间,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逃离那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比如考上一个外地的学校,比如到大城市找一份工作,比如认识一些新的朋友。那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并不孤单,原来选择无关对错,原来人是允许选择另一种可能的。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幸运。

也有很多我们的同龄人,在和整个世界的孤独对抗中不得不屈服。他们忘记了原本自己的模样,忘记了所有的梦想,把自己打磨成大多数人的模样,过大多数人的日子,收获长辈的点头赞许。

或者,他们没有忘记自己原本的模样,却无力再与身边所有的人抗衡。他们选择接受命运,沉默地扮演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会压抑着痛哭出声。

我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痛哭。

年少的时候我想要拯救天下,后来我只想拯救少数的几个人,可是,现在我什么也没能做到。

我没有办法改变某一个人的处境,也没有办法改变某一个陌生人的观念。明明有那么多苦难是不应该发生的,可是我没有办法阻止它。

已经过去了很多年,那些人早已离散,那些事早已尘封。

可是当我提笔的时候,桩桩件件的往事从回忆的最深处一一涌现。它们在我的脑海盘旋,在我的耳边呼喊。它们变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文字,诉说着很多年前的愤怒和怅惘。

这个世界不该这样。

这个世界不该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规矩,更不该放任这些规矩制造一场又一场的悲剧。

我们追求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果某些价值观造成的是某个群体的痛苦,那么我们当然应该站在它的对立面。这是我个人判定是非对错的标准。它来自一个很天真的心愿:我希望我见到的眼泪都没有存在过,我爱的人们可以幸福快乐地过一生。

可惜,我想没有人可以实现这样的愿望吧。

我还能做的,只能是说点什么,给大家提供一些个人的思考。我想,如果有和曾经的我们一样的年轻人读到这些文字,或许能在困境中收获一份来自远方的、陌生人的理解和支持。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也可以被当作一封长长的信。而翻开它的你,就像打开了一个从海滩上捡来的漂流瓶。

其实生活中的矛盾,尤其是发生在强势身份和弱势身份之间的冲突,孰是孰非原本是显而易见的。但强势身份的一方总是不愿意就事论事,他们会树立“过来人”的权威,翻出很多陈旧的规训为自己辩护。

这些规训可能会是很多不同的模样。有时候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时候它是“我都是为你好”,有时候它是“社会就是这样的”,有时候它是“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其实这些话都是一个意思:你没权利自己选,你要照着别人的样子生活。

是的,或许随波逐流,和多数人一样过日子,可以在艰难的生活中减少一些阻力,这也是长辈们自信这是“为你好”的原因。

但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人无论做什么选择,无论是追名逐利还是安贫乐道,无论结婚生子还是独身丁克,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获得某种适合个人的情绪体验。如果在旁人看来更轻松、更合适的人生模式给当事人带来是悲伤、痛苦、麻木的情绪,那么这种旁人眼中的“轻松”“合适”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毕竟最终承担选择的后果的,只是当事人自己而不是他人。谁承担后果,谁才有决策权,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是吗?

而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的答案分两步。首先是对“过来人”权威的祛魅。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代的经验,未必适用于另一个时代的另一个人(参见《终章:小马过河》)。其次,我们要不断通过阅读、通过生活的积累,逐渐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的标准。

这个价值体系可以随着阅历的提升不断修正,但不该屈服于他人的质疑、否定和打压(参见《揠苗助长:自尊摧毁陷阱》)。

另外,当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人的时候,不要倚老卖老,变成从前的自己讨厌的模样。三十岁之后,我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这一点。

这是一本由短文集合而成的书。有一些是明面上的观点论述。有一些就只是单纯的故事而已,我把想说的话藏在故事的背后。或许看起来有些散乱,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无论是哪一种文字的形式,都是想要拆解某个不应该存在的规矩。

往事已矣,但那些规矩还在。枷锁之下,依然不断有新的眼泪和绝望。

我没有办法改变过去,可我想试着改变未来。

这些文字是迟到的复仇,也是重新发起的冲锋。

就算身为大人,叛逆之心永远不死。

苏见祈

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