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蔬菜价格形成研究
- 李靓 穆月英
- 10343字
- 2022-07-27 16:40:20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根据关注角度的不同,关于农产品价格的研究基本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对价格形成的研究,二是对价格传导的研究,三是对价格波动的研究。本节从农产品价格形成、价格传导、价格波动和蔬菜价格相关研究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
1.2.1 关于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研究
农产品价格形成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关于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研究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根据供求决定价格的原理,分析农产品价格形成;二是通过分析农产品产业链上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计算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成本费用构成,分析农产品价格形成。
1.2.1.1 基于供求关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
基于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个农产品层面,相关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价差模型,将供给、流通和需求纳入一个框架内进行系统研究,定量分析影响价差变化的因素,进而分析价格的形成与决定(李靓和穆月英,2016)。价差反映产品零售价格与农户价格的差异,可以用两种价格的差值、比值以及农户收入占最终产品消费支出的份额三种形式表示(辛贤,1998)。Gardner(1975)建立的6方程模型是现代价差理论的基础(辛贤,1998),他将农产品收购、批发、运输、零售等所有环节视为一个整体,利用利润最大化原则和均衡理论,分析零售价格和农户价格的市场均衡。Wohlgenant(1985,1989)在Gardner(1975)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价差模型进行扩展,纳入多种市场营销投入,研究市场营销投入之间的替代弹性对价差的影响。辛贤(1998)在Wohlgenant(1989)研究的基础上,对价差模型的假设进行改进,建立了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农产品供给、流通和需求的价差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农户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形成和波动成因。王秀清等(2007)以Gardner的研究为基础,解除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运用价差模型分析了不同农产品供给函数和食品需求函数形式下的农业生产者与食品零售商之间的纵向价格传递关系。
二是运用联立方程,建立关于供给和需求的联立方程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识别和估计,分析价格的形成与决定因素。联立方程的基本原理是将供给和需求视为一个整体或组合,充分考虑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李靓和穆月英,2016)。大量学者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农产品价格形成。辛贤等(1999)综合考虑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需求,将农产品价格分为农户价格和零售价格,分别针对上述两种农产品价格建立联立方程,提出了农产品价格决定的长期、短期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农产品价格是否具有放大效应,辛贤和谭向勇(2000)建立了一个包括6个行为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农户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反应是不同的,而且取决于导致变化的来源是需求方面还是农户生产方面,价格是否具有放大效应取决于各总弹性的加权平均数。穆维松等(2005)为了对水果的供求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了水果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组合分析模型。张鹏(2008)对穆维松等(2005)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组合分析模型进行了扩展,分三个板块即农产品供给板块、需求板块和价格板块建立模型,探求农产品供给、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数量关系,认为需求与价格关系因产品种类而异,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符合经济规律。
1.2.1.2 基于产业链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
农产品价格形成反映了产业链上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国内外学者通过计算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成本费用构成,分析农产品价格形成。Apregis和Reziti(2003)认为食品零售价格是由农业投入、产出价格、流通费用和消费费用构成的。Sheldon(2006)认为进口农产品零售价格是生产价格、出口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加总。
国内学者利用产业链相关主体间利益关系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研究涉及不同的产业。翟雪玲和韩一军(2008)发现肉鸡产品零售价格由养殖成本、加工成本、流通成本、销售成本和利润构成,在成本利润分配方面,养殖户成本较高,加工销售环节利润较高。张磊等(2008)认为猪肉零售价格由生猪养殖成本、生猪收购成本、生猪屠宰加工成本、猪肉流通成本、猪肉销售成本和利润组成,利润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分配由高到低依次为零售、批发、屠宰、收购和养殖。何劲和祁春节(2009)对柑橘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形成与利润分配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柑橘零售价格由生产成本、采购批发成本、销售成本和利润构成,柑橘产销价格形成与利润分配的不合理性直接挤压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空间。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上述研究所涉及的各个产业的农产品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均涵盖了多个环节,且各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利润分配不合理现象。
1.2.2 关于农产品价格传导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Lele(1967)首次运用相关系数法考察了印度高粱市场的整合程度(董晓霞等,2011),此后,相关系数法被广泛应用于价格传导和市场整合方面的研究(Thakur, 1974; Timmer, 1999)。多年来经过国内外学者不断探索,开发了众多关于价格传导关系的研究方法,包括VAR模型、协整检验法、共聚合法、市场联系指数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H模型、分布滞后模型、随机边界模型、均衡移动模型等。从研究角度来看,农产品价格传导研究包括纵向价格传导和横向价格传导,前者是分析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价格之间的传导关系,后者是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价格传导关系。本书将从价格传导研究方法、农产品纵向价格传导和横向价格传导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1.2.2.1 价格传导研究方法
