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词的演变、转化及其句式
- 张谊生
- 5766字
- 2022-07-22 11:25:54
1. 构造性质与功能类别
1.0 本节主要分析“X之于Y”的结构类型、表达功能以及“之于”的性质与特征。
1.1 “X之于Y”的结构与类别。对于古汉语“X之于Y”的结构关系,一直存在不同认识(陈仕益2008);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这是主语+“之”+介词结构的格式(王力1980,楚永安1986等)。根据现代汉语“X之于Y”的分布与功能,尤其是在整个句子中的关系与作用,我们认为,“X之于Y”可以分析为“体词语+介词短语的特定构式”。当整个构式“X之于Y”充当主语时,该“体词语X”就是句子的主语。例如:
(1)先生之于王氏《词话》,研索甚深,获益匪鲜,也是可以看得出的事实。(《读书》vol-057)
(2)从目前曝光的信息看,微信之于社会化电商,扼住要害,但又步伐谨慎,至少微信5.0让外界得窥一斑,却又浅尝辄止。(《社会化电商压境:阿里向左 微信向右》2013-08-14《北京商报》)
之所以将“X之于Y”分析为主语“X”+介词短语“之于Y”的特定构式,是因为从该短语的内在语义关系看,正是“X”才是短语核心:是“先生”,“研索甚深”;是“微信”,“扼住要害”。后附“之于Y”的作用,主要就是指明行为的对象或范围:“先生”研索的对象是“《词话》”,“微信”扼住的对象是“电商”。那么,为什么介词短语会后附于主语之后呢?因为汉语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其中部分还保留着动词功能,在一定语境中还可以做谓语。
也就是说,古汉语中一部分“X之于Y”本来是主谓短语中间插入了取消结构独立性的“之”。试比较:
(3)贾山上书曰:“古之贤君于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往吊哭之,临其小敛、大敛。……”(《后汉书·礼仪下》)
(4)(皇甫)规对曰:“天之于王者,如君之于臣,父之于子也。……”(《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两个“于Y”短语,本来都具有一定的述谓性与独立性,所以,“X于Y”与“X之于Y”尽管句法功能不同,但都可以单用。发展到现代,虽然跨层的“之于”已经介词化,“X之于Y”的表述性已经弱化,但自足性仍然存在,所以,可以单独充当主语等句法成分。
当“X之于Y”构式充当宾语、定语时,该“体词语X”就是句子的宾语、定语。总之,“X”与“之于Y”必须作为一个固化构造一起使用,予以整体理解。试比较:
(5)潘先生之于国学,是有其家学渊源的,他自幼受到严格的庭训,加上一生的自学不倦,造诣过人。(《读书》vol-041)
(6)董子健之于黄晶晶的初恋,就像是一个恐高症患者之于高空滑道,在禁忌面前,初恋原来如此不堪。(《〈青春派〉:酥脆甜心青苹果味》2013-08-05《京华时报》)
从内在语义关系看,前句是构式单用,可以分析为“对于国学潘先生是有其家学渊源的”;后句用了两个构式,就必须作为前后关联的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分析为“董子健对于黄晶晶的初恋,就好像恐高症患者对于高空滑道一样”。由此可见,随着构式的定型化,尤其是隐喻表达的经常化,“X之于Y”构式已由单一构式,逐渐扩展到前后关联的套叠、连用构式。
与前贤最大不同在于:本章不认可“之”是连接介词短语“于Y”的,而认为是介词“之于”介引“Y”构成介词短语“之于Y”的。也就是说,按照通行的语法体系,“之”是助词,“于”是介词,隶属于不同的语法单位,处于不同的句法层面。然而,这一结构中的“于”虽然在句法上仍可以分析为后面“Y”的直接成分,但在音步上、用法上早就与“之”合成了一个复合词④,尽管在不同的分布中其词汇化程度还存在差异——只能用在“X之于Y”之内的还是个准介词或者说韵律词、语法词⑤,“之于Y”可以独用的则已经是介词了。
