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本章小结

价格形成相关理论的梳理是后续研究蔬菜价格形成的基础。本章基于价值规律、均衡价格理论、市场整合理论、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和价格歧视理论对蔬菜价格形成进行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第一,价值规律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基本规律,实际商品价格将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具体来说,当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时,商品价格将上涨;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价格将下跌;在商品价格上下波动的过程中,本质上是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对于蔬菜产品而言,蔬菜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蔬菜价格在市场供求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当蔬菜市场出现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时,蔬菜价格将上涨;当出现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时,蔬菜价格将下跌;蔬菜价格的涨跌过程即蔬菜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过程。

第二,均衡价格理论是从供需角度分析价格的形成。在局部均衡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由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状态决定。对于蔬菜市场而言,蔬菜的均衡价格是指蔬菜的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蔬菜均衡价格是蔬菜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蔬菜供给或需求的变动,会导致蔬菜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发生移动,从而引起蔬菜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相应变动。在市场供求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蔬菜实际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渐消失,蔬菜实际市场价格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第三,市场整合理论是从价差角度分析不同市场间的价格联动关系。市场整合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包括空间市场整合、营销阶段整合和相关商品间整合。蔬菜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符合市场整合理论的基本假定,可以运用市场整合理论进行分析,本书对市场整合理论的运用属于空间市场整合方面,即使用不同市场的蔬菜价格数据分析市场间的蔬菜价格联动关系。

第四,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是从价差角度分析不同地区商品价格间的均等化趋势。在封闭条件下,商品在两地区之间不能自由流通,两地区自身的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自身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在开放条件下,新的均衡价格由两地区共同决定,商品从相对价格较低的地区向相对价格较高的地区流通,在不考虑贸易壁垒的情况下,这一流通趋势将一直持续下去,直至两地区的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两地区之间的交易达到新的均衡,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也达到均衡。对于蔬菜等农产品而言,在我国地区间流通基本不存在贸易壁垒,但存在运输成本,在分析蔬菜在地区间的价格联动时,应考虑运输成本的影响。

第五,价格歧视理论为企业对同种产品在不同情况下制定不同的价格提供了理论依据。实施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价格,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产品可能接受不同的价格,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之间是相互隔离的。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和互动性特点,及时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和预期价格(朱新英,2014),对不同品种、档次、数量的蔬菜制定不同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实行价格歧视。价格歧视理论为分析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蔬菜价格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书基于产业链视角,选择对批发市场主导型模式、农超对接模式、电子商务模式三种主要的蔬菜产业链模式,以及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个关键的产业链环节的蔬菜价格形成进行研究。其理论依据是价值规律、均衡价格理论、市场整合理论、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和价格歧视理论。价值规律是贯穿全书的基础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是第6章、第8章、第9章的理论工具,市场整合理论、商品价格均等化理论是第5章的理论工具,价格歧视理论是第7章的理论工具。在对三种主要的蔬菜产业链模式和两个关键的产业链环节的蔬菜价格形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各主要产业链模式和关键产业链环节的蔬菜价格形成特点,对产业链视角下的蔬菜价格形成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