在众多研究价格传导的方法中,VAR模型、共聚合法、市场联系指数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等均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1)VAR模型。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常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其一般形式为yt=A1yt-1+…+Apyt-p+B1xt+…+Brxt-r+εt,其中y是内生变量向量,x是外生变量向量,A和B是待估参数矩阵,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分别有n和r阶滞后期,ε是随机扰动项(易丹辉,2008)。VAR模型要求序列是平稳的,在应用VAR模型分析前需要先检验序列的平稳性,常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序列是否平稳;此外,在VAR模型中,只有在因变量y和自变量x互为因果时,采用VAR模型才是有效的,一般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检验序列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农产品价格传导关系的研究中,因变量y和自变量x可以是农产品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价格,也可以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价格。Clark(1995)分析了生产者价格是否能产生对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机制,并运用回归分析和VAR模型对美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罗峰和牛宝俊(2009)、岳会等(2015)均采用VAR模型对国际价格传导关系进行研究,前者分析了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后者分析了进口棉花价格对国内棉花价格的传递效应;顾国达和方晨靓(2011)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传导路径及其非对称性特征。VAR模型的优点是不需要事先假定模型中各变量的内生性,缺点是很难确定模型中单个参数估计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做进一步分析,这两种方法将所选变量纳入一个系统,估计出变量冲击的时滞和影响程度(罗峰和牛宝俊,2009)。
(2)共聚合法。
共聚合法用来考察市场的整合程度,如果共同整合两个市场,一个市场价格的变化将传递到另一个市场(喻闻和黄季焜,1998)。共聚合法在很大程度上系Ravallion方法的延伸和改进(周章跃和万广华,1999)。运用共聚合法进行分析包括三步:首先对价格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序列是平稳的,则其联合概率分布函数不随时间而改变;其次是对价格序列进行长期整合检验,也就是检验市场价格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最后是对价格序列进行短期整合检验,也就是检验某一时期某个市场价格的变化是否会较快传导至另一个市场(武拉平,2000)。
价格序列稳定性检验是市场整合分析的前提,常用的方法是ADF检验法。长期整合检验是用修正的ADF检验法对“共聚合回归公式”Pit=φ+ω Pjt+ηt+et中et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其中Pit为市场i在t时的价格,Pjt为市场j在t时的价格,φ、ω和η为待估参数,et是残差项,如果t检验值小于相应的实际值,则说明市场存在长期整合。短期整合检验是对模型Δ Pit=μ11Δ Pit-1+…+μ1nΔ Pit-n+μ20Δ Pit+μ21Δ Pit-1+…+μ2nΔ Pit-n-λ(Pit-1-αPit-βT-δ)+Pit进行检验,如果虚假设μ11=…=μ1n=μ21=…=μ2n=0、μ20=α和λ=1被拒绝,则市场之间不存在短期整合,否则反之。L. Z. Bakucs和Fert(2007)运用共聚合法分析了匈牙利猪肉市场价格的整合情况,万广华等(1997)运用共聚合法分析了我国水稻市场的整合情况,喻闻和黄季焜(1998)、武拉平(2000)均采用共聚合法对我国粮食市场整合情况进行了分析。然而,共聚合法的缺陷是只能对市场是否整合进行检验,不能测量市场整合程度的高低(武拉平,1999)。
(3)市场联系指数法。
市场联系指数(index of market connection, IMC)是以改进的Ravallion模型为基础,由Timmer于1984年建立的(武拉平,2000)。IMC指数是在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其中,Pit是市场i在t时的价格,是中心市场在t时的参照价格,X是t时的运输、政策和其他相关变量。根据上述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得到IMC指数,IMC=(1+b1)/(b3-b1),IMC指数数值越小说明市场联系程度越大越紧密,反之则越小越不紧密(武拉平,1999)。武拉平(1999,2000)运用市场联系指数计算了我国小麦、玉米、生猪市场的整合程度,以及国内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内在联系。然而,IMC指数并不能检验市场整合情况,只能测量市场整合程度的高低(武拉平,1999)。
(4)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用于对具有协整关系的序列建模(易丹辉,2008)。很多国内外学者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整合情况和短期波动修正功能。G. González-Rivera和S. M. Helfand(2001)、Valdés等(2011)分别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巴西水稻市场、智利小麦市场的整合情况;许世卫等(2010)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产地市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销地市场食品零售价格指数的价格传递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刘艺卓和蔡海龙(2015)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不同市场环节粮食价格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的调整速度。
(5)分布滞后模型。
分布滞后模型(distributed lag model)可以用来分析价格之间传导的数量关系和时间效应,根据模型中所包含的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多少,分布滞后模型分为无限分布滞后模型和有限分布滞后模型(董晓霞等,2011)。有限分布滞后模型(finite distributed lag model, FDL)就是含有有限个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分布滞后模型。为保证足够的自由度来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学者常选用有限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如王芳和陈俊安(2009)、董晓霞等(2011)分别运用有限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中国肉鸡养殖业、养猪业价格系统中各主要价格间传导的数量关系和时间效应。
1.2.2.2 农产品纵向价格传导研究
在农业或农产品产业链纵向价格传导研究方面,学者关注产业链不同环节价格之间的关系。Apregis和Reziti(2003)分析了农业投入品价格与产出品价格之间的传递关系,认为农业投入品价格变动会不完全传递给农业产出品价格。