从句法功能看,现代汉语“X之于Y”构式,主要是一个体词性结构而非一个谓词性小句⑥,因为在搜集、统计的2000多条现代汉语有效语料中,后接语气词可以分析为独立单用的小句“X之于Y”,一例也没有,全都是充当主、宾语及定语的。例如:
(7)毕加索之于今天西方的观众早已成为“古典大师”。(《读书》vol-114)
(8)语言之于存在之思犹如母亲之于孩子,所有的只是宽容与奉献,挚爱与赤诚。(《读书》vol-100)
(9)《万叶集》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恰如《诗经》之于中国文学史。(《读书》vol-129)
(10)当然“KTV小姐”之于老板的最大好处还是招徕客户。(1994年《报刊精选》)
我们之所以认为“X之于Y”现在已经是一个凝固化的定型构式,还因为有相当多“X”,在语义上已很难单独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来单独与后面的谓词相匹配。例如:
(11)早晨抑或是黄昏,在街头巷尾,常常能看见三三两两的老人,他们甩甩胳膊、伸伸腿,健康之于他们难道比年轻人更重要?(1994年《人民日报》)
(12)他说:“黄土之于科学家就像是钢琴之于音乐家,音乐家用钢琴谱出美妙的音乐,科学家在黄土上不断取得创新和超越。”(2004年新华社《新闻稿》)
“健康难道比年轻人更重要”“黄土就像是钢琴”的说法,显然都是难以成立的,必须与“之于Y”结合在一起表述,才能合乎情理。由此可见,在这一构式中,介词短语“之于Y”尽管在形式上只是个后附成分,但在内容上有时候却是表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此外,特定表述当中,两个或多个“X之于Y”还可以并列充当主语或宾语。例如:
(13)江淹之于南浦、李白之于长江,自是醉唱千缕别情。(1993年3月《人民日报》)
(14)这一点恰如迎客松之于黄山,园林之于苏州,标志着那个领域鲜明的风格。(2004年新华社《新闻稿》)
需要说明的是,在调查的语料中,我们也发现少数做主语的“X”是由动词语充当的。例如:
(15)唐人李白曾有“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但今天,“上青天”之于人类,已远非难事。(《读者》合订本)
(16)拒绝诱惑之于为官者是十分不易的,被中央领导同志称为“一个有良心的县委书记”——山西省翼城县委书记耿根喜由拒绝诱惑而陷入诱惑又摆脱诱惑。(1996年7月《人民日报》)
其实,“上”与“拒绝”都是指称性动词,功能上接近体词。此外还有主谓式的“X”。例如:
(17)历史上这类事件还可以举出许多,如民族大迁徙之于罗马帝国的命运;异族入侵之于汉民族的文化性格特征,等等。(《读书》vol-096)
(18)在仍然存在边界争议的情况下,印度国产航母下水之于中国,并非没有连带效应。(《印度国产航母下水有多大效应》2013-08-13《京华时报》)
汉语小句充当主语本来就无须添加标记,但充当主语的主谓式“X”在功能上还是指称性的。为了体现“X”的指称性,有些作者在主谓之间插入了“的”以转化为偏正短语。例如:
(19)若姚明被交易,他的离去之于火箭队友,将会有一系列连锁反应,谁都不希望,背靠“姚钱树”乘凉的日子,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这棵“姚钱树”不要移走》2011-01-18《新民晚报》)
(20)宋建平的夜不归宿之于林小枫,如同火上浇油。(王海鸰《中国式离婚》)
总之,无标或有标的指称性谓词语充当主语“X”,并不会改变“X之于Y”构式的基本性质。
据此,可以归纳如下:a.从结构关系看,“X之于Y”是由介词短语“之于Y”后附体词语“X”的特定构式;b.从句法功能看,“X之于Y”是充当主、宾语为主的体词性短语;c.从构成特征看,其中的“之于”作为具有引介功能的复合体是个正在词汇化的准介词。
1.2 关涉向比况的延展。“X之于Y”的表达功能,可以分为互有关联的表关涉与表比况两个方面。关涉重在说明“X”对“Y”的影响,接近于“对于Y来说,X”。比况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重在强调X1跟Y1之间的关系,不但同X2跟Y2,甚至同X3跟Y3等都非常相似、几乎一样;再一种只是显示某种情形与X跟Y之间的关系十分相似、几乎一样。试比较:
