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车队
- 爸爸说——写在孩子入学前
- 许珂
- 2069字
- 2022-08-29 18:30:26
闻闻对车子的喜爱是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你可以拿走他任何其他的玩具,但就是不能拿走他的车,否则他会跟你拼命,用他的“狮吼功”,让你耳膜震裂,最后你还是得乖乖地归还于他。
闻闻对车子的称呼统称为“嘟嘟”,因为在他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们为了让他快速认识事物,就模仿汽车喇叭的声音,给了汽车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没想到两岁多了,这个称呼还一直在沿用。“嘟嘟”是绘了汽车的声,孩子因声绘形,从此爱不释手。
闻闻最早的一辆车是黄色的轿车,形如甲壳虫,走起来倒是利索得很。自从拿到手,他就翻来覆去地看,那专注的神情,就像是嗅到了花香的蜜蜂。他把车时而放在地上开,时而放在凳上走,时而又飞跃到桌上,嘴里还不断模仿汽车的“嘟嘟呜呜”声。这下闻闻有了一个自我的世界,就像上帝为他打开了一扇游乐的大门。孩子都是要在自我的世界里寻找乐趣的。记得我小时候,也是同样地拿着几辆车在阳台栏杆上开,边开边模拟现实的情境,似乎自己真成了司机。如今想来,也许每个男孩都有一个驾驶梦,也许对机械工具的驾驭是男孩子普遍的爱好吧。
我们做大人的就应该分享孩子的乐趣,把他们的乐趣扩大化,乐其所乐,这就是所谓的陪伴。我看到闻闻开车,也便凑上去和他一起玩,我把车开到他身上,边开还边逗他:“嘟嘟开到宝宝身上咯。”我从他手指尖一直开到手臂,再从手臂开到他后背,一直到屁股、大腿、小腿,然后落地。车轮子滚过他的肌肤,他痒得咯咯笑,身子扭啊扭,但还不断地说“再来,再来……”这种快乐——从听觉发展到视觉,又从视觉发展到触觉——是无穷无尽的。
后来,家里的车子渐渐多起来了,有大卡车、火车、面包车、小车、赛车、轿车、吉普车,等等。几十辆汽车摆在面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就是他最引以为傲的财富啊。但是,孩子往往只知道享受他自己的乐趣,家里各个角落都有他的小汽车,就如满地的蟑螂一般,乱极了。难怪有孩子的人家,大人们都会埋怨,家已经不像样了!我看不下去了,要没收闻闻的车,他不懂什么叫“没收”,于是我抓起他的车往我口袋里放,很严肃地告诉他,“爸爸没收,宝宝没有了。”他开始着急,一个劲地掏我口袋,拉拉扯扯好不容易拿到后,赶紧藏在抽屉里,精明得很。
两岁后,闻闻着迷于将车子排成队,一辆接着一辆,排得长长的,很得意地问:“爸爸,长不长?”“长!”我竖起大拇指表示夸赞。他高兴地推着一连串的车一起前进,边走边兴奋地哼起歌来:“火车火车呜呜响,一节一节长又长……”
在车队里,闻闻就是个话痨,“这辆嘟嘟到了曼巴特。”“这辆嘟嘟开到地下啦。”“这辆嘟嘟开得太快啦,慢点,慢点。”……
一切生活中的场景,都在他脑海中演绎好几遍,就像讲故事一样,其实孩子都有这样的虚拟模仿能力,男孩子用车子、刀枪演绎生活,女孩子用娃娃、花线演绎生活。人的生活也许就是在演绎和模仿中渐渐走向真实的吧。
爸爸说
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带着好奇来的。好奇是一个孩子所有优秀的心理要素中最先被发掘的,有了好奇才会有爱好,有了爱好才会有技能和特长。
孩子的喜好如果从大数据上分析,可能会呈现性别的差异。但是回归到个体来看,其实喜好与性别没多大关联,只不过生活的习惯让他们有了各自的区别。比如,男孩子不一定就喜欢车、枪、大炮、飞机,女孩子也不一定就非得喜欢娃娃、图画、漂亮的小裙子。我们家的孩子喜欢车,也喜欢各种绒布玩偶。他每天都要和它们玩,和它们说话。而男孩子渐渐长大,从来不摆弄小裙子,也不会想着自己去梳理小辫子,女孩子也不太喜欢打打杀杀的玩具,不会尝试站着尿尿,这些都是因为生活的习惯带给他们的影响。男孩子没有机会摆弄小裙子,女孩子也没有机会舞刀弄枪。慢慢地,这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直到有了深刻的性别意识,就更加不会违背这样的特点。既然这样,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喜好一定要保持尊重。有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喜好给大人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候爸爸妈妈就忍不住强迫他们终止喜好,甚至是打骂,这样的做法其实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经过多次强迫终止之后,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自己喜欢的大多是大人不喜欢的,自己喜欢的有可能是错的,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自卑、不自信,遇事容易退缩畏惧。所以,做父母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心存正确的教育理念,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和善而坚定地引导和鼓励孩子更好地成长。
就像清代陈宏谋在《<养正遗规>序》中所写的:“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把孩子培养成才是件不易之事,因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我们能做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那么我们就从这些细小处开始吧。对于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喜好,我们不仅要尊重,更要与他共享互动。孩子喜欢车,我们可以跟他一起玩,我把车开到闻闻身上,他就能感受到轮子是圆的,车轮子是可以滚动的,车子是凉凉的。孩子的触觉,尤其手部的感知意识是较早发育的,这样的互动可以拓展他的感官意识。我们不能确定挖掘孩子的某些喜好是否能收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但这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有时候有助于精神成长的理念与我们功利的目的不是一回事。总之,做好父母该做的事,孩子会收到正面的信息,也会带着正能量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