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勤俭有加——富贵本无根,尽从勤俭得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引自】《尚书·大禹谟》

【释义】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智慧点评】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做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做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做支撑的家庭,难以兴旺发达。

家庭要做到节俭,比如,饮水机不需要24小时都开着加热;买菜时要货比三家;煲“电话粥”是浪费金钱的行为;少下馆子吃饭,同样的钱在家里可以做更多的饭菜。

我们制订计划、办事情,都要注意精打细算,能不花的钱坚决不花,能少花的钱尽量少花,坚决摒弃那种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行为。勤俭持家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引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释义】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智慧点评】

人的生活方式有多种,但适度节制物质消费,反对奢侈浪费一直是劳动人民和古圣先贤的道德追求。所谓奢侈,就是超越自身人力、物力、财力过分追求享受。而过分追求享受必将带来的是过多的诱惑和过多的欲望,最终必然导致人格的扭曲和物质化。所以说“侈,恶之大也”。

而勤俭节约无关富贵贫贱,它是高尚的品德情操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修身、治家还是管理国家,勤俭都是我们必备的美好品质和道德要求,勤和俭这两方面密不可分,只勤不俭,如漏器盛水,终将一空;只俭不勤,如流水断源,终会干涸。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引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释义】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智慧点评】

通过劳动,人类从盘错交织的古树走向陆地,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劳动,使人们拥有自己的财富,使人们成为财富的主人。

要想拥有财富,学生就要勤奋学习,少打一些网络游戏,踏实学好一项技能;职场中的人就要早起床,少迟到,多做出业绩……

勤劳致富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只要每个人尽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尽职尽责精益求精,那么就会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切记:一个人懒的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贪图安逸终究难成大业。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引自】唐·李商隐《咏史》

【释义】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智慧点评】

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他们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财富的消失。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首代创业者一般都是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终于创下了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发展。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倚仗父祖辈创下的基业,真的是心想事成,不但进取心消失殆尽,还有不少成了纨绔子弟,吃喝玩乐。长辈再不注意引导,溺爱娇纵,不成败家子都难。

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要永远记住“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不论在囊中羞涩的艰苦岁月,还是在生活富裕的年代,都应该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引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训俭示康》

【释义】由俭朴节约的生活转变成过奢华富裕的生活比较容易,而由过惯了奢华富裕的生活变成过俭朴节约的日子会比较难。

【智慧点评】

有些人在生活富裕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节俭,而在生活贫困的时候想起了节俭。但是人的消费模式具有一个特点——稳定性,一旦形成,重新调整需要较长时间。就像喝惯了可乐,看不上白开水一样。这样就导致由苦日子转为好日子比较容易适应,因为在过苦日子的时候已经养成了节俭的消费习惯了,而由好日子变成苦日子却很难适应,因为好日子中形成的奢侈习惯在苦日子里会让人处处感觉不便。因此,不管自己当前的经济水平怎样,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引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释义】富贵本来不能生根,都是要从勤俭中才能得到。

【智慧点评】

富贵并不是固定地属于某些人,它们都是由勤奋努力得来的。一个人不可能来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让自己变得富有。因为一个志在求富并付诸行动的人,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拦得住的,能够拦得住他的也只有他自己。追求富贵、赢得富贵并不难,难就难在不能守住富贵。只有通过辛勤劳作才能获得财富,但是只知勤劳,不知节俭,富贵也不会长久。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引自】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释义】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

【智慧点评】

穿衣吃饭是极平常的事情,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更言其小,区区小数,所值几何?一般人往往不加珍惜,随意糟蹋。无论物质是丰富还是匮乏,人们都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切莫把日常的事物看轻了,要知道各种物品,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无论是“俭”所节约或“奢”所浪费掉的物质财富,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都凝结着人类的血、汗和生命。所以提倡“俭”,本质上就是提倡尊重他人的劳动,就是提倡爱人。

歇后语智慧

拿着镢头刨黄连——挖苦

挖苦别人的人,一定对别人的苦处十分清楚,不然无处可挖。但正是因为知道别人的苦处,挖起苦来才十分可怕,能将别人挖得鲜血淋漓,遍体鳞伤。这样的人是残忍的人。挖苦对别人的伤害,往往是痛彻心脾,苦不堪言。每个人心中都有隐痛,每个人心中都有怕被人触及的伤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弱点,千万不要去揭露、挖苦别人的隐痛、伤疤和弱点,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不要去挖苦别人,这是入德之门,也是避免结怨的秘诀。凡是挖苦别人的人,都会被人记恨。因此,别人有缺点、错误,可善意地提出来,千万不可挖苦。

