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词的演变、转化及其句式
- 张谊生
- 4676字
- 2022-07-22 11:25:54
2. 关涉功能及其介词化
2.0 本节主要讨论“X之于Y”关涉功能的表述基点、表达方式及其相应的介词化。
2.1 关涉的对象与方式。关涉功能是个广义概念,细分起来,以体词语“X”作为表述基点,大致可以分为主动、被动与相关三大类;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单向关涉、交互关涉两种。
主动式的“X”是广义施事⑨,“Y”是关涉对象;被动式则相反,“X”是关涉对象,“Y”是广义施事;至于相关式,“X”与“Y”之间存在各种关联,但没有明确的施受关系。试比较:
(43)陈(陈寅恪)之于王,风谊平生师友间,故他对于王国维死因的看法,较为超脱。(《读书》vol-133)
(44)现实之于她,不是柴米油盐,而是溪流、云朵、鲜花;色彩绚烂,如诗如画。(《读者》合订本)
(45)红晕之于人脸,按常规染在颧骨的居多,不知为什么嫦娥却在腮帮子上承接了它。(铁凝《嫦娥》)
三个“X之于Y”都表关涉,但发话人表述基点选择不同,关涉的对象自然也不同。再比如:
(46)我之于酒,从劫难始,系十五岁那年高考人为地落榜。迎面的打击,把少年的弱脊梁打坍软了,躺在床上经受绝望的煎熬。(1994年《市场报》)
(47)酒之于我,或淡或浓,全是个人爱好,正如鱼与熊掌之间的顾盼。只是我以为,经过把酒共醉的朋友,可以看出真性情,酒中知己,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关公坊里春意浓》2009-03-15《三峡晚报》)
(48)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1997年《作家文摘》)
比较而言,准介词“之于”表关涉时,选择表达“X”与“Y”各种相关性的占大多数。例如:
(49)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郁达夫《故都的秋》)
(50)人之于世,时时处处无不面临着诸种诱惑:美妙的名、珍奇的物、丰厚的利、妩媚的色……凡此种种,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奇妙的幻想。(1996年7月《人民日报》)
前例表示“对于人类,秋天”如何,后例接近于“人生在世”的时间关系。相关式“X”与“Y”关系的建立大多具有临时性,所以,更倾向于后附“来说/而言”以凸显话题性。例如:
(51)读书界对畅销书的态度,总有点儿不公正。其实,“畅销”之于写书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欢欣鼓舞的事。(冯骥才等《真善诚的〈日子〉——文艺界人士读〈日子〉》)
(52)当网友问起保护未成年人的问题时,兰和认为,实质上,保护未成年人的问题之于本案而言,是个伪命题。(《李家法律顾问:受害人身份尚不明 道歉还太早》2013-08-13《广州日报》)
值得注意的是,两项并用的“X之于Y”除了并列关涉外,也可以表示交互关涉。例如:
(53)因此说,色之于性,性之于色,两者之间是不能分离开的。(元音老人《佛法修正心要》)
(54)先想一个问题,亲之于子(指未成年的子女)、子之于亲,其关系是相同与否?(俞平伯《贤明的、聪明的父母》)
(55)就入世一面而言,其人名至实归,世之于他或他之于世,彼此都“觉有情”,也弥足珍视。(《读书》vol-159)
(56)作为一个积极关注社会、关心经济发展的著名作家,他对经济之于文学和文学之于经济有一番独特的思考。(1994年《报刊精选》)
从语义关系来看,交互关涉就是“X”与“Y”互为关涉对象。就结构关系来看,两个“X之于Y”大多构成并存的联合结构,但分离式也可以构成表交互关系的并列复句。例如:
(57)物质文明之于精神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之于物质文明,是动力。(1994年《报刊精选》)
(58)我之于人,怨以德报;人之于我,恩将仇报。凡此种种,均付诸因果,不与较量,逆来顺受而已,不知魔障何来?(《读书》vol-138)
(59)拉萨之于北京十分遥远,因为,我们这些传播信息的人没有尽到责任,难怪天子脚下的北京人会提出许多傻问题;而北京之于拉萨却并不遥远,因为,打开电视,拉萨人可以和任何一地同时面对天下,于是世界也不再陌生。(1994年《人民日报》)
