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参考释义
人一生出来,就开始进入死亡之旅。人以四肢九窍活着为生,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为死,不善于执生(机)的人,以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不善于执生(机)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听说善于持生(机)的人,(不入险地)行路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不妄动刀兵)就不会在战争中受到伤害;在善执生者面前,犀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站在生地,远离了死亡之地啊!
说东谈西
本人认为,以往的很多解读脱离了帛书版本的《道德经》的本意,比如很多书中将“十有三”解释为“十个当中有三个”,这种解读问题比较大。在春秋战国时期,“十有三”表示的是“十加三”,如果表示“十个当中有三个”应该写作“十之有三”,古人的文字是十分规范的,不能随意曲解。
生生,是“生疏于执生”之意。
这一章,对于中国后世的古典哲学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所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入,无道则隐”“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等,都可以从这一章中找到痕迹。
今天,很多人都认为这一章是养生的内容,源于韩非子的言语:“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其实韩非子的这句话也是哲学,表明生死之间是一个过程,生死是相伴相生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和养生风马牛不相及。
《道德经》体现出了哲学的精髓,这是有史以来的公论,在这样的文章中仅仅谈论养生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哲学文章中会讨论生死,讨论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穿越生死,这是辩证法和方法论,而养生,着眼的是生理上的生命,仅仅是医学。哲学的作用展现在无形之中,而养生(当然也包括养心和精神)侧重的则是有形,这是根本的区别。
历史上,《道德经》的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舍之间,互有同异。但公认影响最大的是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经注》。河上公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也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贴近《道德经》真正的含义,因为一旦出世,就很容易被各种欲望所影响。老子的《道德经》一直在倡导清静无为,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体会到清静无为的含义和妙处,才能彻底放下名利和欲望,理解《道德经》的精髓。他对《道德经》的注释,自然远非那些在尘世间追逐名利之人的注释可比拟。所以,本章在解读的过程中借鉴了河上公的解读。
“不善于执生(机)的人,以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入死地”,是本章的核心部分。本人认为老子在说,生,是因为四肢九窍展现活力而生;可因为各种无穷无尽的欲望,导致四肢九窍的衰竭,将自己送入死亡。
当今社会,许多人有无尽的欲望,让社会充满浮躁。可是,越浮躁,诱惑也就越多,心神永远无法安宁,也就无法静心思考问题,无法按照事情的内在逻辑去做事,更不可能持之以恒,最终,就把自己从“生地”(成功)送入“死地”(失败)。越是要求“生”,就越是容易入于死地。生与死的可能性原本是相等的(人生下来的时候,成功与失败的机会是均等的),但许多人往往选择了“死地”。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悖论?老子让我们先沉静下来,凝视生命的真相。人始生于虚无,这是生命的活力之源,如果要保持活力,就要清静无为,回归本真的状态。
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上生活,会看到一些成功的人,但看到更多的是一生碌碌无为的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碌碌无为的原因基本相同,这是为什么?本人在《如松看财富之道》中曾经讲过一个例子,那就是巴菲特。巴菲特为什么成功?源于两点:
第一,他所处的社会准许索罗斯存在。索罗斯是典型的空头,无论股指、美元还是商品,只要出现泡沫,他就会集合对冲基金去做空,这实际就是给商品价格、股指、美元“挤水分”,让它们时刻都处于合理的估值上。
第二,巴菲特站在索罗斯们建立的金融基础上(金融要素的合理估值),建立并运用自己独立的投资理论,坚持长线(这就是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
无论索罗斯还是巴菲特,都是深刻研究美国社会的制度、金融环境、投资环境之后,按自己的理论实践取得的成功。没有索罗斯们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及他们所建立的金融基础,金融要素就会时刻处于泡沫状态,如果用巴菲特现在的投资理论长期投资五十年,到今天他还不如一个普通农民。
当然,巴菲特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但那些静心观察、持之以恒走完自己一生的人,即便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是成功的,因为他们铸造了属于自己人生的丰碑,演绎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旅程。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其独到之处,每一个死寂,都是雷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让我们先沉静下来,研究社会特征、法律环境,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资理念,这就是生路。如果每天的头脑中装的都是奢华、攀比、面子、享受和欲望,就会让自己浮躁无比,就是死路。
世上从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凝视生命的真相,生死只在一线间。实现清静的内心,走自己的道路,你就可能是一块丰碑。巴菲特在美国社会成为巨富,然后又将绝大部分财富捐助给了社会,他就是在走属于自己的那个过程。相反,如果时刻希望复制巴菲特,让自己成为巨富而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欲望,就会永远处于心神不安之中,也不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就只能走向死寂而碌碌无为。
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成功,走向自己的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