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研究创新之处

1.5.1 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发现,已有文献主要针对环境污染的成因、环境污染治理中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展开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虽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但基本都停留在对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单向作用关系分析上,即使有少数分析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两两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也仅分析了两两主体间的局部均衡关系。对于三者共治环境污染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尤其缺少在两两相互作用形成的局部均衡基础上,再构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三者共治环境污染相互作用的机理。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如果通过单一主体直接用经济学的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会面临诸多困难,以及基于此所进行的政策模拟和预测可能都会缺失准确性。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的治理体系。为此,本课题首先界定清楚这三方的角色,分析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企业与公众两两相互作用关系,并根据两两相互作用关系构建制衡机制,以反映局部均衡关系。其次在三方两两局部均衡模型的基础上,从公众诉求影响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影响企业发展、公众诉求和企业发展影响政府环境规制等内在逻辑出发做正向分析和反向分析,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在共治环境污染过程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制衡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的一般均衡模型。

在此系统中,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在履行监管责任时要考虑到公众的诉求;企业在追求利润时要考虑到政府的环境监管,在谋求长远发展时要考虑到公众的人力资本供给;公众在表达诉求时要考虑到政府的环境监管政策和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机制中,政府、企业、公众各方尤其是公众的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相互制约中达到的均衡才能相对稳定,并得到令三方均较为满意的结果,即最优的或者说最能接受的环境监管水平、环境质量水平和工资水平。因此,将三者构成的相互作用机理用一般均衡模型体现出来,是本课题在已有研究文献上的创新或者说进行突破的方面。

1.5.2 引入衡量公众诉求的新指标

在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治环境污染中的关键问题或者说目前治理环境污染中存在的缺憾是,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也可以说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方式有限,公众对于环境质量的诉求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因而,在三方共治环境污染方面,一直存在缺乏公众参与的短板,这必然使政府在制定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和实施环境改善措施时,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和谋求长远发展时,忽视公众的诉求,这一点也可从目前环境治理的实际效果中反映出来。因此,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我们必须将公众诉求纳入三方共治环境污染体系中。

但问题的难点也在于找到一个适当而有效的、衡量公众诉求的变量,以该指标为基础,建立政府、企业、公众三方相互作用的共治环境污染机制。找到的指标不仅要能衡量公众对于环境的诉求,同时要能与政府、企业的行为联系起来并构建出一般均衡模型。在现实制度背景下,我们比较容易观察和获取到公众“用脚投票”选择的结果。而这一投票的结果,或者说公众的迁徙,对于政府和企业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课题将公众的迁徙,即“劳动力的流动”作为公众对环境质量诉求的间接反应,或者说公众行为的指标。

本课题将公众迁徙造成的影响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政府的影响;二是对企业的影响。对政府而言,公众的迁徙将造成政府工薪税收入减少。但还有一个可能被政府忽视的影响,即公众迁徙可能造成商品房价格的波动。因为公众的流动也是劳动力的流动,如果大量劳动力流出某一受污染城市,则必然降低对该城市商品房的需求,从而造成商品房价格的下跌。在当前的财政体制下,商品房价格的下跌,必然导致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总结起来就是,公众的流动或者说公众“用脚投票”,将会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对企业而言,公众的迁徙将造成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失,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调整工资水平对公众的迁徙或者说人力资本的流动造成影响。目前已有很多文献研究政府与企业之间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相互作用的机制。但在劳动力流动视角下,政府、企业如何应对劳动力的“用脚投票”行为鲜有文献研究。本课题认为,政府的环境监管政策、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的行为,另一方面会影响公众的流动。因此,政府、企业、公众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其实是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

综上所述,将公众的诉求用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来表示,则可以将其纳入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治环境污染的机制中,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般均衡模型以分析三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治环境污染的机制中,三方将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利益共同体。三方共同治理环境污染的均衡将是三方均可以接受的环境监管水平、环境质量水平和工资水平。


(1)如果未有特别说明,本书的数据均指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层面的数据,并不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农村部分。使用地级市数据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加样本量,分析的单元更加微观。但是使用地级市的数据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地级市行政区划调整较为频繁,地级市人口、经济、环境等统计数据的变化有可能仅仅是由行政区划改变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