而两个关涉性“X之于Y”连用时,后一个“X之于Y”的“X”,还可以承前省略。例如:
(60)的确,“正大综艺”之于中央电视台,( )之于观众,是一个叫响的节目,而两位男女搭档作为主持,亦已形成一定风格,在观众中享有一定声誉。 (1994年《人民日报》)
(61)研究这个问题,之于深圳有其区域的特殊性;( )之于全国则像深圳的改革试验一样,具有探索性、超前性。(1994年《报刊精选》)
“之于Y”省略“X”表关涉,既可以连续省略,也可以只是对前句“NP”的承前省略。例如:
(62)当然,不以宗教为“皆妄”的,还有不少哲人,马克斯·韦伯,克里斯托弗·道森,T.S.艾略特,不仅不以为妄,而且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宗教之于自由,( )之于西方文化,( )之于现代社会的巨大意义——这最后一点,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也是再三申论。(《读书》vol-151)
(63)唐山站的改扩建工程是集团公司最大的单体工程,具有任务重、工期紧、要求高、压力大等特点。由于其体大量大,[这项工程]之于集团公司和建筑公司拓展铁路高铁建设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建筑公司唐山站施工纪实》2013-06-14人民网)
省略式“之于Y”的频频出现,标志着“之于”的关涉功能渐趋成熟,正在逐步向介词转化。
2.2 “之于”与“对于”对用。由于功能相近,“对于”“之于”经常对举、并用。例如:
(64)翁姑对于儿媳,也如父母之于子女,掌握着无上的权威。(苏雪林《棘心》)
(65)宝剑对于男人,就像钗簪之于女人,也是一种贵重的“首饰”。(《读书》vol-166)
与“对于”相比,“之于”的关涉功能要相对弱一些;而且,“之于”除了表关涉外,还经常扩展到表比况,而“对于”一般只重在表关涉;所以,二者配合使用时,通常都是“对于”居前主要表关涉,兼作比况前提,“之于”居后主要表比况,兼表关涉对象。再比如:
(66)机器人和电脑在我们今天对于文明的作用,犹之于过去识字对文明的作用。(《读书》vol-073)
(67)学术空气的自由吐纳,对于创作和评论的成长,有如布帛菽粟之于民生。(《读书》vol-089)
(68)这一天的《华盛顿邮报》,大标题是《中国的巨大损失》,文章认为:“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穆忆阳《1901年:外媒如何报道李鸿章病逝?》2015-01-27博客中国)
当然,如果前项是非主动类的关涉,那么,“之于”居前也是可以的,只是频率不高。例如:
(69)对于一个网站而言,标题和关键词之于一个网站,就像一个人的名字和介绍对于一个人。一个良好的名字和简洁的介绍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网站标题和描述的定位具体有哪些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随意交流》2012-12-27网络推广交流社区)
(70)在此情势下,这场尚未“盖棺”的“蛋官司”,之于河北大学,打个平手就是胜利;而对于“格林”公司,接受调解,即意味着失败……(1994年《报刊精选》)
正因为对举时大多是非主动关涉用法,所以,对用的“对于”也经常要附加“来说”。例如:
(71)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人之于空气一般,是无处不在的东西,而不是经由肤色的认同重新寻找自己的文化。(《读书》vol-185)
(72)古文献《吠陀》对于印度教徒来说,正如《圣经》之于基督教徒、《可兰经》之于伊斯兰教徒,是其宗教信仰的主要来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译本)
(73)方尖碑之于广场仅仅是一种位置关系;而对于我来说,谐和广场首先具有存在的意义,比如:它是巴黎的交通要塞。(《读书》vol-107)
上面有先关涉进而比况的用法,其实“对于”“之于”也可以有并列关涉的用法。例如:
(74)先秦儒家学派,本身有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的一定过程,对此作者有很好的揭示,如言孔子对于儒家学说的“开创”、孟子之于儒家学派的“中兴”,又孟、荀后于孔子而又有许多“高于孔子的地方”等,力图从“思想史的变化史实”中,求得某种关于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读书》vol-079)
