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蔬菜价格形成研究
- 李靓 穆月英
- 7121字
- 2022-07-27 16:40:23
2.2 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分析
2.2.1 价值规律与价格决定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具体来说,当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时,商品价格将上涨;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价格将下跌;在商品价格上下波动的过程中,本质上是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
对于蔬菜产品而言,蔬菜的价值量由生产蔬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蔬菜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蔬菜价格在市场供求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当蔬菜市场出现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时,蔬菜价格将上涨;当出现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时,蔬菜价格将下跌;蔬菜价格的涨跌过程即蔬菜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过程。
2.2.2 均衡价格理论与蔬菜价格形成
在局部均衡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由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状态决定,如图2-1所示。D表示商品需求曲线,S表示商品供给曲线。E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即均衡点。在均衡点E,商品均衡价格为Pe,均衡数量为Qe,市场处于出清状态。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商品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商品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不相等时,市场处于非出清状态。在供求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商品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的状态会逐渐消失,并最终恢复到均衡价格水平(高鸿业,2001)。
图2-1 均衡价格的决定
本书旨在从产业链视角研究蔬菜市场价格形成,因此属于局部均衡范畴。对蔬菜市场而言,蔬菜的均衡价格是市场中蔬菜供求相等时的价格。蔬菜均衡价格是蔬菜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蔬菜供给或需求的变动,会导致蔬菜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发生移动,从而引起蔬菜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相应变动(见图2-2)。在市场供求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蔬菜实际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的状态会逐渐消失,并最终恢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图2-2 蔬菜供给、需求的变动与均衡价格的变动
2.2.3 市场整合理论与不同市场间蔬菜价格联动
2.2.3.1 市场整合理论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市场整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市场间价格关联和整合情况的研究中。市场整合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即市场上拥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竞争充分,市场交易主体是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交易的商品是同质的,并且资源和信息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市场整合包括空间市场整合、营销阶段整合和相关商品间整合(武拉平,1999)。空间市场整合研究某一市场价格变化对另一市场价格变化影响的程度;营销阶段整合研究不同营销阶段间商品价格的相互影响;相关商品间整合主要研究某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市场整合理论框架如图2-3所示。
图2-3 市场整合理论框架
关于空间市场整合的研究分为两个层面(韩胜飞,2007):一是价格整合,即使用不同市场的价格数据,分析市场间的价格关系和差异,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价格相关分析法、Ravallion模型和协整检验法;二是市场整合,即使用市场价格、交易成本和贸易流量数据,分析市场之间的整体关系,发现市场竞争化程度和整体运作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状态转换模型。从时间上看,空间市场价格整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长期整合,即长期内不同市场价格间存在的相对稳定的均衡关系;二是短期整合,即短期内某个市场价格受到冲击时对其他市场产生的影响。
