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客户瓦莱丽(Valerie)说:“我经常违心地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我不想和丈夫做爱时却违心地做了;明明不想同意的事却违心地答应了;我的妈妈从不征求我的意见,从不问我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只会一味地对我唠叨。我的前夫也是如此。好像我是空气,完全不存在似的。我总是让别人替我说话,让别人替我做决定;我总是让别人控制我,操纵我。我的生活一直是这样。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后来我因此而生病,也意识到我若再不改变现状,一定会死去。不满、愤怒、沮丧——我都一一经历过。”

有瓦莱丽这样经历的人还有很多。另一位客户蒂娜(Tina)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几年前,我与丈夫友好离婚时,与童年相识的一个男人再次相遇,不过我们生活在不同时区。一开始我们只是互相发短信,后来逐步演变成彻夜长谈。当时我身兼两职,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平时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时间闲聊。为了和他聊天,我没时间睡觉,脾气也因此变得暴躁,身体每况愈下。于是我决定给这个男人设定界限,让他不要频繁地给我发短信、打电话。没想到他听后非常愤怒,甚至对我骂骂咧咧,拒绝接受我的新‘规则’。他武断地认为我背叛了他,指责我另有新欢。他要知道我的一举一动,不夸张地说,连我什么时候洗澡、吃的什么都要过问。不知不觉中,我花了大量时间向他一遍一遍解释我在做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总是忙着给他回电话,即使他酒后发飙,给我发来大量侮辱我、伤害我的信息,我仍会给他回电话,低声下气地向他赔礼道歉,费心尽力地取悦他,平息他的怒火,但是我深知,一个真正爱我的人,一定会尊重我设定的界限。”

以下都是我的客户亲历的故事:

宝拉(Paula)说:“我妈妈经常半夜给我打电话,于是我告诉她过了9点就不要给我打电话了,但有时她还是不听,最后我不得不一到9点就把手机关机。但有时9点我还没睡,也忘了关机,这时只要她给我打电话,我还是会接,熬着夜听她絮叨个不停。”显然,宝拉心里对母亲感到极为不满。

费丝(Faith)结婚多年,一直对丈夫的酗酒行为感到不满,然而她的丈夫从未意识到她的不满,而她自己也说不清是否还爱着他。“我就这样陷入了婚姻的桎梏之中,没有其他选择。我丈夫根本不知道他酗酒对我影响有多大,因为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

每当杰西卡(Jessica)的丈夫问她想做什么时,她总是说:“无所谓”或者“随便你”。她说:“我总是表现得无欲无求,因为这样似乎凡事都会更容易。”她始终认为自己的欲望和感受不重要。

佐伊(Zoe)小时候,父母几乎从不会满足她的任何要求。然而,长大后她发现自己的做法与父母恰恰相反,即使有时并非理想选择,她也会答应。对于女儿的要求,她向来都是有求必应。

即使是不愿意做的事情,瓦莱丽也会选择违心去做,心里想要摆脱现状却又难以抉择;蒂娜纵容一个男人反复辱骂她;即使多么劳累,宝拉仍会半夜接听妈妈的电话;费丝从来没有就酗酒问题与丈夫设定界限;杰西卡会为了他人的欲望牺牲自己的需要;佐伊心里想说“不”但嘴上却说“是”。

所有这些情况都指出了一个关于界限的问题,也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侵犯自己界限的那个人一直以来就是你自己——不是他人。这也是设立界限的第1步。

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是的,你没有听错。跨越自己界限的人一直是你自己。没有你的允许,无人能够跨越你的界限。

唉!我承认——这话太伤人。

但是,如果你想学习设定有效界限,就必须学会面对现实:你有责任识别自己的界限、设定界限,与他人沟通你需要设定的界限,予以他人公平的警告。之后,一旦有人侵犯了你的界限,你必须立场坚定,勇于捍卫自己的界限,这样才能摆脱界限遭到侵犯的局面。如果你不这么做,就是你自己侵犯了自己的界限。

特别是本书着重探讨的“日常界限”,根本不存在他人跨越你的界限这样的事。一切都是你自己的责任——不怪你那专横的父母、讨厌的同事或任性的孩子。

曾经我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是我的丈夫侵犯了我的界限。我认为是他的行为无法让人接受,他应该为此感到羞耻。

然而,事实呢?这一切都是在我的纵容之下发生的。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头求他,期待着同一个人能给予我不同的结果。诚然,他的确践踏了我的需要和愿望,但为他打开践踏之门的那个人是我。

