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3]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4],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注释
[1]持身:指立身、修身。喻对自身言行的把握。《列子·说符》:“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
[2]用意:指意图、着意、用心、企图。借喻为人处世。
[3]挠:指搅动、恼乱、烦扰。
[4]泥:指拘泥于、拘执。
释义
读书人立身行事绝不可有轻浮急躁的言行,因为轻浮急躁易招致外界因素而干扰到自身,从而失去悠闲怡然、沉着镇定的情趣;读书人待人处事不可有思虑过重的心态,因为思虑过重自身易受到外界事物的束缚,从而失去潇洒旷达、活泼开朗的生气。
浅析
“以约失之者鲜矣。”为人处世若能经常反躬自省,加强自身的检点约束,其错误或过失就会少之又少,因为“言而约则不烦,动而约则不躁,用而约则不费。即有蹉跌,亦不过甚矣”。从言谈举止等方面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对于人生尤为重要。凡事若能谨言慎行可谓有“约”在身,即做人要谨约,做事要践约,自身要素约,生活要勤约,“人能以约自守,则所失自少矣”。人生有苦有乐,如果能够做到正确对待苦与乐,就是守约恰当、持身有度。但在现实生活中,世人往往因为放心不下,而感到活得很累。放不下名利以致到处奔波而使身心疲惫不堪,放不下面子以致心里受屈郁闷而难言心中苦闷,所以自重、自爱、自强、大度,才能客观处事,端正持身,对得不到的东西也就不会勉强。“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做事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积累经验,若能释放压力,才能有更多动力;消除自身烦恼,才能迎来快乐;反省自己,放弃抱怨,才能使心情愉悦;等等。这些并非无知或无能,而是一种大度和智慧。若能如此,就能做到处事泰然自若,体悟到为人处世的真趣。做人往往难以持重,这既需要自身的历练,人生的沉淀,也需要对虚荣心的克制和来自内心的坚定与自信。只有“持身毋轻,用意毋重”,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