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孩子成为学习优秀生的父母之道
- 范树怀
- 1906字
- 2022-07-26 19:06:05
七、鼓励是孩子进步的“助推器”
管理学理论上有一条“二八定律”:要促使一个人进步,应该给他20%的压力和80%的动力,20%的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80%的动力来自赞扬和鼓励。
假如您的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是很差,您是对孩子唠叨、训斥、打骂,还是给予孩子关爱、支持、鼓励?让我们看看下列故事吧。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已满四岁的爱因斯坦还不会说话,人们都怀疑他是一个“低能儿”。上学后,爱因斯坦仍然显得很平庸,学校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说:“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大家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十分灰心丧气,他甚至不愿去学校,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
爱因斯坦的父亲却鼓励儿子:“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但是你会做的事,他们却一点儿都不会做。你表现的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也给予了儿子百般呵护和鼓励。正是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使爱因斯坦这个曾被人怀疑为“低能儿”的人,经过不懈的奋斗,成为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
“二战”时期的“三巨头”之一丘吉尔,上学时学习成绩出人意料的差,他被学校列为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由于学习成绩差,丘吉尔曾引起学校老师的多次警告。
他的父母却认为,丘吉尔的智力是优良的,英语写作和讲演也非同一般,分数并不能说明什么,假如专业与他的特长相符,兴许会好起来。正如父母所言,丘吉尔后来进入军校,毕业后被派往印度服役,1899年从印度回国后投身于政治。33岁时丘吉尔登上了内阁大臣的宝座。
一个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欢上乒乓球,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父亲的话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她坚信父亲的话,经过顽强不懈的努力,后来成为乒乓球国手,她的名字叫邓亚萍。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在他的自传中说,自己的成功也许要归功于他的母亲。他小时候有口吃的毛病,这让他很自卑。他的母亲对他说:“孩子,这是因为你的嘴巴无法跟上你聪明的脑袋。”他认为这是他听到过的最美妙的一句话。
爱因斯坦等人成长的事例证明了一个道理:父母对孩子坚定的信任和鼓励,将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证,父母的鼓励是孩子进步的“助推器”。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管理学理论上有一条“二八定律”:要促使一个人进步,应该给他20%的压力和80%的动力,20%的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80%的动力来自赞扬和鼓励。
父母对成绩不理想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将决定孩子不同的前途,是锦绣前程还是“悲惨世界”。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父母对孩子不同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在孩子身心上形成不同的自我评价和情绪反应所决定的。有人提出“子女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无可置疑的。
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尤其是对自己的能力、发展潜能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他所信任、所尊重的人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接触最早最多,也是孩子起始最信任、最尊重的人。父母对孩子的评价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是有能力,有发展前途;还是没有能力,前途暗淡。
假如父母对成绩差的孩子经常采用训斥、责备的方法,这在孩子看来自己是个无能力的人,学习成绩不可能好,“蛤蟆皮做龙袍——不是那块料”。既然学不好,表现的就是沮丧、抑郁,是无可奈何的消沉情绪。反正我是不行了,也就只能是“破罐子破摔了”,只能是“消极怠工”应付家长和老师。
一个人的成长,情绪是动力,理智就像一辆车的方向盘和刹车,如果没有良性情绪,孩子的智能将被埋没,孩子的行为会没有动力。如果孩子形成沮丧、抑郁、焦虑、烦恼、自卑的消极情绪,是不可能学好的。因为在消极情绪下信息接收源就死了,大脑的思考模式就中断了。如果再打骂,消极的痛苦感受会跟学习连到一起。一谈学习,这种痛苦感就会出现,孩子不厌学才怪哩。
父母应以爱因斯坦和丘吉尔的父母为榜样,就算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认为您的孩子不行,您也应对孩子高度信任,热情支持、鼓励。孩子会从父母言谈中,看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潜能,自己的希望。这给他以信心和动力,让他精神焕发、情绪高昂,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教育孩子,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是根本法则,这个法则被破坏就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在积极情绪下才能教育好孩子,在学习上更是如此。
面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父母要接纳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破解成绩差的原因。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多用肯定、表扬、夸奖的方法对待孩子。用你信任的目光、温暖的微笑、关爱的动作、热情的鼓励这些强大“助推器”,把孩子推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