还不相信?下一次如果你认为有人跨越了你的界限,提醒自己,先不要考虑那个人的行为,而是思考:如果这种越界行为继续发生,你该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

大多数人都不想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承担责任,但现实是,除非他人使用暴力(稍后会详谈这部分内容),否则没有我们的允许,没有人能够跨越我们的界限。如果你总是认为是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你就会陷入受害者的思维定式。如果你允许他人跨越你的界限,那也是你自己的选择。

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于他人,这种受害者的心态的确能给自己带来许多安慰。但是拒绝对自己的生活和界限负责,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控制力。我们只得听天由命,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看不到其他选择。受害者的思维定式让我们如井底之蛙,看不到其他机会和可能性,因此我们能做的就只能是不断抱怨和哀叹命运的不公。

然而,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如此困境,仅仅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受害者思维定式的束缚。秉持受害者思维,所能得到的短期回报就是能够得到他人的同情,这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暂时的安慰,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却要因此而受苦一生。

我的客户蒂娜意识到了正是自己的受害者思维导致她陷入如此困境。她没有在家里明确自己的界限,而是任由他人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简言之,她需要自己的时间——但是却没有去争取,而是选择无休无止地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家人。然而,她当时的丈夫和女儿却毫不客气地获取了自己所需要的时间。

“过去,看到丈夫长时间玩电脑游戏或者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就一肚子火。”她说,“我想说,我需要时间写作和创作,但是我的时间都花在了洗衣做饭上。我的女儿和丈夫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放松,而我却杂务缠身。我不可能和他们一样玩电脑游戏或看电视来放松自己,我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现在她说:“在学习设定界限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我丈夫的行为,我明白了需要为自己做什么。事实上,我才是那个对自己的生活不负责任的人,没有留出时间和空间去做我自己需要做的事,没有让我的生活更充实。那时我没有对自己的界限负责任,而且经常感到愤怒、疲惫,甚至怨天尤人。”

客户加布里埃尔(Gabrielle)这样说:“我没有自己主动设定界限,而是依靠他人为我设定界限。我不会开口告诉他人我想要什么,而是习惯于等待他们主动给我。只可惜,通常我等来的都是失望和失落。”

当然,设定界限需要我们习惯于说“不”。啊,这正是问题所在!对许多人来说,“不”字从没在他们的字典中出现过,一辈子连想都没想过。客户瓦莱丽觉得自己的一生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权对他人说“不”,也没有权利对自己的时间、金钱、空间甚至身体设定界限。不幸的是,生活中有这种感受的大有人在。但是如果我们不肯对别人说“不”,就相当于我们默许他人跨越我们的界限。

这种没有能力说“不”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个人关系中,也会延伸到商业往来中。我的朋友黛布拉(Debra)说:“我有一个客户,经济条件非常好,却总让我给她打折。她总是通过说一些让我内疚的话,诱使我给她大幅降价;而我因为害怕失去这笔资金,只得同意。”由于缺乏自我价值感,黛布拉实际上是给自己大打“折扣”。诚然,在我们需要资金时,失去一个愿意付钱的客户的确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价值,就能获得信任和信心。如果客户关系无法维持,那就放手——相信我们很快就会找到另一位愿意付费而且毫无怨言的客户。

我的客户伊莱恩(Elaine)发现,只有在她认为别人做错了事情的情况下,她才会设定界限。例如,如果丈夫把积蓄全部花在买新车上,她认为这样做是错的,才会和他设定界限。但如果她只是想在晚上独处30分钟,就难以设定界限,因为她无法在脑海中判断这种情况究竟是对还是错。然而,界限并不是根据“对”或“错”设定的,而是根据你的需要和需求设定的。

如果我们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就有权力为自己做决定并采取行动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有人跨越了我们的界限,我们就要采取行动,摆脱对自己不利的困境。

实际上,你创造理想生活的能力会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你随时都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感觉。设立了界限,你的生活就离理想更进一步。当你为了维持与他人的关系而无视自己的界限时,你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由他人的欲望和需要支配的生活。设立界限与否,完全取决于你个人。

如果你能够掌控自己的选择,就能改变游戏规则。“自己的界限,自己负责”,一旦你接受了这个观点,就能意识到以前生活中的束缚、窒息、无助或失控,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毕竟,不设定界限也是一种选择!