(21)《财星》杂志记者访问米高梅后,撰文称梅耶是“事业家”“外交家”,而塞尔堡之于米高梅就像米高梅之于好莱坞(≈塞尔堡跟米高梅的关系就像米高梅跟好莱坞的关系)一样重要。(《读书》vol-172)
(22)我一直都是好酒之徒,酒之于我,如同宝剑之于英雄,红粉之于佳人(≈英雄与宝剑的关系、佳人与红粉的关系,就像我与酒的关系一样,非常相似)。(2011-02-28彩龙社区)
(23)越是不可思议的东西越是发人深思,此般情形犹如光线之于视觉(≈此般情形,与光线跟视觉的关系,几乎一样),当你踱入暗处势必努力掰开眼睛。(《读书》vol-084)
从表义性质来看,表关涉与表比况是相通的,是同一功能的不同表义侧重:从“X之于Y”内“X”与“Y”之间的关系来看,是关涉;将表述重点进一步扩展到与“X之于Y”内在关系具有相类性的其他关系时,是比况。所以,关涉与比况经常并存,先关涉,再比况。例如:
(24)朋友之于我,诚如空气之于有肺动物,水之于鱼,不可一日无也。(袁昌英《爱美》)
(25)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26)在波普看来,伟大的哲学之于哲学家,并不同于伟大的绘画之于画家或伟大的音乐之于音乐家。(《读书》vol-144)
(27)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你才能救我。你之于我来说,就是贝之于壳,香之于佛,曲之于歌,水之于河,笔之于墨,秤之于砣,党之于国。(《你之于我》2012-06-17新浪读书)
可见,关涉是基础,比况是延伸;关涉只阐明关系,比况是用双项或多项关涉的关系来强化。
一般情况下,用“之于Y”表达各种关涉功能,只用一个“X之于Y”就可以了,有时,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也可以采用两项、三项并列的方式,表示相同的关涉性关系。例如:
(28)只要有某些生产因素,如土地之于农民,市场之于商贩,就能继续保持固定不变的规模,这种情况总是要发生的。(《读书》vol-063)
(29)不被生活重担压得精疲力尽的人,不知闲的快乐;不到自己体力退化而真正来不得的人,也不知闲之重要;不是想利用无多的生命从事心爱的事业——例如文人之于写作,学者之于研究——而偏不可得的人,也不知闲的可贵。(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30)成年人之于孩子、大孩子之于小孩子、天资高的孩子之于病弱孩子,当然是强者了。(《读书》vol-061)
(31)所以,在直接经验的领域,不能把本身抽象地分解为各种器官,并按照因果关系使它们与各种不同的功能相对应,如眼之于视、耳之于听、脑之于思等等,这些都属于要被悬置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抽象。(《读书》vol-107)
并列关涉与并存比况的区别还在于:关涉句中的“如、例如”主要凸显列举义,而非像似义。
既然比况义多是一种隐喻性说明,所以,虽然两个或三个“X之于Y”可以成句,但其本身语义往往不自足,必须结合前句或后句的陈述或说明,才能表达其确切的比况义。例如:
(32)(相反,两种或多种文明的融合往往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出新的文明。)罗马文明和日耳曼文明之于欧洲,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之于日本,都是如此。(《读书》vol-082)
(33)(此外,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视司鼓、操琴为左臂右膀,所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鲍桂山之于杨小楼,犹如杭子和之于余叔岩、杨宝森,白登云(鲍氏高足)之于程砚秋。(《读书》vol-150)
(34)(然古昔中国译经之巨子,必须先即为佛学之大师。)如罗什之于《般若》、《三论》,真谛之于《唯识》,玄奘之于性相二宗,不空之于密教,均既深通其义,乃行传译。(《读书》vol-133)
