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战大洋
- (美)克雷格·L.西蒙兹
- 1862字
- 2024-11-02 19:48:20
推荐序
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提出制海权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马汉的海权论提出后迅速受到世界重视,引起了主要强国的一股“大舰巨炮”热潮,进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触发因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列强带来了惨烈的损失。战后,为了维持世界和平,减轻海军军备竞赛带来的沉重负担,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五个主要海军强国先后通过《华盛顿海军条约》(1922年)和《伦敦海军条约》(1930年)限制主力舰的建造。然而,不到10年以后,大战就再次爆发了。
1939年10月14日,德国海军U-47潜艇偷袭英国皇家海军基地斯卡帕湾,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由此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战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40年11月11日,英国航空母舰舰队成功突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中的战列舰,成为这一革命性变化的标志。日本也是率先建造和应用航空母舰的国家,偷袭珍珠港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原本充当辅助角色的航空母舰成为舰队中的主角,而数百年来称霸海洋的战列舰则走下了历史舞台,取得战果十分有限。与此同时,海战也由单纯的“大舰巨炮”式的火炮对决转向水下、海面、空中三位一体的立体作战,航空兵、潜艇兵、陆战队、岸防兵成为海军的重要兵力,声呐、雷达、加密和解密等技术手段成为海战的重要工具。
在二战中,海战的规模和作战范围进一步扩大,海战的胜败对战争总体走势已经变得至关重要。与战事主要发生在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的全球战争,正是海洋将全球各地联系在了一起。二战全面地体现了马汉的海权理论,这场战争不仅是陆权的较量,更是海权的较量。
在这场全球战争中,单独一场战役的胜利远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战役和战役之间互相影响,环环相扣;不仅在陆战与陆战之间是如此,在海战与海战之间、海战与陆战之间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日军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迫使其孤注一掷地在太平洋与英美开战;大西洋上的护航运输船队为英国抵御德国的威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德意无法掌握地中海制海权使“沙漠之狐”隆美尔终于在北非独木难支。此外,在整个二战海战过程中,如何在不同战场间分配有限的资源,也是各国决策者必须通盘考虑的问题。例如,对马耳他补给线的争夺使英国不得不压缩大西洋护航舰队,也使德国用于大西洋破交战的潜艇被分流;而美军在大西洋上运输船只的损失,则制约了太平洋上瓜岛登陆的力量。
《决战大洋: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是首部二战海战全史,作者克雷格·L.西蒙兹是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长期在美国两大海军院校——美国海军学院和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海军历史,其著作获得过多个重要奖项。该书囊括了二战中全部重要海战和登陆战,且并未孤立地单独叙述各个战场的战斗,而是强调它们彼此的联系,并穿插讲述同一时段中不同战场上的事件。本书为我们观察这场战争的全貌提供了极佳的视野,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揭示不同战场间、海战与陆战间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这场战争的全球性。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西蒙兹教授参阅了大量资料,包括交战各方的大量官方报告、技术文档、历史文献、军事专著,以及当事人的亲自叙述,“让历史人物为其自己发声”,力图全面而准确地还原战争的真实状况。本书虽然叙述了众多战役,覆盖四个大洋,但并未失之简略。书中不仅记述了各次战役的经过,也阐述了战役的背景、战略意图、兵力部署,以及技术、情报、补给、气象等各方面的影响,使读者对这些战役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除了军事方面的叙述之外,作者也很重视对具体的人的描写。书中不仅有著名海军将领如尼米兹、哈尔西、拉姆齐、山本五十六等人的运筹帷幄过程,也有普通海军官兵在战场上的真实体验,其资料均来自回忆录和采访等,叙事生动且真实可靠。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也是对人的试炼。拼死搏杀的极限条件不仅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能,也会将深层次的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促使我们思考,而这也是读史的最大魅力之一。
《决战大洋: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问世之后颇受好评,如曾任美国欧洲司令部司令的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海军上将对此书予以高度肯定,《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灰猎犬号》等多部二战影视作品制片人、著名演员汤姆·汉克斯也盛赞此书。本书译者和译校者都在军事史领域有丰富的著译经验,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也出版过一系列优秀的军事史著作,由他们将这部著作译介到国内,可谓相得益彰。经过他们的精心翻译和编辑,相信这本书同样会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青睐。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肖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