不受控的界限

在此澄清一下,我在本书中所说的界限是指我们可以控制的界限。这里的可控界限不包括受人攻击、遭遇性侵或者被强行拘留。我最不愿看到的就是,那些真正的受害者却要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承担责任。大多数情况下,那些遭遇强奸和遭受虐待的受害者们都会责备自己——这是自我伤害的行为,也是完全不应该的。

有时,人们的确可以通过设定界限摆脱暴力,但我深知,很多时候,这样做并非易事,也不安全。

本书所谈论的界限都是指我们能够主动选择与朋友、家人、同事和熟人之间设定或不设定的界限。再次申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我们所做的选择承担责任并不等同于自我责备。你在本书中所读到的任何内容都不应该成为自责的借口。关于如何维护自己的界限,我们中很少有人受过专业教育,因此即使你未能成功设立自己的界限,也无须感到内疚或自责。如果你已经开始指责自己,请一定停下来,做一个深呼吸。尽己所能,让内心充满爱。请记住,关于设立界限,你所面临的问题,我也同样面临过,并一直在努力应对;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要对自己有耐心。

然而,有时如果是生活本身跨越了我们的界限,我们通常会选择默许。例如,假设你不愿意去医院,因为这里会唤起你过去在医院经历过的创伤,但是如果你爱的人进了急诊室,即使你曾设立了不进医院的心理界限,却仍然会义无反顾地走进去。关键在于承认这是自己的选择;认识到尽管界限已设立,但是现在是你主动选择进入医院。这样,对生活的主导权和责任又回到了你的手中。

在此我还想花一点时间说一说系统性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我们在设立界限的过程中少了一些公平。世间确有压迫,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多方面限制了许多人的选择。本书中的练习旨在帮助我们所有人对生活中能够控制的日常小事掌握主动权——从而帮助我们应对许多人都面临的系统性大问题。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情况下,受害者思维定式对任何人都无益。因此,我是想鼓励你放宽视野,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有时当你以为已经别无选择时,其实还有很多选择。选择其实也算是一种思维定式——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时,你会选择义正辞严;今天的电视新闻让你感到焦虑不安时,你就选择关掉电视。

正如韦恩·戴尔所说:“如果我们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事物也会随之改变。”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害怕设定界限?

我的家庭和大多数家庭一样,界限这个词从未在我们的字典里出现过。我们家几乎没人学过关于界限的知识,我们所接收到的关于界限的信息也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界限,更不用说设定界限了。

大多数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相处过程之中亲疏无度。过于亲密就会产生我所称的“有毒同理心”。我们对他人的同理心如此之强——甚至能强烈感受他们之所感——以至于我们分不清哪些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哪些是我们所爱之人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同理心太强,就很难分清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界限。彼此都还没认识呢,我们就已经开始考虑他们的需要了。

生活在西方国家的我们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人,在孩提时期就开始考虑他人的需求了。作为孩子,我们只能看着其他人——我们的父母和其他权威人物——设定界限。然而,除了比较进步的家庭外,大部分家庭中的孩子如果声称设立界限,都是不可接受的行为,甚至会受到惩罚。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大多数小孩不具备分辨好坏的能力。但这种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我们无视自己的欲望、底线和需求的性格。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做一个乖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取悦他人,要有礼貌,要听话。甚至我们被教育自我牺牲是一种美德。因此,长大成人后,我们理应感到要对他人的幸福负责,自认为没有权利拒绝任何人的要求。我们总是很看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甚至允许别人为我们做决定。待到我们自己成为父母后,我们可能会对我们的孩子设定父母应设的界限,却仍然不知在与其他成年人的交往中如何设定界限。

看见有人不高兴了或者感到难过了,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应该帮助他们,这是我们的人之本性。但是我们很容易走极端,一味地认为只有别人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们自己的需求微不足道,甚至无关紧要。我们忽略了自己的痛苦和愤怒——忽略了界限发出的信号,甚至忽略了界限被跨越的信号——一味将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当别人的行为让我们感到不适时,我们以为我们只能忍受,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选择。我们总是毫不犹豫地给予别人各种好处,却从不给自己同样的好处。我们认为,只要我们对别人好而不是对自己好,就能让我们成为“好人”。

我们学到的是,无私才是美好生活的秘诀。可为什么不起作用呢?为什么许多人都没有感到满意和满足呢?