在批发市场主导型模式下,蔬菜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存在大量销售者和购买者,市场竞争充分,可以认为他们不具有操控市场价格的能力,属于价格的接受者;蔬菜市场上商品繁多,同种商品基本上是同质的;虽然蔬菜批发和零售市场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但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和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递效率越来越高,因此认为蔬菜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基本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本书对市场整合理论的运用属于空间市场整合方面,即使用不同市场的蔬菜价格数据,对市场间的蔬菜价格关系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分析蔬菜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之间的价格传导关系,以及上述两个市场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变动情况。
2.2.3.2 理论模型——价差模型
Gardner(1975)建立的6方程模型是现代价差理论的基础(辛贤,1998)。所谓价差,是指农产品零售价格和农场价格的差异,包括包装、运输、加工处理、仓储等费用。价差可以用农产品零售价格与农场价格的差值、比值或农户收入占最终产品消费支出的份额这三种方法来表示(辛贤,1998)。
在Gardner(1975)的研究中,没有将农产品各流通环节分开考虑,而是将所有流通环节看作一个整体(沈辰,2013),并将中间投入作为一个变量进行计算,用生产函数表示各中间环节的投入产出情况(辛贤,1998)。Wohlgenant(1985,1989)将Gardner的模型进行扩展,考虑了多种中间投入的情况,并研究了中间投入之间的替代弹性对农产品零售价格与农场价格之间价差的影响(辛贤,1998)。
在我国学者对价差模型的研究中,辛贤(1998)在Wohlgenant(1989)模型框架的基础之上,对其农产品价差模型适当改进,逐步放松Wohlgenant价差模型的3个假设,建立我国农产品价差模型。沈辰(2013)在Gardner(1975)和Wohlgenant(1989)价差模型的基础上,将蔬菜流通过程划分为批发和零售两个环节,并假设批发和零售环节的中间投入品价格、农户供给量是外生变量。
本书借鉴Gardner(1975)、Wohlgenant(1989)、沈辰(2013)等学者的研究成果,针对我国蔬菜流通现实,建立分析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联动关系的价差模型。
(1)模型假设。
①蔬菜从农户到消费者手中,经历生产、批发、零售、消费者四个环节,将批发环节的市场主体统称批发商,零售环节的市场主体统称零售商。
②农户环节蔬菜的生产供给决策是基于自身预期做出的,根据适应性预期理论,其生产决策受前一期市场供需情况影响,农户制定生产决策后短期内很难改变、调整,因此将农户蔬菜供给量视为前定变量,属于模型的外生变量。
③批发商、零售商在将蔬菜销售之前,需要进行中间投入,将批发商、零售商的投入产出过程视为生产过程,且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即规模报酬不变。由于蔬菜批发、零售过程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需求量,相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对这些中间投入品的需求量而言占比较小,蔬菜流通过程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数量对整个经济社会中这些投入品价格影响较小,因此,假设蔬菜批发、零售环节的中间投入品价格是外生变量。
④在我国蔬菜市场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信息传递较快,市场进出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基本符合完全竞争假设,因此假定蔬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⑤消费者行为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消费者的需求量取决于该蔬菜价格、消费者收入以及相关商品价格。假设消费者收入和相关商品价格是外生的。
(2)理论模型的构建。
①农户环节。
对于农户而言,由于农户蔬菜生产供给决策是基于自身预期做出的,其生产决策受前一期市场供需情况影响,农户制定生产决策后短期内很难改变、调整,将农户蔬菜供给量视为前定变量,并假设农户的蔬菜供给为Qs。
②批发市场环节。
在批发市场环节,市场中的批发商根据农户价格Ps和中间投入品价格Pm,采购的蔬菜数量为Qs,投入中间品数量为Qm,向零售市场环节供给的蔬菜数量为Qw,对应的蔬菜批发市场价格为Pw,蔬菜批发商的生产函数为: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有:
即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式中g′1、g′2分别为Qw对Qs、Qm的边际产出。
③零售市场环节。
在零售市场环节,市场中的零售商根据蔬菜批发价格Pw和中间投入品价格Pn,采购蔬菜数量为Qw,投入中间品数量为Qn,向消费者供给的蔬菜数量为Qr,对应的蔬菜零售市场价格为Pr,蔬菜零售商的生产函数为: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有:
即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式中f′1、f′2分别为Qr对Qw、Qn的边际产出。
④消费者环节。
消费者行为满足效用最大化原则,假设在一定时期内消费偏好保持不变,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取决于蔬菜的零售价格、收入水平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为:
其中,Y表示消费者收入,Pz表示相关商品价格。
(3)模型的转换。
为考察在均衡状态下,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将公式(2-1)~公式(2-7)进行转换,用变量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本书以零售市场环节和消费者环节涉及的公式(2-4)、公式(2-5)、公式(2-7)为例,具体推导公式的转化过程,上标为“~”的变量为百分比形式的变量。
①公式(2-4)的转换过程如下:
Qr=f(Qw,Qn)
公式两边取全微分,得到:
dQr=f′1•dQw+f′2•dQn
即:
令,,,则有:
再令,,则有:
上式即为公式(2-4)推导转化后的百分比变动形式。
②公式(2-5)的转换过程如下:
Pr•f′1=Pw
公式两边取全微分,得到:
①公式中,,详见Gardner(1975)附录和沈辰(2013)附录。
②σ是零售商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Qn对Qw的替代弹性。