(35)(中国30余年体制改革和区域发展的经验一再证明,宏大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微观主体在一个个点上率先突破、形成示范。)正如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于农村改革,顺德乡镇企业崛起之于企业产权改革,蛇口工业区市场化探索之于深圳特区的腾飞。(《龙华时刻》2012-09-20《南方日报》)
上述多项“X之于Y”比况句,都必须结合前句( )的叙述,才能显示其比况的确切含义。
1.3 “之于”的性质与功能。如前所述,由于双音节韵律的挤压作用,现代汉语“之于”已凝固定型化了,形成了一个复合体。也就是说,“之于”的“之”本来只是相关结构中的一个连接成分,但由于“X之于Y”习用性的长期制约,“之”与“于”早已完全凝固,基本成词了;而且,准介词“之于”所能表达的特定的关涉功能,也不是介词“于”所能承担的了。所以,现在绝大多数“X之于Y”中的“之”,都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了。例如:
(36)我爱书,也感谢书,书让我走出混沌与蒙昧,书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书之于我(比较:?书于我),犹水之于鱼(比较:?水于鱼),须臾不可相离。(1996年1月《人民日报》)
(37)并购大亨的眼里只认得钱,钱之于他(比较:?钱于他)甚至不具有交换价值,只是一组红绿跳动的数字,他崇尚智力游戏,喜好冒险、挑战、刺激。(《人情温度与市场法则》2013-08-05《光明日报》)
上面诸例“X之于Y”都是四音节的,由于音节与构造的制约,这个“之”就更不能省略了。
不过,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少量的“之于”的“之”可以不用的情况。试比较:
(38)生活之于人,波澜起伏者少,平淡枯寂者多。太多的平淡枯寂,会消泯人的生命热情;失了生命热情的人,便无创造欲望。(1994年《市场报》)
(39)生活[之]于人,是苦情剧,是励志剧,是肥皂剧,也是情景喜剧;我喜欢后者,情景喜剧,料多味猛!(《与其在别处仰望 不如在这里并肩》2013-02-25腾讯微博)
(40)法国女哲斯达尔夫人言,爱之于男只是人生插曲,而[之]于女则是生命全书;拜伦等亦以诗陈此说,颇类似中国俗谚“男子痴,一时迷,女子痴,没药医”。(《读书》vol-144)
那么,这种现象是否就意味着“之于”还没有词汇化呢?显然不是。其实,不用“之于”而用“于”,有时为了协调音步,例(39)是凑成四字格,有时只是作者的替换选择。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即使典型的介词“对于”,也会出现与介词“于”共现的情况⑦。试比较:
(41)庚子以前在戊戌年,后有辛亥年,戊戌之于庚子,正反成文,庚子[之]于辛亥,江河直下;到和议成,赔款定,清社之屋已为定局,只剩时间问题了,辛丑辛亥本相连续也。(俞平伯《我生的那一年》)
(42)大罗山对于温州,正如紫金山对于南京、崂山[对]于青岛,乃至西湖[对]于杭州、东湖[对]于武汉,山水因城而闻名,城因山水而更灵秀。(《大罗山》2003-06-08百度百科)
总之,一部分“X于Y”的存在,甚至与“X之于Y”并存,或者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是旧用法的遗留,并不能用来证明“之于”尚未介词化。也就是说,“之于”作为一种跨层连用体,虽然在表达功能上本无关联,在构词基础上也缺乏理据,从而导致其直到现代还较难彻底完成其构词身份的重新分析(re-analysis)⑧,但实际情况却是,“X之于Y”作为经典的文言格式,两千多年来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表达功用,在持续频繁的使用中,不但整个结构已经定型而构式化,而且其中的“之于”也已基本介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