(75)业内人士指出,对于造纸业和航空业,人民币升值分别意味着进口纸浆成本的降低和外币负债的降低;而之于银行业,因其是经营本币的企业,因此是本币升值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人民币升值利好三行业》2013-08-13《经济日报》)
与“对于”并用的“之于”,虽然在句法功能与表达效用上与“对于”已非常接近,但其独用的自由度还不够高,所以,严格地讲,还只能分析为准介词,也就是韵律词、语法词。
2.3 “之于Y”独用及介词化。一旦介词短语“之于Y”可以独立使用,而且这些“之于Y”的前面已补不出“X”了,那么,这个“之于”的性质与功能就非常接近于介词“对于”了。可以认为,发展进化到这一步,“之于”作为一个独立的关涉介词,已经基本成熟了。例如:
(76)一夜成名,万众瞩目,灯火阑珊,恍若入梦。之于命运,这往往是一个转折,既可能是精彩人生的起点,也可能是悔之不及的开始。(《宋祖英升任海政文工团团长 美丽转身获祝福》2013-08-14人民网)
(77)这一切,在路上的张爱兰,渐渐有些懂了,她发现自己开始真正了解父亲,了解过去,之于当下的真正分量。不为别的,只为那些生命,为他们,最可爱的人。(《女子替父寻志愿军战友 帮更多老战士赴朝祭战友》2013-08-01人民网)
独用的“之于Y”在表达功能上,与介词短语“对于Y”,也已经相当接近了。试比较:
(78)一方面,公权力尚没有受到有效约束和监督,关门操作难免会权力自肥,谋求部门利益;另一方面,某些公权力官僚主义突出,之于(≈对于)保障房,未必看作是公共服务供给,而会有“施舍”心理。(《保障房建设应该引入听证程序》2013-08-09《现代金报》)
(79)自伦敦奥运会后,林丹与赛场渐行渐远,之于(≈对于)30岁的他,世锦赛是新的开始,也可能是人生转折点。(《林丹想退就果断退吧》2013-08-04《新京报》)
当然,虽然已经介词化了,但相对于同义介词“对于”,“之于”还是有其个性特点。主要有两点:a.基点选择不同,“对于”以主动式为主,而“之于”以相关式和被动式为主。例如:
(80)我相信,人类对于书的喜爱,一定会随着他自身意识的提升而与日俱增。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从一名童年辍学的女孩成为一名作家。(《阅读改变人生》2013-11-07新浪博客)
(81)他们视书如命,深知书之于人类的意义,远远超出个人的得失。正因如此,为了保护书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挨批挨斗,甚至甘愿丢命的那份对书的情结,读后令人钦佩。(《读书的真义》2012-06-30散文网)
(82)虽然有人慨叹,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于父辈的经历,了无兴趣已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但至少作者的同龄人读到这些似曾相识的故事时,会有一些快乐或痛苦,被从灵魂深处唤醒,掩卷之余或微笑,或叹息,或沉吟,会再三回味。(《〈玉带桥〉读后感》2011-10-03新浪博客)
(83)然而,父辈的坎坷经历,之于儿子,化为了“不能干这行”的无可奈何的家训。(1994年《报刊精选》)
上面两对“对于Y”“之于Y”,表述基点都正好相反——分别选择了主动式与被动式。
b. 自足程度不同。独用的“之于”用“来说/而言”配合的比率,要远高于“对于”。例如:
(84)之于中国人来说,房子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而且是家的承载体。过去提起房子,我们会想到父母联想到温暖的家,而现在提到房子,我们眼前浮现的可能会是不断上涨的房价和一摞摞的钞票。(《居住进化论》2013-09-02看看新闻网)
(85)但他们(指开发商、炒房客们)带来的楼市虚热注定只是一场幻觉,之于城市发展而言,不仅毫无益处,甚至是饮鸩止渴。(《被利益绑架的言论不能以“教授”身份发》2013-08-07《扬子晚报》)
在调查的语料中,“之于Y”独用时后附“来说/而言”的比率,接近30%;而“对于Y”独用时后附“来说/而言”的比率,不到10%。不管怎么讲,独用表关涉的“之于”,现已是个比较成熟的、与“对于”各有特色的关涉介词,应该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