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相互作用的机理与实证研究
- 姜太碧等
- 1555字
- 2022-07-28 20:44:06
内容提要Abstract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已有文献对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三个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及治理对策等展开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上,虽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但基本都停留在对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单向作用关系分析上,即使有少数分析相关利益主体行为两两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也都只分析了两两局部均衡关系,对于三者共治环境污染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却非常少,尤其缺少在两两相互作用形成的局部均衡基础上,再构建一般均衡模型而进行的三者共治环境污染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在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治环境污染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或者说目前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存在的缺憾是,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也可以说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方式有限,其对环境质量的诉求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因而,在三方共治环境污染方面,一直存在缺乏公众参与这一短板。这必然使政府在制定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和实施环境质量改善措施时,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和谋求长远发展时,忽视公众诉求。这一点也可以从目前环境治理的实际效果中反映出来。因此,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我们必须将公众诉求纳入三方共治环境污染体系中,真正体现公众主体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此,课题组提出使用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来衡量公众对于环境质量的诉求。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形成了两股力量:一股力量通过劳动力流动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声誉进而影响政府的环境治理决策;另一股力量通过劳动力市场影响企业的污染行为。当然,企业的工资水平也影响着劳动力的流动;企业通过缴纳税费也具有了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议价能力,即影响政府环境治理决策的能力。政府的环境治理决策还受到公众诉求的影响。因此,公众诉求显性地表达出来,就能形成政府、企业、公众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利益关联系统,直至达到均衡。
此外,课题组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建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的局部均衡模型与一般均衡模型,实证地检验了公众在与政府、企业共治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课题研究发现,局部均衡模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不稳健的结果在加入公众诉求后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变得显著且稳健起来,这说明公众诉求是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三方共治环境污染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公众诉求减少了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了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而政府环境污染治理“安抚”了公众诉求,企业污染排放“触发”了公众诉求。因此,公众诉求成为与政府、企业共治环境污染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一条重要纽带。
整个课题研究内容共分上下2篇共12章。上篇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的作用机理与行为表现(包括第1章至第7章),主要通过文献梳理和收集相关宏观统计数据与围观调查数据,从总体上描述三方主体各自的行为表现与行为机理。下篇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相互作用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包括第8章至第12章):课题组首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建立了政府、企业与公众共治环境污染中两两相互作用(包括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企业与公众)的局部均衡分析模型;其次通过使用劳动力流动衡量公众诉求,使用工业“三废”排放衡量企业环境污染行为,使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衡量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较为巧妙地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公众共治环境污染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和揭示了被已有研究忽视的公众诉求如何与政府、企业相互作用的机理;最后提出了政府、企业与公众共治环境污染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共治;相互作用机理;公众诉求;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