不设界限的后果

如果我们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取悦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谎言。多年来我的生活就是一个谎言。我经常感到压力巨大,精神高度紧张,总是害怕别人“发现”真实的我,害怕别人发现我并不完美,害怕我无法满足他人的需求。

我不知道如何以一个正常人的方式去爱自己,所以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际交往中,我从未设过界限,甚至根本意识不到也不知道自己的界限。然而,我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所以我需要释放。我确实得到了释放,如复仇般的释放——结果却摧毁了我的一生。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设定界限的重要性,也不学习设定界限的方法,我们就会毁了自己的一生。还记得我一开始讲的那个故事吗?我从底特律飞往亚特兰大取上韦恩·戴尔的公文包再飞回底特律的故事。如果我当时设立了健康的界限,我就会告诉韦恩,现在没办法拿到公文包,他只能在没有公文包的情况下完成演讲。没有了参考资料,他演讲时可能会相对困难,但又怎么会难倒他呢?他可是赫赫有名的韦恩·戴尔!

如果我设立了健康的界限,我就会告诉我的丈夫,不管我的日记里写了什么,他都无权查看。我也不会在明知道他会如往常一样完全不尊重我的情况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去求他。

事实上,如果我早早设立了健康的界限,很可能根本不会发生那场导致我们婚姻结束的外遇。如果我能够一直维系我与丈夫之间的界限,或许我就不会和他结婚。起码我会和他离婚,而不是去别处寻找我们婚姻中缺失的东西。

在我们竭力维系一段关系时,我们对自己妥协的程度其实已经达到了第N级。我们绝对不会用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但实际上,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想要取悦他人,都无须为他们的感受负责。他们的情绪、反应和需求,只能由他们自己负责。

由于没有设定界限,我们抛弃了真实的自我,因此产生了严重后果——浪费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当我们为了他人之所需而牺牲自己的需求时——也就是不为自己、只为他人而活时,我们的身心健康都会出问题。

如果你长期感到压抑,好像自己的情绪无关紧要似的,自然就会感到愤怒、怨恨和痛苦。也许你能成功地将这种愤怒压制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待到最终爆发时,你会震惊周围的所有人(包括你自己!);也有可能你一直没有爆发,但是却生病了。许多罹患慢性病或严重疾病的人,后来都意识到这些疾病其实都是由那些久未处理、从未说出口的愤怒、悲伤和失望引发的。我认为,你心中之所以有一个储满毒素的仓库,往往就是因为你没有设立有效的界限。

恐怕只有当你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时,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界限遭到了跨越。由于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发现和处理身心发出的警告信号,所以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等真正意识到时,一切已经为时过晚。还记得那个经典的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吗?刚把青蛙放进锅里时,水温适宜,青蛙感到还挺舒适的;随着水温不断升高,直至沸腾,青蛙才意识到有麻烦了,但为时已晚。如果你不学会设立界限,你的下场也是如此。可能锅里的温度开始上升时,你还在说服自己一切都好,但是待你意识到出了问题时,你已经被煮熟了!

“麻木”阶段可以持续数年,有的人甚至能做到一辈子麻木。我们害怕改变现状,因此选择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然而等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切都晚了。

我们之所以会忽视界限需求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害怕设立了界限会导致冲突的发生。我们害怕别人会对我们生气或对我们失望,我们害怕设立界限会导致众叛亲离、孤老一生。为了维系所谓的和谐关系,我们愿意牺牲自己的需求。然而,事实并非能如你所愿。当然,有时设定界限的确会导致冲突,特别是当我们试图改变朋友和家人们早已习惯的相处规则时,更易产生冲突。但是事实证明,他人一定会因为你设立界限而不满的假设是不成立的。相反,他人之前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问题——他们完全愿意做出调整。

我知道冲突是可怕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童年时经历过虐待、暴力或家人剧烈争吵的人来说,冲突更是令人恐惧。但是,仅仅为了逃避设立界限带来的不适,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啊!