王秀清等(2007)认为农业生产者价格与食品零售商价格之间的纵向传递关系取决于农产品供给函数和食品需求函数等多方面因素。在农产品产业链不同环节价格传导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很多研究认为农产品产业链不同环节价格间存在纵向传导关系,且价格传导存在非对称性。如国外学者W. F. Hahn(1990)、Douglas J. Miller和M. L. Hayenga(2001)、Zhang P.等(1995)和Willett等(1997)分别对猪肉和牛肉、猪肉、花生和花生酱、苹果产业链的价格传递进行了研究,认为上述产业链不同环节价格间的传递存在非对称性。国内学者胡华平和李崇光(2010)、顾国达和方晨靓(2011)对农产品市场垂直价格传递关系的研究,潘方卉和李翠霞(2015)、董晓霞(2015)对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传导关系的研究,朱海燕和司伟(2015)对棉花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研究,也都认为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价格传递是非对称的。但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张利庠和张喜才(2011)在研究农产品产业链上、中、下游价格之间价格传导关系时发现,玉米、菜籽油、蛋鸡等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价格间传递并不顺畅,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1.2.2.3 农产品横向价格传导研究
在农产品横向价格传导研究方面,学者关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价格传导进行分析。很多国外学者从期货市场角度分析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国际传递关系,如Hamao和Masulis(1990)、Bae和karolyi(1994)、Booth等(1996)、Geoffrey Booth和Cetin Ciner(1997)、Holder等(2002)均认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期货(CBOT)价格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传递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他各国农产品期货价格变动基本都受其影响。很多国内学者从国际农产品价格同中国农产品价格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罗锋和牛宝俊(2009)、黄守坤(2015)均对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存在显著影响,具有直接的传导效应;宋长鸣等(2013)分析了中美大豆的价格传导机制,认为中美大豆市场相互影响,但美国大豆市场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冲击较强。
二是对一国之内不同地区间的农产品价格传导进行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一国各地区间农产品价格横向传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市场,运用不同地区的粮食价格分析地区间的价格联动关系。G. González-Rivera和S. M. Helfand(2001)在对巴西大米市场价格整合程度进行分析时发现,巴西大米市场总体是整合的。Brosig等(2011)以土耳其的小麦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价格变化情况,发现土耳其各区域间的整合程度受到市场大小和传递成本两方面的影响。万广华等(1997)认为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粳米价格间不存在长期整合关系。武拉平(1999)认为我国小麦和玉米收购市场之间存在长期整合关系,但不存在短期市场整合。为了分析农产品地区差价和地区间价格波动规律,武拉平(2000)以小麦、玉米省属市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指出我国农产品价格传递从销地到产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价格波动是需求导向型的。贾伟和秦富(2012)对我国省级玉米价格的传导效应进行分析,认为粮食市场间存在一定整合关系。
1.2.3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
价格波动是价格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这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形态,即为价格波动。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分别是: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与周期性的研究,以及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与后果的研究。
1.2.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与周期性研究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日趋剧烈频繁,那么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波动特征如何?这些一直是学者比较关心的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产品整体的价格波动特征与周期性的研究,二是对某些特定品种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与周期性的研究。
众多学者对不同时期我国农产品整体的价格波动特征与周期性进行了研究。巫国兴(1997)对1978—1994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将该时期内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划分为5个阶段。徐雪高等(2008)、程国强和徐雪高(2009)对1978—2006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将该时期内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划分为5个周期,指出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具有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的特点。郭晓慧和葛党桥(2009)在徐雪高等(2008)、程国强和徐雪高(2009)的基础上,将研究时期延长至2007年,将1978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划分为6个周期。宋洪远等(2012)对2002—2011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将2002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划分为3个周期,指出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价格波动周期逐渐缩短、价格波动具有明显季节性等特征。
对特定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及周期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粮食、猪肉、牛肉、棉花等品种上。Granger和Hughes(1971)的研究发现小麦价格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并计算出了平均周期长度;卢锋和谢亚(2008)、郭晓慧和葛党桥(2009)均对粮食价格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粮食价格波动存在周期性,并将粮食价格波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吕杰(2007)分析了生猪价格波动的特征,发现在一年的周期内生猪价格冬季高、夏季低,在年度间生猪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殷传麟和周兵兵(1997)、杨朝英和徐学荣(2011)通过对生猪价格波动特征的分析,认为生猪价格波动存在季节性。张丹阳等(2015)对我国牛肉市场价格波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牛肉价格波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周曙东(2001)、谭砚文和温思美(2004)对棉花价格波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棉花价格存在周期性波动。通过上述研究可见,粮食、猪肉、牛肉、棉花等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均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1.2.3.2 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与后果研究
