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与《史记》并称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双璧”

作者:班固

文体:史传

成书年代:东汉

一、作者介绍

班固(32—92),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六十岁。班固自幼聪敏,“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班固著有《白虎通义》《汉书》《班固集》。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补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二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接续完成这部巨著。

不料,写作开始没几年,就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编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诽谤朝廷之意。后来班固无罪获释,汉明帝还给了班家一些钱财,授意班家人将《汉书》继续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任命他为兰台令史,秩俸为六百石,后转迁为“郎”官(校书郎)。不久,汉明帝特地下诏,让班固继续完成其所著之书。

89年,即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率兵北伐匈奴,班固随其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事。窦宪大破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勒功,勒石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洛阳令种兢因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在心。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罢免官职,种兢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岁。此时,班固所著《汉书》还剩八表及《天文志》未完成,后来由他的妹妹班昭和他的门生马续补齐。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二、作品档案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的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两百三十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篇幅较长者被分成上、下卷或上、中、下卷),约八十万字。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词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实畅快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自《汉书》以后,历代的修史者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编写于汉明帝时期,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其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他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其弟子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方才完成。注疏《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作注)和清朝的王先谦(作补注)。

《汉书》除采用了班彪遗作和《史记》中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耳闻目睹的史实。在《汉书》中有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汉书》比《史记》显得更有史料价值。

《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奠定了后世编修正史的体例。史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书》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祧之宗焉。”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记》《汉书》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章学诚曾经评价班固:“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由此可以看出班固其人在历史长河中一骑绝尘的能力和成就,以及《汉书》在史学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三、内容概要

《汉书》主要记叙了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在体例上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约八十万字。

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浩繁,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中的纪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汉书》中的表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

《汉书》中的志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汉书》中的列传仍依《史记》之分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首先为专传;其次为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域传;然后为王莽传;最后是叙传(班家历史,班固序文),体统分明。

《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是关于楚汉相争的记叙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

《苏武传》是《汉书》中出色的篇章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俘后,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班固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霍光传》写霍光靠着同父异母的兄长霍去病的提携,从一个小县吏的儿子,一路平步青云,得到汉武帝宠信,受遗诏,辅少主,在皇亲国戚的争斗中,变成权倾一时、威震人主,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人的实力人物,前后秉政二十年。班固一方面表彰霍光“资性端正”,另一方面又写霍光为了巩固权力,不惜颠倒辈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汉宣帝的皇后,并掩盖了妻子串通御医毒死宣帝原配许皇后的罪行。这件事后来成为霍氏宗族由盛极到被诛的伏笔。这在封建王朝的外戚干政史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苏武传

苏武原为汉武帝时的一位掌管马厩的官员。当时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很频繁,相互之间发生了很多次扣留使者的事情。匈奴的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的时候,害怕汉朝攻击他,便把扣留在匈奴的汉朝使臣路充国等人都放了回去,并让使者带话说:“汉朝的天子是我的长辈,我应该表达敬意。”汉武帝对且鞮侯单于的这种做法很满意,为表示对且鞮侯单于这种友好态度的赞赏和回应,武帝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并携带重礼赠给单于,同时把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送回去。随同苏武同去的还有副使中郎将张胜和临时的使臣属官常惠及一百多个士兵。他们一行人到了匈奴之后,就把准备好的丰厚、贵重的礼物赠给了单于。汉武帝万万没有想到,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使匈奴产生罢战友好的愿望,反而助长了他们的傲气。

正在苏武一行人准备回国的时候,以前投降匈奴的汉将虞常来见张胜。虞常原来在汉朝的时候和张胜是好朋友。他对张胜说,他和过去一起投降匈奴的那些人准备在匈奴内部谋反,汉朝天子最恨的是率军投降匈奴的原汉朝将领卫律,希望自己能够因为杀了卫律而得到汉朝的奖赏。张胜答应了虞常,并且给了他一些财物。一个多月之后,单于出去打猎,宫中只留下了单于的王后和几个孩子。虞常聚集了七十多人准备在这个时候发难。但在半夜的时候,虞常内部有一个人偷偷逃跑了,把他们要谋反的事告诉了单于的王后,于是单于的部下和发难者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虞常在战斗中被活捉。

张胜知道虞常被捉之后,怕虞常把自己供出来,就将这件事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肯定要牵连到我们。与其等到被侮辱之后再死,还不如现在死了,反而能够维护汉朝的尊严。”当时苏武就想自尽,但在张胜和常惠的劝阻之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在严刑逼供下,虞常果然把张胜供了出来。单于非常气愤,便召集匈奴贵族开会,商讨如何处理汉朝使臣的事宜。一个名叫左伊秩訾的匈奴贵族提议,最好的办法是能够让汉朝使臣投降匈奴。单于听取了他的意见之后,便让卫律召见苏武。苏武向常惠等人说:“如果丧失自己的节操,有辱国家的使命,即便是活着回到汉朝,又有什么脸面见人!”于是拔刀自刎,卫律急忙上前抱住了苏武,并派快马请来了医生为苏武疗伤。单于佩服苏武的气节,每天早晚两次派人来问候苏武。等苏武伤好之后,单于就想办法让苏武归降匈奴,但他什么办法都用过了,苏武面对富贵荣华就是毫不动心。单于越加佩服苏武,就更想让苏武归降。他把苏武软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他一点吃的东西。后来又把苏武迁到遥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在那里放羊。苏武到了北海之后,没有吃的东西,便挖田鼠洞里田鼠储存的植物种子吃。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苏武仍然没有丢掉自己的气节。