上式即为公式(2-5)推导转化后的百分比变动形式。
③公式(2-7)的转换过程如下:
Qr=h(Pr,Y,Pz)
公式两边取全微分,得到:
令,,,则有:
上式即为公式(2-7)推导转化后的百分比变动形式。
同理,可以推导出公式(2-1)、公式(2-2)、公式(2-3)、公式(2-6)的百分比变动形式。公式(2-1)~公式(2-7)转化后的百分比变动形式分别为:
其中,σ是蔬菜零售商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Qn对Qw的替代弹性,α是蔬菜批发商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Qm对Qs的替代弹性,σ、α的大小反映投入要素间替代性的强弱,取值一般大于零。Ss、Sm分别表示蔬菜批发商从农户处收购蔬菜的支出、蔬菜批发商的中间投入品支出在蔬菜批发商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Sw、Sn分别表示蔬菜零售商从蔬菜批发商处收购蔬菜的支出、蔬菜零售商的中间投入品支出在蔬菜零售商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Ss、Sm、Sw、Sn处于0和1之间。η表示蔬菜零售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零;ey表示蔬菜零售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ez表示零售需求的相关商品价格弹性,其取值的正负与相关商品性质有关,当相关产品为互补品时,ez小于零,当相关产品为替代品时,ez大于零。
将公式(2-8)~公式(2-14)组成的方程组用矩阵表示:
其中,,为内生变量向量;,为外生变量向量;各变量均为变动百分比形式。
为了求出各外生变量变动对内生变量的影响程度,将公式(2-15)转化为:
需计算出公式(2-16)中的A-1•B。经计算得到:
其中,C=-α Sm(Sm+Sw)+Ss(Swη-Smσ),且根据各系数符号可知C<0。
(4)价差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进一步分析各外生变量变动对各环节价差的影响,用Een,ex表示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en表示内生变量,ex表示外生变量。
本书选择Pr/Pw、Pw/Ps反映不同市场环节的价差,则市场环节间的比价变化情况可以通过计算EPr/Pw,ex=EPr,ex-EPw,ex,EPw/Ps,ex=EPw,ex-EPs,ex而得到。
公式(2-18)表示各外生变量对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之间价差的影响。由公式(2-18)可以发现:农户供给量、零售商中间投入品价格的变动会导致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之间的价差同方向变动,批发商中间投入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的变动会导致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之间的价差反方向变动,相关消费品价格的变动对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之间价差的影响方向不确定。
公式(2-19)表示各外生变量对批发市场与农户市场价差的影响。由公式(2-19)可以发现:农户供给量、批发商中间投入品价格的变动会导致批发市场与农户之间的价差同方向变动,消费者收入的变动会导致批发市场与农户之间的价差反方向变动,零售商中间投入品价格、相关消费品价格的变动对批发市场与农户之间价差的影响方向不确定。
2.2.4 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与不同地区间蔬菜价格联动
2.2.4.1 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国际贸易是由于存在商品相对价格差异引起的,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商品相对价格趋于均等化(李坤望,2005)。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假设前提是不考虑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影响,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为排除货币因素的影响,在分析时假定交易为物物交易。假设有两个国家A、B,两种商品X、Y,其名义价格分别为PX和PY,则商品X的相对价格可以用PX/PY表示。
在封闭条件下,商品在A、B两国之间不能自由流通,两国自身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自身的均衡产量、消费量和商品价格水平(见图2-4)。
图2-4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
在开放条件下,新的均衡价格由两国共同决定。若A国在封闭状态下X商品的相对价格较低,B国较高,由于两国商品存在价差,开放时将发生两国间的国际贸易,A国出口商品X,B国进口商品X,即商品将从相对价格较低的A国向相对价格较高的B国流通。X商品在两国间的流通将使A国该商品的需求增加、国内供给减少,从而导致A国该商品价格上升,原来两国商品X的相对价格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会不断缩小,直至趋于一致。此时,两国间的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两国之间的交易达到新的均衡,生产与消费也达到均衡。
根据一国在封闭条件下自身的供给与需求曲线可以确定该国的过剩供给曲线(见图2-5)或过剩需求曲线(见图2-6)。一国的过剩供给与该国的商品相对价格成正比,商品相对价格大于、等于、小于封闭条件下该商品的均衡价格时,过剩供给大于、等于、小于零;一国的过剩需求与该国的商品相对价格成反比,商品相对价格大于、等于、小于封闭条件下该商品的均衡价格时,过剩需求小于、等于、大于零。
图2-5 A国的过剩供给曲线
图2-6 B国的过剩需求曲线
如果在同一坐标系下,A国的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的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价格,新的国际均衡价格将高于贸易前A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低于贸易前B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也就是说新的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贸易前的相对价格水平之间(见图2-7)。