根据供求理论,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引起的,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农产品价格下降;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农产品价格上升。具体来讲,生产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货币因素、汇率因素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农产品供求的因素,都可能是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外部因素。在生产因素中,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是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张唯婧,2011;刘汉成和夏亚华,2010;秦彦腾和汪希成,2015);在市场因素中,有效供给、实际需求和产品库存等均是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Wright, 2011);在政策因素方面,农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都可能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影响(Rezitis和Stavropoulos, 2011;关喆,1995);在货币因素方面,货币刚性和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重要影响(Krusec, 2010;刘汉成和夏亚华,2010);此外,汇率水平和自然灾害也是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王阿娜,2012;林光华和陈铁,2011;金三林和张江雪,2012;宋洪远等,2012)。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活动日趋活跃,国际市场上各方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作为发展迅速的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很有可能通过国际贸易、期货市场等途径对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基于此,部分学者考察了国际农产品价格对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认为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存在显著影响(罗峰,2011;刘汉成和夏亚华,2010)。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后果主要是对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的福利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在对生产者利益的影响方面,Minot和Goletti(2000)在分析越南大米市场价格变动时发现,大米价格上升有利于提高主产区种植户的收益;程国强等(2008)在分析我国2006年以来的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时,认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但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刘汉成和夏亚华(2010)在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时指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容易误导农民盲目生产,使得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在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方面,Minot和Goletti(2000)认为大米价格上升会降低城镇居民和非主产区居民的生活福利;苗珊珊等(2015)认为粮食价格上升会损害城镇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福利。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方面,刘汉成和夏亚华(2010)认为农产品价格波动会对其他商品产生传导效应,不利于物价水平的稳定。
1.2.4 关于蔬菜价格的相关研究
蔬菜作为居民生活必需品,蔬菜价格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关于蔬菜价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蔬菜价格波动及其变动特点分析、蔬菜价格影响因素分析、蔬菜价格预测三个方面,本部分将从上述三个方面对蔬菜价格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2.4.1 蔬菜价格波动及其变动特点的分析
蔬菜价格波动是农产品市场的常态,适度的价格波动可以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但近年来我国蔬菜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起伏较大。很多学者认为蔬菜价格波动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姚霞等,2006;张利庠等,2010;孙倩和穆月英,2011),引起蔬菜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来自供求关系的变化。具体来讲,引起供给变化的因素包括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种植面积、对外贸易、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等(辛佳临和陈永福,2009;汪洪琼和何震,2010;潘凤杰和穆月英,2011;虞华,2011;罗超平和王钊,2012),引起需求变化的原因包括城镇化速度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王晶晶和陈永福,2010;罗超平和王钊,2012)。
1.2.4.2 蔬菜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现有文献对蔬菜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角度:一是通过计算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构成进行分析,蒋中一等(1995)以北京市场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构成蔬菜价格的因素包括经营成本和经营收益两部分,并且蔬菜的单位生产成本与流通成本大体相当。徐平等(2013)以长沙市本地蔬菜供应为例,认为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是生产、流通、零售三个环节的累计加价。张喜才等(2011)基于对山东和北京的调研,归纳出三种典型的蔬菜流通模式,并通过计算各个流通环节的成本收益,分析影响蔬菜价格构成的因素。