诗人大卫·怀特(David Whyte)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想过上真正想要的生活,可能会让我们所爱的人产生一种背叛感。我的朋友罗谢尔(Rochelle)就是这样。23岁时,她搬到了另一个城市生活。由于离父亲太远,她的父亲由此产生了一种被背叛的感觉;即使二十年过去了,他的这种背叛感仍没有消失。但是那里是她希望生活的城市,她父亲只得接受。如果她为了父亲而妥协,跨越自己的界限,可能永远也过不上那个城市带给她的美好生活。

作家劳雷尔·K.汉密尔顿(Laurell K.Hamilton)在其著作《影子之吻》(A Kiss of Shadows)中这样说:“如果不想一辈子都生活在自我谴责的痛苦中,就要学会遵循自己的内心。别人定会给你带来痛苦,你就没有必要再去助人一臂之力了。”

“其实冲突并不总是坏事”,这句话虽然看似有点激进,但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我们应该接受分歧的存在。没有人只能是对的,也没有人必须是赢家。

我在《允许把自己放在首位:改善关系的问题、练习及建议》(Permission to Put Yourself First:Questions, Exercises, and Advice to Transform All Your Relationships)一书中说过,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冲突。该改变的就要改变!设立界限,释放真实的自我,我们必须敢于面对冲突。为了过上我们想过的充实生活,我们必须接受冲突。

如果你还认为无法做到这样的转变,那我就以自己为例,说说我的转变。我完成了本书所述的全部步骤后,生活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我不愿再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任由他人和这个世界呼之即来的人。我意识到我的需求和其他人的需求一样,都应该得到满足,即使是我最爱的人也要尊重这一点。为了他人的欲望而放弃自己的需求对我而言已经不再是荣誉的象征——甚至不再是我的选择。即使惹得一些人生气,也总比自暴自弃好。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请不要将设立界限理解为冷酷无情和缺乏爱心的表现。表明自己的界限并不代表我可以随意跨越他人的界限,也不代表我会吝啬对他人的慷慨付出。事实上,由于懂得了界限对自己的重要性,我反而更加尊重他人的界限了。至于慷慨付出,过去我是因为害怕若自己不爱别人,别人就不会爱我,所以才不得不付出,而现在我是心甘情愿地主动为他人付出。

你只需要明白一点:就算让别人失望,世界末日也不会到来。失望是正常的。这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学习如何应对别人的失望。当然我不是在此建议你对他人无礼,而是建议你对自己也要有同样的礼貌。长期生活在失望之中,生活必将痛苦万分。

你无法改变他人

就界限问题,存在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不仅要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界限负责(哪怕有人会因此而失望),我们还不能指望其他人为了维系我们的界限而改变。换句话说就是:

他人没有义务维护或尊重你的界限。

我知道这样说听起来有些不尽如人意,但细思过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家兼健康导师克里斯·卡尔(Kris Carr)说过:“唯一能让你改变一个人的时候,是他穿尿不湿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希望某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最终他会否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或不做),那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有责任提出要求——然后根据得到的回复做出下一个选择。不管怎样,我们的需求只能靠自己去满足。

这种说法放在感情中更显激进。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伴侣应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要。但正如我在《允许把自己放在首位》一书中所说,这是我们对感情的不切实际(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想法。如果我们总是期望别人来了解我们的想法或满足我们的需要,那么我们的生活注定会充满不满和失望。

别人没有义务对我们的需要负责,我们也没有必要对他人的需要负责。(当然,年幼的孩子除外——父母要为他们的需求负责。我的客户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也开始与孩子们设立较为严格的界限。)

客户艾比(Abby)说:“这就像我们反复触摸一个热炉子,只有烫到了手,才会吸取教训。如果我把满足自我需要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我必输无疑。连我自己都不愿为自己做的事,别人又凭什么帮我实现?”

哪些事你能够容忍,哪些事你无法容忍,完全取决于你个人;如果事情未能达到所期,再决定如何应对。你的界限,别人不可能那么用心。为什么?事实上,他人可能更希望你“忘记”自己的界限或对自己的界限不那么坚定,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对你为所欲为(有意的或是无意的)。总之,你自己的界限自己负责,与他人无关。

但你也不要认为,他人永远不会接受你的界限请求。重申一遍,这是他们的选择,就像是否与他们继续交往是你自己的选择一样。例如,我和前男友亚伦(Aaron)对主动反馈的认识就截然不同。他喜欢接受主动反馈,也喜欢主动对别人反馈,而我却讨厌主动反馈。我不喜欢主动反馈,也不喜欢接受主动反馈,是因为如果我没有主动要求,别人对我提出反馈,我感觉更像是对我的批评。

我和亚伦必须就此问题谈一谈。他不愿意保持沉默压制自己的意见,于是我的回答是:“我知道了,但是我还没有做好接收主动反馈的准备——就这样。如果你坚持给我主动反馈,别怪我转头就走或者直接挂断电话。”