汉昭帝即位之后,匈奴和汉朝重归于好。汉朝要求匈奴放苏武等人回来,无奈之下,匈奴只得放回苏武。苏武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当他回来的时候,胡子和头发全都变白了。

陈万年传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地(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他是汉宣帝时期的重臣,与车千秋、公孙贺、杨敞等人共同主政,权倾朝野。

少年时,陈万年十分重视名声,梦想着能通过当时的推荐制度当官发财。汉宣帝继位后,陈万年被人推荐,当上了沛郡相地的县令,几年后又迁升为广陵(今扬州西北蜀岗上)太守。

凭着先天的当官才能,陈万年看到汉室朝廷里许多外戚在干预朝政,发现如果和外戚交好,日后对自己有益而无害。于是他就准备了大量的金银珍宝,亲自送到乐陵侯府,以博史高的欢心,希望史高能在汉宣帝面前为自己多多美言几句,好为自己日后升官发财铺平道路。

丙吉在汉宣帝一朝一直担任丞相一职,老来得了严重的痔疮病,陈万年经常向他进献些名贵药材让他滋补身体。有一次,他在丙吉的家臣面前声称,希望丞相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宁可让自己来代替丞相长痔疮。当家臣将这番话一字不落地禀告丙吉时,老丞相十分激动,认为陈万年这个人真好。尽管陈万年希望自己能够代丞相长痔疮,希望丞相身体早日康复,但还是没有将丙吉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在丙吉弥留之际,汉宣帝附在他的耳边询问谁能接替他的位置,丙吉吐出了三个字:“陈万年。”就这样,陈万年当上了期盼已久的丞相,另外还兼任御史大夫。他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陈万年有一个儿子,名叫陈咸,字子康,为人爽快、直率,不喜欢巴结权贵,曾多次在朝廷上讽谏权臣。他这种耿直的性格深得汉宣帝的赏识,汉宣帝封陈咸为左曹官,专门监督、审查、管理贪官污吏。

晚年,陈万年有一次在病床前谆谆教导儿子的为官之道,不曾想,陈咸听着听着竟歪在椅子上打起了呼噜。陈万年发现后,火冒三丈,大声斥骂道:“孺子不可教也,孺子不可教也。”

陈咸惊醒后,慌忙跪倒在父亲的床前磕头认错,然后说道:“父亲,您所教的我早就背熟了:要结交好权贵,不要过分谴责别人;许多事情能推就推,不能推也要适可而止;不要锋芒太露,以免惹来横祸……这些孩儿早就熟背在心了。”陈万年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终于在叹息和遗憾声中离开了人世。

四、主要人物形象

苏武

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子凭父荫,他年轻的时候就在朝中做了侍卫官,后来又被提升为管理马厩的官员。公元前100年,他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被扣留期间,苏武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对匈奴许诺的高官厚禄不为所动。他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誓死不向匈奴投降。匈奴软硬兼施都难以动摇苏武的忠贞爱国之心,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把他押解到了杳无人烟的北海去放羊。苏武在那里受尽了磨难,历尽了千辛万苦,在汉昭帝即位之后终于回到了汉朝。苏武以坚持民族气节而名垂青史。

张胜

苏武出使匈奴时的副将,和投降匈奴的汉将虞常是好朋友。出使匈奴期间,他与虞常密谋在匈奴内部谋反。虞常谋反失败被捉后,把他招供出来,并且连累了苏武。

虞常

原为汉朝将领卫律属下战将。在一次与匈奴进行的战斗中,虞常随同卫律投降了匈奴。苏武、张胜出使到达匈奴时,他准备率领一同投降匈奴的七十多人在匈奴内部策划谋反,想设计杀死汉天子最痛恨的、在战争中率部投降匈奴的卫律,并向张胜请求希望能够因此得到汉朝的奖赏。张胜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苏武,私自做主答应了虞常的请求,还赠给了虞常一些财物。虞常趁匈奴单于出去游猎之机准备起兵发难,因走漏了风声,计划失败。在审讯中,他招出了自己和张胜之间的关系及张胜赠给他财物资助他谋反的事。就这样,所有的汉朝使臣都受到了牵连,全部被扣留在匈奴。

朱买臣

字翁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鼎盛时期较为出名的政治人物,与当时的东方朔、枚皋、严助、司马相如等人齐名。八岁丧父,十五岁丧母,没有兄弟姐妹,家境贫寒。朱买臣十分喜欢诵读诗书,但其妻蔡姬不堪其苦,便离家出走。朱买臣因为同乡严助的推荐,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中大夫。一年多以后,朱买臣与纵横大将军韩说带兵攻打东越国,大获全胜,被提升为主爵都尉,掌管守卫都城长安的六十万大军,爵位列于九卿之中,显贵一时。几年后,因被人诬告谋反,他遭免职,后又被提升为丞相,权倾朝野。由于参与陷害御史大夫张汤案,事发后,朱买臣获罪被处斩。

五、文学成就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式,其体例为后世沿袭。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述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前朝已不复存在,评述前朝政事,制约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官修“正史”均选择断代史的叙史方式。

《汉书》继承了《史记》纪传体叙史方式的优点,此后历朝官修“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个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可讲述个别人物的活动情况,又能展现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为后世史学家经常采用。

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中蕴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十分准确。《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有始有终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汉书》的谨严有法,还体现在对某些史料的记述有着特殊的规定,并且在书中一以贯之,例如,凡是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

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固定的叙事原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了与《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使其与《史记》一起成为传记文学的“双璧”。

六、名家点评

有如此下酒物(《汉书》),一斗不足多也。

—苏舜钦(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