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作者:司马迁

文体:史传

成书年代:西汉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二十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后又随汉武帝巡狩封禅,这些经历都为司马迁日后写作《史记》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一职。《史记》是司马迁在公元前104年开始写作的。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被施以宫刑并被投入监狱,三年后才得以出狱。出狱后的司马迁继续写作,在公元前91年,《史记》已基本完成。

在文学成就方面,司马迁除了著述《史记》,还创作了一些赋。《汉书·艺文志》曾收录其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其于晚年所写的《报任安书》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另外,司马迁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倡议并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太初历》。他不但在《史记》的纪、表、传中记载了许多天文资料,而且还在《史记》中写了《历书》和《天官书》这两篇专论天文学的文章。《历书》《天官书》开创了我国史书系统记述天文学资料的先河,我国历代天文学的丰富史料可以流传至今,司马迁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二、作品档案

《史记》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年左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将相、儒林游侠等重要人物的事迹。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定天下,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繁荣,国家政权稳固,统一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学术由争鸣走向融合,形成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早在司马迁之前,相继产生了以年代为纲编写而成的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以国别为纲编写而成的国别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著作;出现了如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才华横溢、充满激情的文学家,他们的文章辞藻华丽,形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被称为“赋”的文体。汉武帝时期,政府还专门设立一个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机构—乐府。这个机构搜集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民歌,并加以修改和配乐,使之在宫廷和民间广为传唱。总之,在汉朝时期,我国的科学和文化都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社会生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期。史学家们把这一时期和盛唐时期的文明并称为“汉唐文明”,而《史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简称《太史记》。“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到东汉桓帝时,司马迁的这部史著才正式被称为《史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被后来历代的正史继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三、内容概要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是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

“列传”是关于帝王、诸侯之外各领域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发展状况的传记。

除“表”“书”外,《史记》的篇章中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起头,内容或是叙述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是对人物的评价,或是叙述作者搜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了司马迁在自序中提及的“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项羽本纪》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名将项燕。项羽年少时,学文字,不成,改学剑术,又不成。项梁十分恼火,项羽却回答说:“文字不过记记姓名而已,剑术不过能敌一个人,这些都不值得学习。我想学习能与万人争斗的本领。”项梁认为侄儿说得有道理,便教授他兵法。项羽对兵法十分喜欢,但略知兵法的皮毛后,又不肯深入钻研。

秦始皇出游会稽,经过钱塘江时,项梁和项羽都去观看。项羽看见秦始皇的仪仗队伍那样威严、盛大,说道:“那个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惊恐得连忙掩住他的嘴巴,警告说:“不要胡说!这可是要灭族的啊!”但是,项梁从此非常赏识项羽。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超过常人,吴中子弟都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等约九百人在安徽大泽乡起义。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都起兵反秦,这也是上天要亡秦的时候了。我曾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因此我要先起兵,封你和桓楚为将。”当时,桓楚正在逃亡途中。项梁假装知道桓楚的行踪,向殷通请求招来项羽,让他去请桓楚。殷通表示同意。项梁于是呼唤项羽进入厅堂。不一会儿,项梁向项羽使眼色,暗示他杀掉殷通,项羽心领神会,拔剑砍下了殷通的脑袋。项羽手持殷通血淋淋的人头,身上佩带郡守的印绶。郡守部下大惊,一时大乱。项羽趁乱杀死了近百人,郡守府里的人都惊惧畏服,趴在地上,不敢乱动。项梁便叫来他所知道的地方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要起兵反秦的想法。众人都举手赞成,项梁于是征集吴地壮丁,共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立为会稽郡守,项羽为副将,负责安抚所属的各县民众。

此时,广陵人召平奉陈胜之命攻打广陵,但没能攻下。一天,召平听说陈胜已经被秦军打败,于是渡过长江,假传陈胜的命令,拜项梁为楚国上柱国,要他发兵西进,攻击暴秦。项梁便率八千精兵渡江向西进攻。听说陈婴已经攻下东阳,项梁便派使者和陈婴联络,想与他合兵一起向西攻秦。陈婴不敢称王,说自己能力不够,于是带领几千东阳子弟归附项梁。项梁带兵渡过了淮水,英布、蒲将军也带兵前来归附项梁。项梁此时共有六七万人,军队驻扎在下邳。

这时候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在彭城以东驻军,想阻止项梁西进。项梁便进兵攻击秦嘉,不久秦嘉战死,其部下缴械投降了项梁。景驹慌忙逃走,死在梁地。项梁收编了秦嘉的兵卒后在胡陵驻军,打算引兵西进。秦将章邯率部来到栗县,项梁派遣别将余樊君、朱鸡石二人上前迎战。余樊君战死,朱鸡石大败,逃回胡陵。项梁于是引兵进入薛地,杀了朱鸡石。项梁曾经派项羽带一支部队去进攻襄城,攻克襄城后,项羽把守城的军民全部活埋,并回报项梁作战成功。项梁听说陈胜已死,便召集所有将领在薛地聚会,共商大事,这时刘邦也已在沛县起事,听说项梁在薛地,就领兵与项梁会合。

