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呵护孩子的创新能力

每个小婴儿,来到人世间,他们都秉承了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特征,都有着人们难以想象的潜在能力。这些潜能能否得到发挥,关键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一旦父母能顺应孩子的天性,支持满足孩子好奇的探索,孩子就会创造出让人称奇的成就来。

邱虹云被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誉为清华“爱迪生”,这一桂冠的获取得益于他父亲对他“破坏行为”的呵护。

邱虹云小时候在家里就是个“破坏狂”,父亲给他买来玩具,他三下五除二就把玩具拆了。他的父亲邱名丹非但不批评训斥孩子的行为,还给“破坏狂”做坚强后盾。每当小虹云拿着一个个玩具又拆又装,大“搞破坏”的时候,父亲总是饶有兴趣地坐在一边看,并时刻准备着儿子“搞不定”的时候亲自出马。

随着年龄增长,邱虹云求知欲越来越强,家中的闹钟、半导体收音机、收录机……全成了他拆卸的对象。邻居惊讶地问:“好好的东西弄坏了不可惜吗?”父亲邱名丹却只是笑笑:“有失必有得嘛!”

为了支持儿子的“破坏”行为,邱名丹在阳台上给儿子开辟了一块试验基地,让他可以不受干扰,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的探索工作。

父亲的呵护使邱虹云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邱虹云在中小学阶段便有300多件小发明问世。1996年,邱虹云以威远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从大学一年级起,他连续4年参加清华大学“挑战杯”科技大赛,均获大奖;曾被评为“清华学生十杰”。他有三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创新能力,在孩子未来升学和就业中,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怎样培养孩子创新能力?邱虹云的事例给人以启示。

每个小婴儿,来到人世间,他们都秉承了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特征,都有着人们难以想象的潜在能力,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潜能,这些潜能能否得到发挥,关键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待孩子表现好奇心、想象力,探究事物“破坏”行为的态度,是呵护还是打击。一旦父母能顺应孩子的天性,支持满足其好奇的探索,孩子就会创造出让人称奇的成就来。

遗憾的是,父母大多是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看待孩子的行为,以家长的权威禁止、干涉孩子的探索活动,制止孩子的“破坏”行为,因为这些“破坏”行为给大人添乱,制造麻烦,毁坏物件。人们还没有领悟出邱虹云的父亲邱名丹“有失必有得”这句富有哲理话语的深刻道理。心理学研究发现,屈服在父母权威下的儿童,很容易接受权威性的主张,他们循规蹈矩,避免尝试新的试验,内心有一种压抑感,更不会有创造性的表现。

当然,孩子“破坏”行为中,有的是发泄不满的撒野故意毁坏行为,放任孩子撒野故意毁坏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这就需要父母用心分辨清楚,是孩子满足其好奇心的探索行为还是撒野故意毁坏行为。不用心区分两者,而是用成人的观念,以个人的好恶,凭自己的情绪去衡量孩子的“破坏”活动,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并强行制止和训斥,那么,就会压抑孩子的天性,摧残一个未来的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