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这是一本写给我孩子的书!

我只是很单纯地想把一些记忆留给孩子。等他长大了,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能够找到来自这个世界最初的温暖。

人是会长大的,但人也是会遗忘的。但愿这些美好的记忆能带给他不尽的快乐,帮助他勇敢地面对困难,引领他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有人说,孩子三岁之前的记忆很容易消失,这一点我认同,因为这一段时光里的记忆大多属于无意记忆。所以我选择用文字的方式帮助孩子留下成长的痕迹。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父母能带给孩子的东西也很多,而我用文字的形式送给孩子这一份永久的礼物,我觉得这是一份最长情的留念。这里头也包含着我们之间最多元化的关系:我是爸爸,他是儿子;我是作者,他是读者;我是讲故事的人,他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他是制造记忆的人,我是记录记忆的人;他是带给我快乐的人,我是传递他快乐的人……这多有意思!

这也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

做了这么多年教育,从高中教育,到初中教育,再到有了孩子接触了家庭教育,我突然意识到这似乎是一场教育的寻根。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和他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它决定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教育的根在哪里?我觉得教育的根就在家庭中,在孩子十二岁之前。

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一点也没错。三岁、六岁、九岁、十二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每一段成长关键期,对一个孩子来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这十二年,孩子是依赖父母的,听从父母的,那么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所以一旦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出问题了,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埋怨,而是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行为。

这本书写给父母们,我只是想传递一点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自己不成系统的想法。我不是专家,没有一套套高大上的理论。我只不过是看了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学习了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再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跟大家聊一些重要或不重要的话题而已。

说到写这本书还真是有趣。

其实孩子出生不久我就想动笔记录他的成长故事了,但是每次一有动笔的念头,就感觉这件事任重道远,再加上平日工作繁杂劳累,刚起来的勇气一下子就偃旗息鼓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在我眼前长大了许多,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才深深感觉到,如果再不动笔,这件事就这样泡汤了。我一直认为做父母其实是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眼看着事业还没起步就湮灭了,绝对不甘心!但是又不相信自己能坚持到最后,于是决定给自己来个启动仪式。

举行一个什么仪式呢?经过几番思索,我暗自忖度:首先这必须是一个人的仪式,连家人都不能说,因为万一中途没有坚持下去,我在孩子面前不好交代。其次要让自己难忘,想着自己从小到大似乎没有过非常明显的叛逆,来一点叛逆也算有了别样的仪式感。

于是专门挑选了一个日子,那天正好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初三的适应性考试,我纠结了很久,因为从工作起,我一向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这么做有些冒险了。但是不冒险怎么能成就叛逆的仪式呢?于是我断然在考试前给主任发了信息:“家中有急事,考试需请假。”主任回复:“考完试再走。”我再发:“一刻不能等。”主任又回:“回来补考。”其实这种考试没什么重要的,后面也就没有故事了。我欣然一路直达KFC,点了一杯热奶,打开本子,在温和的灯光下,花了两个小时,写下这篇序。

想着此时的我逃离圈定的生活,做一点自己想做的又比较重要的事,想着圈子里的人依然被圈在考场里接受规则的戏弄,也算是给自己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仪式吧。这个时候,我在想:有些事非做不可,到了一定的时间,它一定会和你相遇;有些人不能不爱,在生命里不全是自己,我们需要彼此依托。

人一过三十,思考的东西就多: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有些价值,怎样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怎样让自己的劳动为孩子带来一点正面的影响,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引以为傲,等等。今天为自己举行这么一场特别的叛逆仪式,真的,特别爽!因为我对“叛逆”这个词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叛逆其实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度思考,它不是不讲原则,不是不讲伦理道德,而是对“安逸”生活的挑战,对自我生命的内省。我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生活里,在规则与道德的圈子里,也能有生命的独立和自主,多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就这样悄悄打开了,书里的文字无数次地在夜灯下艰辛地走了一年多。你若喜欢书里的故事,就全当消遣,重新寻找一下自己孩子的过往点滴。你若注意到了其中家庭教育的意义,不妨以此为契机,关注家庭教育,那么这部作品也算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