如果他不愿意尊重我的这一界限,那我们肯定就会因此分道扬镳了。但是,无论他怎么做都是他的选择,而我对他的行为如何反馈也是我的选择。

禅宗与界限维护艺术

当事与愿违时,我们都会感到痛苦。对我们自己的界限负责,就要意识到我们不可能指望通过改变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必须诚实对待一切,采取行动,维护我们所设立的界限。这说明,我们不仅要有效地设立每一个界限,还要坚定意志,不断维护界限

这是设立界限的关键内容,然而遗憾的是,我发现许多关于界限的理论中都缺失了这部分内容。这也是我的客户们遇到的最大问题。他们设立了界限,却依然抱怨:“就算我设立了界限,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侵犯我的界限!”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人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跨越你已经设立好的界限。有时,甚至在你反复设立界限后,仍会遭到践踏。至于是否维系你所设立的界限,也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你无法改变他人的事实,说明即使你设定了界限,也未必能如愿。比如,你希望丈夫不要再去赌博,但是你无法改变他,因此你只能改变他给你带来的影响。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丈夫的行为,但又想维护自己的界限,可以尝试以下选择:

·告诉他,你不会再把你的薪水存入你们的联合账户;

·告诉他,如果有证据表明他还在赌博,你不会给他一分钱;

·要求他搬出去,或者申请离婚。

蒂娜和她的现任丈夫列出了一份“维持家庭幸福”的清单。他们明确了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丈夫虽然赞同他们之间的约定,但却不能坚持到底。“我厌倦了对他的反复提醒和不断要求,有时特别需要他时,连人影都找不到。”蒂娜说,“我虽然愤愤不平,但还是只得自己去完成。这样的事在我们的婚姻中已是家常便饭。我一直在做他本该做的事。有时他借口忘记了,但只要我提醒他,他很快就会去做。可我不想总是提醒他,那样让我感觉自己更像他的母亲,而不是他的妻子,这让我很恼火。”

蒂娜无法改变或控制她的丈夫,因此她的选择有:(1)承担丈夫的责任,继续生活在愤恨之中;(2)反复提醒他,并继续愤愤不平;(3)丈夫没做完的事,就按原样放着,这样可以让(也能促使)丈夫记住他的责任;(4)结束这段感情(但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或者(5)将注意力放在丈夫为了增进彼此感情所做的事上,而不是他没做的事情上。这些选择都是根据她的需求和需要拟定的,至于她选择哪一个完全取决于她自己,关键在于是她主动做出的决定。

加布里埃尔从小就吸取了一个教训,即必须接受家人和他人的一切,始终关注他们身上最好的一面。每次尝试设定界限后,她都不能坚持,因为她认为,设定界限就意味着不愿接受他人。但蒂娜和丈夫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坚持自己界限的同时也能接受他人。当然,我们可能无法得到想要的一切,但至少可以改善不理想的现状。

客户蕾妮(Renee)在生活中未能坚持自己的界限,结果导致“我的孩子们总是把我说的‘可能’二字理解成‘可以’,因此不再说‘可能’二字至关重要。我们之间就只有‘行’或者‘不行’。如果我不能当机立断地说‘不行’,我就会说‘明天再说’”。蕾妮未能坚持自己的界限,因此基本上可以说是她本人培养了孩子们跨越她界限的行为。至于是否需要维护自己的界限,以此树立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权威,需要由她自己决定。

如果我们设立了界限,但是却不懂得维护,别人就会以为我们只不过是一个会喊“狼来了”的孩子。我们虽然设立了界限,但是却纵容他人随意跨越,久而久之,没人会认真对待我们设立的界限。这也正是蕾妮所经历的,是没能维护自己的界限才造成了上述后果,因此以后她必须更加坚定自己的界限。出于这个原因,我建议我的客户们,如果没有做好定期维护界限的准备,就先不要设立界限。

设立了界限,却无法改变他人的行为,这样做看似是徒劳之举,但我可以向你保证,这样做绝非毫无意义。到了第7步,我会阐述如何向他人表明我们的界限,但现在我想从最基本的开始。只有当你产生了强烈想要设立界限的欲望后,再进入本书下一步,你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向他人表述我们的界限时,我们所选用的语言非常重要。界限不是命令,因此你不能使用诸如“你不能这样跟我说话!”这样的话语。界限也不是最后的通牒,因此也不能使用诸如“你再这样和我说话,我就离开你!”这样的表达。