二是通过蔬菜产业链价格传导或地区价格传导关系进行分析。在产业链价格传导对蔬菜价格的影响方面,有些学者认为蔬菜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价格传导影响存在不对称性。如Ward(1982)分析了蔬菜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之间传导的不对称性,批发价格下降时对零售价格的传导影响要高于上升时的影响。Powers(1995)认为蔬菜零售价格对产地价格和批发价格所产生的传导影响的反映是不对称的;刘芳等(2012)认为果蔬生产价格指数对零售价格指数的传导影响存在1期滞后;李桂芹等(2012)指出蔬菜批发价格的上涨相比零售价格更能带动生产价格的提高;宋长鸣等(2013)认为蔬菜本期生产价格受预期零售价格影响,本期零售价格受预期生产价格影响,零售价格在蔬菜市场中主导作用更强。但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认为有些蔬菜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价格传导影响不存在不对称性(Worth, 2000;Hassan和Simioni, 2002)。在地区价格传导对蔬菜价格的影响方面,董晓霞等(2011)以番茄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蔬菜主产地与非主产地之间、主产地与主产地之间均存在价格传导的影响,并且市场间的价格传导影响同时具有地域性和交叉性的特征。赵翠萍(2012)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之间蔬菜价格的联动性,发现城乡蔬菜价格“单向传递”的影响效应明显,且城乡之间蔬菜价格的影响速度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
1.2.4.3 蔬菜价格的预测研究
部分学者在研究蔬菜价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供需理论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方法、时间序列方法等对蔬菜价格进行了预测。辛佳临和陈永福(2009)回顾了近几年中国蔬菜市场的生产、消费、进出口和价格变动情况,并采用供需理论对马铃薯、大白菜、茄子、番茄四种代表性蔬菜的价格进行了预测。孙倩和穆月英(2011)以北京市8大批发市场的平均批发价格为例,定量地对蔬菜价格的变动、上市量与蔬菜价格变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蔬菜价格走势进行预测。王晶晶和陈永福(2010)运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预测蔬菜价格走势,并针对可能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王丽娟等(2015)对天津市8种蔬菜批发均价2007—2013年的波动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14年蔬菜价格走势。
1.2.5 已有研究评述
目前学术界对农产品价格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者们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并对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充分论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参考。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多集中于对粮食、棉花、生猪等农产品价格的研究,关于蔬菜价格研究有待深化。已有研究对粮食、棉花、生猪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产品价格分析较为全面,在价格形成、价格传导和价格波动等方面均做了深入研究。有关蔬菜价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蔬菜价格波动及其变动特点、蔬菜价格影响因素和蔬菜价格预测方面,对蔬菜价格形成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经典理论分析方法是均衡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通过讨论供求的变化,分析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价格形成。基于均衡价格理论分析蔬菜价格形成,是已有关于蔬菜价格研究的有待深化之处。
第二,集中于计算传统产业链模式下的蔬菜价格构成,对新型产业链模式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已有研究集中在计算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传统产业链模式下的蔬菜价格构成,但随着蔬菜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蔬菜产业链模式快速发展,可能会对传统蔬菜产业链模式带来一定冲击。由于不同的蔬菜产业链模式下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各异,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各种不同蔬菜产业链模式下的蔬菜价格形成,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研究空间。
第三,侧重于分析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间传递关系的相互影响,对单个产业链环节价格形成的经济学分析有待深化。蔬菜价格的形成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在对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的研究中,已有研究主要是分析产业链各个环节价格间传递关系的相互影响,对单个产业链环节价格形成的经济学分析有待深化。虽然不同的蔬菜产业链模式所包含的环节各不相同,但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蔬菜产业链的始末两端,是任何产业链模式都必不可少的两个关键环节,蔬菜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是任何产业链模式均涉及的价格,是直接关系农民收益和居民生活福利的重要价格,掌握蔬菜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对促进蔬菜市场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蔬菜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形成。
第四,关于蔬菜价格传导的研究方法较为丰富,关于蔬菜价格形成的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目前,关于蔬菜价格传导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市场整合理论,采用协整检验、共聚合法、误差修正模型、分布滞后模型等多种分析方法,而关于蔬菜价格形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成本收益法计算蔬菜价格构成,有待进一步拓展。蔬菜生产者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生产成本、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等因素密切相关,上述各因素通过何种直接或间接途径对蔬菜生产者价格产生影响,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通径分析是一种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多层因果关系及其相关强度的方法,可以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蔬菜生产者价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蔬菜生产者价格的形成。蔬菜消费者价格主要受到供给和需求因素的影响,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蔬菜消费者价格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联立方程模型是基于均衡价格理论,将供给和需求视为一个整体或组合,建立关于供给和需求的联立方程,分析价格的形成与决定,可以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