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诫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参考释义

以往得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得到道而变化于无形,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公正。戒下述情形,天得不到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性就会灭绝,河谷不能保持充盈就会干涸,侯王不能保持公正王朝就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榖”,这就是以贱为根本,不是吗?侯王不以尊号来称誉自己才有高贵。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要把自己看作是一块石头。

说东谈西

“不榖”意为不善,是古代帝王的谦称。

“一”是什么?一是道之子,道生一。道是体,一是用。天地之始,谓之一;数之元,谓之一;道之德,谓之一;人之心,谓之一;等等。天下无处不是一。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皆源于一。万物能得此一,归于本源。人若能得此一,虚静恬淡,不偏不倚,道即是我身,我身即是道,不见有为之迹,用之无往而不宜。

在社会学中,什么是“一”?在自由经济体系下,法律就是“一”,此时,社会的所有行为都围绕“信用”而运行,比如,人们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来赚钱,钱是信用的一种表现方式,但人们所有的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在法律的框架内,此时,法律既约束所有人也保护所有人,法律是判定一个人或组织的行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以权力为主导的社会中,谁掌握这个“一”呢?当然是君王,所以,自古至今,历朝历代,争夺的就是这个“一”,也就是公器。

在以法律为“一”的社会中,钱就代表了信用,代表了财富,代表了支付能力,理论上可以购买法律框架内的任何商品和服务,这是由法律这个“一”来保护的。但在人治社会中,皇权掌握着“一”,普天下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都属于皇权,钱不代表信用,也不是财富,并不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比如不能真正拥有土地,也不能买与皇帝同颜色的衣服,等等。此时,钱是皇权为了稳定掌握国家机器而发行的一种凭证,这种凭证的价值一般也不稳定。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希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当然更希望赚钱。“赚钱”两个字,实际就将自己和钱看做对立的两面,当钱成为自己对立面的时候,赚起来是很辛苦的,因为你和钱之间进行的是一种博弈,一不留神钱就会“溜走”。所以,当今社会的人们很辛苦。那么,为何不将自己与钱融为一体呢?融为一体时,就是一种归“一”。那么,如何实现归一呢?可以以范蠡经商为例子。范蠡经商的过程中从不间断地做善事,不间断地办粥厂接济那些吃不上饭的穷人,也坚守信义。有一次,一位债主年关来结账的时候,将借条掉在河里了,只能就近来到范蠡的家,范蠡不仅连本带息地归还,而且还赠予路费。范蠡这样做原因有二:其一,自己有动力,因为粥厂每天都要开支的,不能懈怠,时刻鞭策自己,看起来散出去很多(物质),但收获的更多(精神与物质),也将自己和那些百姓融为一体;其二,无论范蠡做什么生意,要“贷款”就有人送上门,更不愁客户(周边的人都是他的客户,因为他与百姓融为一体)。范蠡三次搬迁,每次搬迁之前都散去大部分钱财,而每次都能再次成为巨富,这就是归“一”的威力。

归“一”之后,范蠡与自己的消费者不处于对立面,让自己摆脱了“奸商”的角色,钱就与他融为了一体。为别人服务,对别人守信,最终让自己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任何一个人的荣誉、地位和钱财,都只能来自社会,社会也是“一”,荣誉、地位、钱财等都是“一”始生的,无论贫贱阶层还是高贵阶层,都是“一”的组成部分。范蠡得到了“一”,就成了财富的化身,就虚静恬淡,不偏不倚,道即是我身,我身即是道,实现了抱元守一。范蠡不愧是老子的徒孙,深得祖师的真传。

范蠡看起来是个生意人,实际上他是求道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意味着万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时刻都有得失,得到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自己会失去什么,有得必有失,相反,失去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所得,就会达到更高的境界,最终就会看淡得失,实现归“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积众贱而成贵,积众下而成高。人若能无分别之心,自会高下如一,贵贱如一,人我为一,玉石亦一,无往而不一。故有我与无我之间,乃是“得一”与“不得一”的关键所在,只有无我才能得一,最终才能实现自我。

有些人每天都想从别人那里赚更多的钱,作为老板来说,就会想方设法压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的利益,在生产过程中极力压低成本甚至偷工减料,还会不断压低员工的劳动收入,目的都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赚更多的钱。这实际都是伤害社会的行为,都失去了“一”。这样的企业,顺境之时可以赚钱,但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崩塌,因为它与社会是对立的。相反,有些企业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还会维护上下游经销商以及员工的利益,同时,以满足客户为自己的经营核心,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全社会的需求减少,而有限的需求就会被它们所占有,在其他企业纷纷倒闭的同时,它们的市场份额还会逆势扩张,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那些著名企业都可以跨越无数的市场波动周期,而且还会在危机过程中实现超常发展,因为它们怀中抱着“一”,这个“一”就是与社会、与人心融为一体,让自己努力为社会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无坚不摧的信任关系。

高贵与卑贱是对立统一,离开了卑贱,就没有高贵。对于高贵的理解,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是有所不同的。有些社会认为有钱是高贵,有些社会认为有权力和地位是高贵,真的是如此吗?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有钱的人包括明朝的太监刘瑾、清朝的权臣和珅等,他们高贵在何处?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人拥有权力和地位,最典型的是西汉末年的王莽,最终甚至登上了新莽的皇位,可结局却是被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更谈不上高贵。中国封建历史上有很多王侯将相,虽然拥有权力和地位,但拥有为天下人谋福利的高贵品德的人并不多。

英国考文垂博物馆中有一名为《马背上的戈黛瓦夫人》的画,可释义老子所说“高贵”的含义。

据说在1040年,统治考文垂的利奥弗里克伯爵为筹军费,决定征收重税。善良的伯爵夫人戈黛瓦向丈夫请求减税,伯爵说,你若裸体围城走一圈,我就同意减税。

第二天,夫人真的一丝不挂,骑马上街。居民为尊重夫人,全城闭户,街上空无一人。事后,利奥弗里克伯爵信守诺言,宣布全城减税。

伯爵夫人戈黛瓦当然是高贵的,因为她在每个民众的心中都处于尊贵的位置,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任何一个人如果要让自己高贵,都必须与卑贱融为一体,没有卑贱的尊崇,就没有高贵。

远古的帝王之所以称自己为孤、寡、不榖,都是把自己放在卑贱的位置,让自己进入万民之心,以实现自己的高贵。范蠡之所以被誉为商圣,是因为他在百姓心中占有尊崇的位置。所以,老子说,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