界限是对我们的需求和承受极限的描述。我们只需清楚地表达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将会做些什么即可,而不是命令别人做什么。基本表达句式就是“如果你做了X,那我就会为自己做Y”。例:“你用这种方式对我说话,是对我的不尊重。所以下次如果你还用这种方式对我说话,为了维护我自己的尊严,我会直接离开房间。如果有必要的话,我就去姐姐家住。”

你要让对方知道,是他/她的行为在情感上触犯了你,所以你才要离开。无须争辩,无须解释,也不必去解决你们之间的分歧;即使存在分歧,也能继续维系关系。[3]

假如你的伴侣只要多喝了几杯酒,就会变得令人憎恶。你可以这样说:“只要你喝酒超过两杯,我就感到不舒服。以后每次你最多只能喝两杯酒,否则我就到别的地方过夜。”

如果你的伴侣回答:“行!随便你。”那你就要坚守自己设定的界限,如果他再犯,你就必须去别处过夜。与其让别人来威胁你,不如自己坚定立场,采取必要行动。

如果你的伴侣试图说服你留下来怎么办?请记住一点:没有人能告诉你什么才是最适合你的选择。只有你最了解你自己。

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坚定地设立界限,就进入了不受他人行为影响的阶段,也就是说,我们不再是受害者了。

如果我们已经明确地设定了自己的界限,还有人义无反顾地跨越我们的界限,就可以理解为那个人对你没有关心关爱之情。然而有时并非如此。有时缺乏关心关爱可能只是某个人的习惯性行为,或者是某些人唯一能让自己产生安全感的行为。“我把我的需求告诉丈夫后,就是希望他能理解我的需要,但他总会忘记。”蒂娜说,“我都已经表达得一清二楚了,但还是感觉自己每天都生活在电影《土拨鼠之日》(Groundhog Day)[4]的场景中。因此我只得接受事实,不再期待他能想起我说过的话。”她正在学习如何不再让他那些没有意义的行为影响自己,不再考虑丈夫怎么看待她,而是关注于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与所爱之人维系界限尤其困难。这要求我们既要保持相互间的情感,又要与爱人之间设立界限。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把注意力从爱人身上移开,转向我们自己。爱人有什么样的感受不是我们的责任——但我们经常误以为我们应该为爱人的感受负责。我们要学会把伴侣视为成年人,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反应、情绪和选择负责。然而,这一转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设立界限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对他人表现出冷漠无情或不尊重,也不是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而是意味着我们不再把身边的人都当成幼稚的孩子,意味着我们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意愿。

为了避免设立界限,许多人花了大量时间为自己辩护、辩解和讨价还价,并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自我。

宁可不设的界限

坚守我们的界限,有时可能意味着失去一次宝贵的机会。海氏书屋的作家罗伯特·霍尔登(Robert Holden)经常讲一个他称为“对马达加斯加说‘不’”的故事。有人邀请他去马达加斯加做演讲,但他与孩子们约定过,每个月在外过夜的次数不能超过几天,一直以来他都严格遵守着这个约定。去马达加斯加的这个机会尤其难得,会给他带来美好的体验,但是如果他选择去,就会打破他与孩子们之间的约定,所以他选择了对马达加斯加说“不”。有时即使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如果不符合我们的人生愿景,也要勇于说“不”。

变自我责备为自我责任

伊莱恩和大儿子(20岁出头)经历过的一件事,给了她一个重要的教训,即如果不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就要承担相应后果。有一天,她们一家人去一个码头玩,她的大儿子说不想和大家一起待在码头,而是想自己乘船出海玩。伊莱恩和丈夫还有最小的儿子留在了码头。“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儿子还没有回来,”她说,“我本想和他共度一些亲子时光的,可是他出去了那么久还不回来,我越想越气,丈夫不断劝我不要想得太多。过了很久儿子才回来,我顿时勃然大怒,训斥了他一顿。这件事基本上就为当天我们大家的情绪定下了基调。儿子一回到房间就‘砰’的一声关上了门,不理任何人。我当天也找了各种理由,对每个人发了一通火,对丈夫也不例外,结果大家都不理我了。我完全进入了受害者模式。如果当时我能用30秒的时间与儿子事先沟通好,要求他玩半小时后就回来,整件事或许就不会发生。”

