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战争

1630年6月,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率军登陆波美拉尼亚海岸,再次发动战争。由于古斯塔夫二世和刚刚被罢免的梅克伦堡公爵(华伦斯坦)之间的亲属关系,瑞典成为新教阵营的捍卫者。在这些局势争端的背后,隐藏着瑞典企图称霸波罗的海地区的野心。这也需要瑞典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波美拉尼亚和普鲁士地区占有一席之地。此外,瑞典还与法国首相黎塞留签署互惠互助协议(法国因为与西班牙的冲突而日益卷入德意志地区的困境)。法国每年向瑞典提供100万里弗里弗(Livre):古时法国货币单位及其银币。——译者注的援助,以换取古斯塔夫二世承诺在战争结束后尊重其帝国领土内的天主教信仰。

1631年5月,在占领梅克伦堡之后,古斯塔夫二世得到所有新教诸侯的支持,萨克森和勃兰登堡选帝侯成为他的主要盟友。1631年6月至1632年11月,瑞典军队在“大进军”期间(Grande Marche)屡战屡胜。军队士兵内心充满为瑞典人和虔诚新教徒而战的热情。为了鼓舞士气,军队允许普通士兵晋升至任意等级,只要他能取得战功。这一策略不仅能够激励士兵英勇作战,也使得军队能够在军官战死的情况下迅速、持续地重新组织起来。除此之外,古斯塔夫二世还要求军队穿着统一制服,并为士兵提供御寒的羊皮背心。他率领的军队实力令人印象深刻:步兵纵队由两个军团组成,每团各2000名士兵,其中一部分人手持短筒火枪,另一部分人手持长矛。因为拥有更为轻便的大炮,瑞典的炮兵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出更敏捷的灵活性与更卓越的战斗力。尤其在最初的几次遭遇战中,瑞典军队上述一系列创新的举措都让敌军感到措手不及。

三十年战争中的战役

1620年

白山之战 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击溃新教军队,入驻布拉格。波希米亚王国丧失独立地位。

1626年

卢特之战天主教联盟的蒂利伯爵率领的军队击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军队,后者失去德意志北部地区诸侯的支持。

1632年

吕岑会战 1631年,瑞典军队在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获胜,随后又在皮拉斯取得胜利,但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战争中丧生。

1643年

罗克鲁瓦战役 西班牙军队试图入侵法国,但大方阵被昂吉安公爵(Le duc d’Enghien)指挥的法国骑兵击溃。

1645年

扬科夫会战 三十年战争中最为血腥的一场战役,瑞典军队用大炮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

1648年

朗斯会战 三十年战争中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发生在比利时的领土上。这场战役也标志着法国军队战胜了西班牙军队。

中欧,一个被摧毁的战场

1618年,起初仅是神圣罗马帝国领土的一部分——波希米亚王国的一次起义,迅速地演变成为大规模冲突。虽然这场冲突仅限于中欧地区,但却影响到整个欧洲大陆。

1628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强调:“欧洲所有的战争都是一场战争。”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尽管在白山战役中波希米亚起义遭到镇压,但随着新的势力卷入战团,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冲突最终变得十分普遍。英国与荷兰率先力挺新教徒,丹麦(1625年起)、瑞典(1630年起)以及法国(冲突结束前几年)都加入支持新教徒的阵营。法国虽然是天主教国家,但由于与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的敌对而采取这一立场。西班牙毫无疑问依旧支持天主教阵营,随后来自意大利与弗兰德地区的士兵也加入该阵营。而中欧地区从最初就是冲突的主要战场,它不仅经历了战乱,还遭受了饥荒与传染病的摧残。

1631年9月,蒂利伯爵在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失利,瑞典军队依旧控制着易北河战线。1632年11月,即使是恢复元帅职位的传奇人物华伦斯坦也在莱比锡附近的吕岑被瑞典军队击败。但古斯塔夫二世在这场战斗中不幸丧生。1633年,尽管法国努力持续向哈布斯堡王朝施压,但古斯塔夫二世的死亡还是导致新教联盟不可逆转地走向解散。瑞典首相阿克塞尔·奥克森谢尔纳(Axel Oxenstierna)在推行已故君主雄心勃勃的计划时遇到极大的困难。勃兰登堡选帝侯对成为瑞典的保护国提出难以接受的条件。萨克森选帝侯则为了损害瑞典的利益而公开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进行和平谈判。

在天主教阵营内部,神圣罗马皇帝视华伦斯坦

联省共和国民兵(第34-35页)

这幅画描绘了雷尼尔·瑞尔(Reynier Reael)上尉与中尉科内利斯·米切尔斯·布劳(C.M. Blaeuw)领导的阿姆斯特丹民兵连队,因队内的持戟步兵大多体形瘦弱而又称为“痩民兵连”(La Maigre Compag-nie)。这是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最为著名的画作,创作于1633年至1637年间,即三十年战争的巅峰期。但这幅画最终是由另一名荷兰画家彼得·科德(Pieter Codde)所完成,现藏于阿姆斯特丹荷兰国立博物馆。为危险,因为华伦斯坦自称为波希米亚的国王。随后,华伦斯坦因为勾结敌人而遭到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的谴责。斐迪南二世解除华伦斯坦的军事职务,并于1634年2月暗杀了他。尽管这位伟大的将军陨落,但是1634年9月天主教军队仍在诺德林根击败瑞典军队。和平谈判于次年5月在萨克森选帝侯的支持下开启。《皮尔纳初步协议》(Les accords préliminaires de Pirna,1635年5月于布拉格签署最终协议)确立奥格斯堡的永久和平,放宽《归还教产赦令》的施行范围,并决定通过解散天主教联盟来进行大规模的赦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所有德意志诸侯都签署了这项和约。

然而,多年以来,德意志的这场战争不再仅仅是一场地区性的战争。在皮尔纳和布拉格达成的《日耳曼和解协议》(L'accord de réconciliation germanique)既不符合法国也不符合西班牙的目标。奥利瓦雷斯对联省发动了一场无情的战争,他认为加强西班牙在莱茵兰地区的地位至关重要。黎塞留则对这些和平协定的成功签订感到担忧。对他来说,法国向哈布斯堡王朝宣战的时机已经来临。1635年初,法国与联省、瑞典和萨伏依萨伏依(Savoie):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西北部历史地区。从11世纪起,萨伏依就是神圣罗马帝国领土的一部分。——译者注签署同盟条约,同时也在战场前线为古斯塔夫二世的前副官——萨克森—魏玛的伯纳德(Bernard de Saxe-Weimar)提供军事援助。1635年5月19日,法国国王正式向西班牙宣战。一年后,西班牙皇帝又向路易十三宣战。

冲突持续了10多年,持久的战争状态逐渐让位于寻求某种形式的和平。外交大臣们在各国王室间进行谈判,士兵们在战场上作战,人民遭受极大的痛苦。一本《圣经》内的旁注(写于1647年1月17日)模棱两可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人们说可怕的战争已经结束,但却没有任何和平的迹象,有的只是仇恨和暴力。这就是我们从战争中得到的结果……我们活得像野兽一般,啃食地上的枯草……许多人都说上帝并不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