居鄛有个七十岁的老人名叫范增,平时在家爱好研究奇谋巧计。他来到薛地游说项梁,希望他立楚国王室的后代为王,以号令民众,复兴楚国。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找到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熊心为新王,以顺应民众的愿望。接着,项梁任命陈婴为楚国的上柱国,封地五县,并由他辅助怀王在盱台建都。项梁自称武信君。

军队休息几个月后,项梁带兵进攻亢父,又与齐国的田荣、司马龙且二人所领的军队一起援救东阿,破秦军于东阿。不久,项梁向西进攻,接连攻下城阳、雍丘等城池,大败秦军,并杀了秦将李由。取得一连串胜利后,项梁不禁飘飘然起来,更加轻视秦军。宋义劝他要保持警惕,多加留意。但项梁不肯听从,反而安排宋义出使齐国。果然,秦军大举增援章邯,进击楚军,大破楚军于定陶,项梁战死,刘邦、项羽被迫撤离外黄,转攻陈留。陈留有秦兵坚守,无法攻下,二人于是和吕臣一道领兵东归。吕臣军驻彭城东,项羽军驻彭城西,沛公军驻砀县。

章邯打败项梁后,认为楚兵不强,不足为患。一日,章邯引兵渡过黄河,向北进攻赵国,大破赵军。这时候赵歇为赵王,陈余为赵大将,张耳为赵相国,都退入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领兵围住巨鹿,自己驻军在巨鹿之南,修筑通道,运输粮草。陈余率几万兵马驻守在巨鹿之北,时称“河北军”。

楚军大败于定陶,楚怀王十分恐惧。楚怀王召曾是楚国令尹的宋义前来议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任次将,并封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其他所有副将都听从宋义指挥。宋义虽号称“卿子冠军”,但只会纸上谈兵。他在战争中胆小怯懦,畏敌如虎,置危在旦夕的巨鹿城于不顾,且终日饮酒作乐,使反秦斗争陷入了僵局。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当机立断,以宋义和齐国密谋反楚为名,杀了宋义。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封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于水深火热之中。项羽接过军队指挥权之后,马上率领军队出发。他首先派大将英布等人领兵两万渡过漳河,直奔巨鹿,自己督军随后跟进。渡过漳河后,项羽突然下令,将所有的船只全部凿沉,把所有的锅碗全部砸碎,把所有的营房全部烧掉,每个士兵只能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此战不胜即死的决心。

楚军因为没有退路,个个豁出性命勇猛作战。一时间喊杀声震得地动山摇。楚军和秦军交战多次,最后以楚军胜利告终。在这场战斗中,秦将王离被俘,苏角被杀,涉间自尽;主帅章邯率领的部队也溃不成军,惨不忍睹。

当楚军和秦军交锋时,前来增援的齐、燕、赵等诸侯国军队只敢躲在自己所筑的营垒后“隔岸观虎斗”。楚军将士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以及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令这些援兵异常惊惧。战争结束后,身为上将的项羽,稳坐中军帐,召集各路诸侯将领大开庆功宴会,这些将领踏入营门,跪倒在地,跪着前行,不敢抬头仰视项羽。

巨鹿之战,使项羽名声大振,从此项羽成为秦末起义军中的英雄和领袖,所有诸侯国军队均服从他的调令和指挥。

楚怀王曾和项羽、刘邦等人约定,谁的军队最先攻入咸阳,谁就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军主力,乘胜进逼咸阳。就在咸阳翘首可望之时,项羽遭到了把守函谷关的秦军的强烈抵抗。刘邦趁他们交战正酣之际,偷偷攻占了咸阳。项羽听到刘邦攻占咸阳的消息后,怒从心起,命令当阳君英布拼死拿下函谷关。范增建议项羽快速向西进兵,去消灭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军中张良等谋士私交很深,为了能让张良免遭此劫难,他连夜骑快马直奔刘邦军中找到张良。一见面,项伯就要求张良跟随他赶快离开汉军大营。但是张良不愿离开刘邦,他把这一紧急情况马上禀报了刘邦。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刘邦惊而不慌,巧妙地利用项伯,使项羽相信了自己的“忠诚”,改变了原本要消灭他的计划。

刘邦带领百余随从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冰释前嫌,当即留沛公一同饮酒。范增屡次使眼色示意项羽杀掉沛公,又举起所佩带的玉玦,作砍杀状以示意项羽,但项羽均没有任何反应。

