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说:“糟糕,达摩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镇定。果然,天无绝人之路。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方艳红说:“一根芦苇,怎么渡江啊。”田幻想说:“放心吧,达摩大师可以过江的。”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给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赶到江边。他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丢,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厉声责问:“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王丽君说:“那个老神仙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方艳红说:“达摩对神仙客气,有神仙帮助。神光对神仙不客气,神仙不愿意帮助他。”田幻想说:“看来,这个老人是神仙,我去问一问。”田幻想说罢,上前去给老人鞠躬,说:“老神仙,我们想打听《山海经藏宝图》,希望能够给我们一个启示。”
老人说:“无就是有,有就是无。”老人转瞬间悠然不见,江面浩瀚,空无一人。这时,神光才知道刚才遇到的这个老人是神仙,神仙帮助达摩,而不肯帮助自己。他自知有失,惭叹不已。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树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达摩心想,好一片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普传禅宗。此后,达摩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人,少林寺则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摇篮。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的图像石碑。
沈早晨说:“我也来说说东都大法王寺吧。对于人世间而言,再没有比佛更好性情的了。佛的最显著特点是修养好和脾气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来,我招之即来。送佛送到西,你让我走,我飘然而去。充分显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态。”
大法王寺
——东汉明帝的时候,明帝于夜深人静,梦见了金色的神人。神人在宫里面像金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这一晚,明帝的梦境,通体透明。第二天明帝上朝,让臣子们分析他的梦境。一个名叫郭毅的大臣说:“这金色的神人,就是西方的佛。”
明帝一听,毅然决定,派人前往印度寻求佛法。跟随汉朝大使从印度回来的是摄摩腾和竺法兰,带回一大批佛经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经佛像,均由白马驮来,这是一个传奇。白马不辞劳苦,千里迢迢,从一个古老国度把佛教带到中国,让佛教在另一片古老的土地生根发芽。汉明帝决定在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二人译经。白马寺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诗僧灵澈有诗曰:“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
三年间的一天,正在白马寺敲着木鱼的摄摩腾、竺法兰,忽然抬起头来,他们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于是奏请明帝,希望另寻清静之地,再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缘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山间谷地狭长,生风林壑,流泉有声。东面两峰,如门并立,人谓嵩门。每逢中秋,山民焚香,暮色静坐,以待月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嵩门银光,泻于空谷。“嵩门待月”,乃嵩岳第一胜境。
二位高僧,佛心始动,全面策划,督促实施。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临浚流,立僧房。寺成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汉明帝敕名“东都大法王寺”,晚了白马寺三年,成为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
摄摩腾、竺法兰于这座中土宝刹“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神思静虑,译经布道。继永平十一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大法王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汉明帝笃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大法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
佛教犹如一粒从西方飘来的种子,首先在嵩洛之间扎下了根。东汉末年,大乘佛教传入嵩洛。“乘”是乘载,小乘佛教说的是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讲的是普渡众生。除了目的有差异,修行的方式上,大乘也比较简便。随着大乘佛经传入,佛教的影响开始波及民间。嵩洛间出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正式受戒出家的汉族僧人,他就是朱士行。
出生于嵩山南麓颍川的朱士行,在嵩洛出家之后,以弘传佛教大法为己任,专心于佛教理论的研究。当时风行的大乘经典尚质简约,很多观点实际上没有讲清楚。因此,他“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于魏甘露五年从嵩洛出发,开始他的西行壮举。
在于阗,朱士行抄取了九十品《般若经》梵文本,于西晋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护送经卷回洛阳。十年之后,由精通梵汉两语的天竺僧人竺叔兰和学识渊博的西域僧人无罗叉两人译出,称《放光般若经》,共二十卷。
沈早晨说:“当《放光般若经》在汉地大为风行之时,朱士行仍在于阗,最后,以八十岁高龄为求法而客死他乡。《梁高僧传》说他死时有异相,火化后,‘薪尽火灭,尸犹能全’,后念诵咒语,骨架才散碎,其弟子们聚骨造塔以供养。北魏太和二十年,即公元496年,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静的山林中矗立起一座寺院,这便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但少林寺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与他的弟子神光。”
神话博士问:“老沈,你好像对嵩山一带非常熟悉。”沈早晨说:“我的祖先是河南人,我父亲以后到了武汉,于是,我就落户武汉了。我再给你们讲神光拜师达摩吧。田幻想、龙小宏、王丽君、方艳红、杨扬、黄梅,你们几个可以打开梦幻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