图2-7 开放条件下,商品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2.2.4.2 我国不同地区间蔬菜价格联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本书将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用于分析我国不同地区间的蔬菜价格联动关系,并在原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引入运输成本对地区间蔬菜价格联动关系的影响。
(1)封闭条件下的均衡分析。
假设地区间的蔬菜市场是封闭的,蔬菜不能自由流通,在封闭条件下,决定一个地区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有以下三个:生产达到均衡、消费达到均衡和市场出清。
假设有A、B两个地区,SA、SB分别表示A、B两地区的蔬菜供给量,DA、DB分别表示A、B两地区的蔬菜需求量,P表示蔬菜的相对价格,Q表示蔬菜的供给或需求数量。封闭条件下,本地区蔬菜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该地区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和均衡价格。如图2-8所示。
图2-8 封闭条件下,A、B两地区的市场均衡
(2)开放条件下的均衡分析。
现在假设地区间的市场是开放的,蔬菜可以自由流通,由于地区间存在价差,将导致地区间蔬菜交易的发生。
开始A地区蔬菜的相对价格低于B地区,所以B地区的消费者会发现,从A地区购买蔬菜要比从本地区购买更便宜,因此B地区会从A地区引进蔬菜,于是两地区间便发生了贸易。贸易发生后,B地区引进原来A地区相对价格较低的蔬菜,导致了对A地区蔬菜的需求增加,其相对价格趋于上升;B地区由于从A地区引进蔬菜,使得市场供给增加,蔬菜的相对价格趋于下降。随着贸易的开展,A、B两地区蔬菜的相对价格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化(见图2-9)。
图2-9 开放条件下,A、B两地区的市场均衡
需要强调的是,原始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是以不考虑运输成本和一些地区间的贸易壁垒为前提条件的。我国地区间蔬菜流通基本不存在贸易壁垒,但是存在运输成本,开放条件下,A、B两地区的蔬菜贸易和商品价格走势需要考虑运输成本的影响。运输成本是指商品运输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包括燃料费、过路费、包装材料费等。
对于蔬菜等生鲜农产品而言,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损耗,运输成本中还应考虑产品损耗成本。考虑运输成本后,开放状态下A、B两地区的蔬菜贸易和蔬菜价格走势如图2-10所示。
在图2-10中,A地区蔬菜相对价格较B地区低,因此A地区为输出市场,B地区为输入市场,C、D两点间的距离表示A、B两地区的运输成本。初始时,A、B两地区蔬菜相对价格分别为、,地区间价差远大于运输成本,蔬菜从A地区流向B地区,直至两地区间蔬菜价格趋于均等化,重新实现地区间市场均衡,此时A、B两地区蔬菜相对价格分别为、,并有。
图2-10 开放条件下,考虑运输成本时A、B两地区的市场均衡
2.2.4.3 一价定律与不同地区间蔬菜价格联动
一价定律是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交易费用为零时,同一商品在任何地区销售,用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都相同;否则,会产生商品套利行为,商品的流动最终会消除同一商品在各国间的价格差别(陈湛匀和王超华,2003)。
一价定律和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均解释了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价格关系,均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价差将随着商品的流动而逐渐消失,商品价格之间存在联动。一价定律和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为本书从价差角度分析不同地区间蔬菜价格的联动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2.2.5 价格歧视理论与蔬菜电商定价
价格歧视是指企业销售产品时,对不同数量段的产品或者不同消费者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实施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价格;二是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因为偏好不同,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产品可能接受不同的价格;三是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之间是相互隔离的,产品难以转售。
在蔬菜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和互动性特点,及时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和预期价格(朱新英,2014),对不同品种、档次、数量的农产品制定不同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实行价格歧视。电子商务市场恰好满足实施价格歧视的三个条件:首先,在电子商务市场上,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特性和自身预期,自主定价;其次,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很容易获取消费者对商品的搜寻、交易记录,从而很容易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并进行区分;最后,由于网上交易往往是商家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交易,消费者之间难以实现商品转售(薛凤,2015)。价格歧视理论为分析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蔬菜价格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