范增看情形不对,起身走了出去,招来项庄,让他借舞剑助酒兴的时候寻机刺杀刘邦。张良看到形势万分紧急,就招来了樊哙,对樊哙说:“项庄正在里边舞剑,他的用意是要借机行刺沛公,现在情况万分紧急。”樊哙说:“这还了得!我进去和沛公同生共死。”说完樊哙就闯进大帐之中,为刘邦解了围。刘邦假借如厕之名逃回军营。

鸿门宴之后,项羽带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冲进咸阳,杀死已经举手投降的秦王子婴,对前秦官吏大肆捕杀,纵容士兵掳掠金银美女,并点起一把大火,焚烧了耗费巨资建造的咸阳宫。项羽这一系列失去理性的行为,使他原本在关中百姓心目中树立的美好形象被彻底毁了。关中百姓对他大失所望。

公元前206年,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又自作主张地分封诸侯王。他封刘邦为汉王,自己号称“西楚霸王”。对其他的诸侯仅凭个人好恶,随便给他们一个空头衔就了事了。这种不公平的分封法,导致许多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相继起兵反对他。早就有一统天下、重整旧河山野心的刘邦乘机率兵进入关中,并联合诸侯王向项羽发起挑衅,楚汉战争的烽烟由此点燃。

在开始的几场战斗中,项羽凭借精兵强将,以及队伍一贯的勇猛善战,打得刘邦的队伍抱头鼠窜、节节败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发展,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的致命弱点日益暴露出来。刘邦充分利用项羽的弱点,从而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各路诸侯的军队将项羽死死围困在垓下(今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时值严寒腊月,楚军人少粮尽,陷入绝境之中。在一个昏暗的夜晚,项羽坐在营帐之中,望着一片死寂的军营,双眉紧锁,心情沉重,美人虞姬在旁边小心翼翼地服侍着。午夜时分,天空刮起了西风,这时从四面八方传来阵阵楚歌声。凄婉的歌声伴随着呼啸的寒风,在午夜听来,令人心碎。项羽听着这越来越响亮的歌声,不禁为之一愣,他赶忙起身,和虞姬一道走出帐外仔细聆听。此时,营地中的士兵们也正聚精会神地听着,众人脸上都露出惊慌失措的神情。项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刘邦军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难道我们楚国已完全被刘邦占领了?

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预感到覆灭的命运即将降临。他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沮丧地返回营帐,和身边的虞姬借酒消愁。在酒精的刺激下,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唱罢,曾经驰骋疆场、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流下了悲凉的泪水。虞姬早已哭成了泪人儿,周围的士兵也都失声痛哭起来。趁项羽不注意,虞姬取出宝剑自杀了。

料理完虞姬的后事,项羽随即跨上乌骓马,率领八百余骑兵,趁黑在十万汉军的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当走到阴陵时,他们迷失了方向,沿原路返回时,项羽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

这时,汉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来,项羽率兵向东退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项羽不听,将战马赠送给亭长,命随从骑兵都下马,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项羽杀死汉军几百人,身上也受了十几处伤,最后自刎而死,死时年仅三十岁。项羽死后,刘邦按照鲁公封号的礼仪将他埋葬在谷城。

四、主要人物形象

项籍

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泗水郡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苏、皖界上的乌江镇)自刎而死。

刘邦

字季,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少年时期就志存高远,曾做过泗水亭长的小官。当年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会稽的壮观场面,大发感慨说:“男人就应该像秦始皇这样活着。”陈胜、吴广起义时,刘邦积极响应,征发沛县子弟三千人,夺取沛县,自称沛公。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建立了汉朝,成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定都长安。刘邦在位期间,沿袭秦朝的统治制度,先后诛灭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并将六国旧贵族迁到关中,以利于控制。在政治上,刘邦实行重农抑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项伯

项羽的叔父,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是好友。因其多次帮助刘邦,刘邦对其非常感激。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封他为射阳侯,并赐他刘姓。

张良

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南)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大臣,和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张良的五代祖先都被韩国国君拜为相国。韩国被秦国消灭后,张良散尽家中所有财产,招募刺客暗杀秦始皇,未果,于是隐姓埋名,流落到下邳。刘邦举事后,他跟随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正是由于采纳了张良的计谋,刘邦才一路击败秦军,先于项羽占领咸阳城。进入咸阳城后,刘邦只顾贪图享乐,沉迷酒色,大将樊哙劝之不听。张良进言道:“大王刚刚进入咸阳,便只图安乐,这正是助纣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采纳樊哙的建议。”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劝告,移军霸上。楚汉争战中,刘邦在战场上总是扮演着败军之将的角色,多次依赖张良的计策才转危为安。汉朝建立后,刘邦封张良为留侯。传说张良晚年急流勇退,随世外高人赤松子云游天下。