“每到圣诞节前后,”客户劳拉说,“我就感到非常焦虑,因为我丈夫的家人总喜欢小题大做。哪怕是一份大人们的座次表,都要大动干戈。他们太有条有理了,如果你不遵循他们制定的规则,他们就会不高兴。因此,和他们一起度假没有一点乐趣可言,每次都充满了压力和不必要的矛盾。我从来没有就此事与丈夫设定过界限,只是一味地责怪他逼我去那里。可他却说:‘除了去那里,我们还有什么事可做?’每次我都会让步,跟着他一起去,然后开始掰着指头计算回家的时间。几年前,我要求我们分别开一辆车过去,这样他可以想待多久就待多久,而我可以想离开时就离开。去年我明确告诉他,我不想和他们一起过圣诞节了。以往我总是责怪我的丈夫和他的父母,我认为是他们让我把在那里过圣诞节当成了一种责任。后来我意识到,一切都是因为我默许了,他们才得以操控我。那时的我总是担心:要是他们失望了怎么办?然而维护界限从来不是他们的工作,而是我自己的任务。”

瓦莱丽也有相似的认识。“我现在意识到别人其实并没有对我怎么样,”她说,“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我自愿参与的。每当我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归罪于他人或寻找借口时,我就会这样提醒自己。长期以来,我一直视自己为受害者,遭受了前夫的虐待和辱骂。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他的怒火并不是我引起的,我根本没有必要为他的情绪或行为负责。这就是他的本性。他生气其实并不是对我生气,而是对他自己生气,我无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也无法改变他。虽然我仍在努力学习设定界限,但是为了生存,我必须结束那段婚姻。我现在才知道我唯一的责任就是照顾自己,不要受到伤害。我总是有选择的。”

“我在婚姻中,从不会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客户莎伦(Sharon)说,“为了满足对方,我总是牺牲自己的需要。时间久了,我又会因为对方不重视我的需要而感到愤怒。由于我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便把一切都怪罪到我的伴侣身上。我现在明白了,我之所以会怨恨、消极反抗或愤怒,都是因为我没有设定界限。我一直认为我的前任未婚夫是个混蛋,是他偷走了我的安宁、快乐和金钱。但事实上,是我让他进入我的生活,是我让他跨越我的界限,是我自愿给他钱花。这些事情都是我自愿的,他并没有强迫我。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责任推到了他的身上。直到我能够坦诚对待自己的真实需要,勇于为界限遭遇侵犯承担责任后,我的生活才真正开始。我懂得为所发生的事情承担相应的责任,接受事实,放手过去,继续前行。”

“过去我常常加班,于是总是抱怨前任老板。”客户布兰达(Brenda)说,“当时我并不认为设立界限和维持界限是我的责任。那时我担心失去工作,或与老板产生矛盾,让我的工作氛围更加紧张。我有一种失控的感觉。直到辞职后,我才明白这一切都源于我自己没有为自己争取利益。”此后,布兰达找工作时,会首先明确告诉招聘人员,她不愿意加班。

加布里埃尔也是一样,她以前的工作让她感到很痛苦,但是她又害怕失去了这份工作,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但事实是她自己不肯努力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她完全有选择的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扭转把自己视为受害者的心态,敢于为自己的界限负责,就能以崭新的自己自信地面对生活,也能看到更多以前被我们忽视的选择。究竟做何选择,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明知有些人应该为自己的现状负责,却不能责怪他们,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请想一想,你现在所面对的一切其实都源于你自己的选择;再设想一下,如果你可以做出不同选择,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不过你还需要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尽管你有责任设立界限,但仍可能陷入困难境地。究竟是继续允许他人跨越你的界限,还是当机立断结束一段重要的关系,你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抉择。假如,你的伴侣不管孩子,那就只有你一个人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应该怪罪你的伴侣吗?你还有别的选择吗?当然有。你可以让伴侣坐下来和你谈一谈如何共同管教孩子的问题。如果你们无法统一意见,可以一起去找婚姻治疗师做咨询;如果情况依然没有改善,那么你就要选择是继续接受分歧,还是结束这段婚姻。

无论做出哪个决定都不是一件易事。我在前面说过,由于你无法改变他人,所以不可能做到事事如意。你能做的就是设立界限,维护界限不受他人侵犯。如果你清楚自己的界限所在,并且敢于表达和维护自己的界限,虽然我无法保证你一定能因此过上完美的生活,但至少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

就让我们从责任和选择的新角度来看看,为了获得想要的生活,你应该如何设定界限吧。

谨记

承认侵犯自己界限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要么承担责任,时常维护界限;

要么安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