萧何

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汉初三杰”之一。曾经在沛县当过小吏,与刘邦是君子之交。从刘邦起义开始,萧何就一直追随在刘邦的左右。刘邦先于项羽进驻咸阳后,他的手下将领纷纷争夺府库中的金银财物,唯独萧何置这些身外之物于不顾,独自收藏秦朝的文书档案。和项羽争夺天下时,刘邦因为掌握了秦朝的文书档案,所以对天下要塞、人口数量、民间疾苦等了如指掌,从而获得关中百姓的拥戴。刘邦刚被封为汉中王,就马上拜萧何为相国。韩信刚投奔刘邦时,未能获得刘邦的重视,连夜逃走。萧何了解到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时,骑快马将他追回,向刘邦极力推荐他。后来,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楚汉相争时,刘邦在前线连连失利,多亏萧何在后方保证粮草及时供应,才使得汉军多次转危为安。汉朝建立后,萧何又与吕后一起用计杀了韩信,真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

秦末汉初卓越的军事天才、大将,“汉初三杰”之一。江苏淮阴人,出身于布衣家庭,家境贫寒。身材魁梧,相貌伟岸,经常身佩长剑,潜心研读古代兵书,一心想成为叱咤风云的将领。曾一度流落在淮阴市井中,被人羞辱。后得到萧何的赏识,被刘邦拜封为大将军,总领三军,汉军上下为之震惊。在战场上,韩信屡出奇计战胜敌方,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异姓诸侯王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逐一消灭,韩信最终也没能逃脱悲剧性的结局。公元前196年,刘邦率军平叛远征,吕后和萧何合谋以谋反之罪杀害了韩信。一代天骄、千古奇才,被后人喻为“兵仙”的韩信,就这样落得一个凄惨的结局。

秦始皇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生于公元前259年,秦王朝开国之君。因出生在赵国,故又名赵政。嬴政登基时,年仅十三岁,国家政权实际掌握在吕不韦、太后和宦官嫪毐等人手中,他只不过是个傀儡小皇帝。到二十一岁时,嬴政羽翼终于丰满,杀嫪毐,逼吕不韦自杀。之后嬴政对朝纲朝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任用李斯为丞相,筹划国家大事;拜封王翦为大将,掌管军队兵权。经过十年艰苦的兼并战争,嬴政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掉韩、魏、赵、楚、燕、齐六国,结束了多年的群雄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对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统一全国后,嬴政自称始皇帝,集中央大权于一身,将国家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又设县;在全国统一法律、文字和度量衡;又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定北越,设置四个州郡。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从多方面发展封建专制主义,“焚书坑儒”,推行苛捐杂税。凡此种种,不仅激化了阶级矛盾,同时也加速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他死后不久,秦朝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李广

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汉朝著名将领,被人们誉为“飞将军”。秦将李信是李广的先祖。李家是习武世家,李广生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一副威风凛凛武将之貌。汉景帝时,任骑郎将、上谷太守、上郡太守。汉武帝时,被封为骁骑将军、右北平太守,守卫边疆,一生和匈奴交战七十多次,屡战屡胜,使得匈奴不敢再犯汉朝边境。

公元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他不顾年老,自愿请求做先锋,与匈奴决一死战,了却毕生心愿。于是卫青派李广从东路侧翼进攻匈奴,结果李广的军队在塞外荒漠走东翼偏道时迷了路,未能及时赶到约定地点,导致单于逃脱。大军扎营后,卫青派人询问李广迷路的情况,李广不愿接受盘问审讯,引刀自刎。一代将星就这样陨落了。

五、文学成就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它忠于历史,又在实录的基础上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对历史的严谨考证,又有文学上的艺术加工,这是《史记》的一个重要特点。司马迁描写历史人物时,会对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取舍。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马迁会对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材料详细描述,其他则舍弃或一笔带过。

《史记》还通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来描写人物,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的叙述方式,使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史记》语言明白流畅、简洁精练。其最大特色是善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性格。《史记》语句多变,非常丰富,并常常引用民谣、谚语,善用重复字句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书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使人物性格突出,获得了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

司马迁文学修养深厚,艺术表现手法高超。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处置得非常妥帖,秩序井然,再加上他目光长远、见识高超、文笔生动、笔力洗练、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文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史记》对后世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的发展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总体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记》所描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通过“互见”的方法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适度的虚构,把人物加以类型化。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创作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后世的小说、戏剧中所描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人物,有不少是依据《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不过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书中宣扬了“天命论”“灾异说”和“历史循环论”等神学思想。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兼并六国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天官书》在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将自然天象与人事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灵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司马迁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等神学思想的影响。

六、名家点评

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鲁迅

茫茫禹迹溯龙门,耕牧河山汉史村。百世奇文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绘心历历英雄谱,奋笔诤诤血泪魂。岂道名山事业重,是非终恃后贤论。

—季镇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