嘴上抹石灰——吃白的

有一个著名的“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故事,说宋太祖赵匡胤当年穷困潦倒,经常吃霸王餐。而且其吃霸王餐还有一套方法,就是在吃到最后,勃然大怒,说人家饭菜里有苍蝇虫豸,然后扬长而去,别人也拿他没办法。后来一个老板聪明,在赵匡胤又故伎重施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并对赵匡胤说:我这顿饭只跟你要一文钱,怎么样?

结果赵匡胤窘迫不堪,翻遍全身上下,愣是被一文钱差点儿憋死。后来饭店老板劝说他去从军,当兵吃粮。他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最后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

可见,人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而不能死皮赖脸地跑到别人那里讨白食吃。

名句集锦

·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摆脱烦恼莫过于安静,弥补拙笨莫过于勤奋。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奢侈的耗费比天灾还严重。

·奢侈者,危亡之本。

生活不知节俭,是败亡的根源。

·勤俭,富贵之本;懒惰,贫贱之苗。

节俭是使人富贵的关键,懒惰是使人贫贱的根苗。

·居丰行俭,在富能贫。

丰绰时坚持俭朴,富足时也不奢侈。

·俭开福源,奢起贫兆。

节俭为幸福开辟源泉,奢侈是贫困的预兆。

·金玉非宝,节俭是宝。

黄金宝玉不是宝贝,节俭比黄金美玉更宝贵。

·年年防歉,夜夜防贼。

年年防止歉收,夜夜防患盗贼。比喻随时要想到意外与不利。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用俭朴来约束自己,一切好事都可能产生;奢侈而放纵自己,一切坏事便会滋长。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光吃喝而不事生产,即使粮食堆积如山,也总会吃光喝光。

·一人知俭一家富。

一个人懂得节俭便会成就家庭的富裕。

·君子以俭德辟难。

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整日吃得饱饱的,什么也不想,这可不行啊!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

希望你永远都不要松懈,丰硕的成果是由于努力耕耘而获得的。

·勤俭乃治家之本。

勤劳、节俭是管理好一个家庭的根本。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勤俭节约就会昌盛,淫逸享乐就会败亡。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使家业兴旺犹如用针挑土那样艰难,使家业衰落好似浪里淘沙那样容易。

·人间万事凭双手。

世间万事都是凭借双手做出来的。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即使家庭富有,也要过着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奢侈起来便不可收拾,勤俭便可长久安乐。奢则错、俭便吉,这是很快就会显现出来的。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在富裕时要想到贫困的时节,不要等到贫困时再沉迷于对富裕时的回忆。

·持满之道,抑而损之。

保持满盈兴盛局面的道理,就是要一贯抑制奢侈,注重节俭。

·但知勤作福,衣食自然丰。

只要知道勤劳肯干,自然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懒惰又奢侈,生活就会贫困;勤劳而节俭,生活就会富足。

·凡不能俭于己者,必妄取于人。

凡是自己不能勤俭节约的人,一定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有了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

·观人家起卧之早晚,而知其兴衰。

看一个家庭起床的早晚,便可知它的兴衰。说明每个家庭要想兴旺,必须早起晚睡,辛勤劳动。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

每吃一顿饭,就会想到(农民)生产粮食的艰难,每穿一件衣,就会想到(织女)纺纱织布的辛苦。

成语集锦

*丹心碧血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指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披肝沥胆

披:披露;沥:往下滴。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死得其所

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弃暗投明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汉字集锦

“岳”字的智慧

潘岳,字安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后世的男人能得一句“貌比潘安”,便是获得了极高的赞美。岳由“丘”和“山”两部分组成。“丘”,甲骨文的“丘”字,看上去像并峙的山峰,即“两丘突兀之形”。其本义就是指“小土山”或“小土堆”。“山”的甲骨文是截取群峰的部分而成。“岳”字是“山”上加“丘”,会意字,山上有峰,比山与丘都大。事实上,“岳”在古代不但指又高又大的山,而且还要有名的山才称“岳”。中国有“五岳”,就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五座高峻的山峰,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论语·雍也》有“仁者乐山”的说法。《里仁》曰:“仁者安仁。”岳即山,乐山者为仁者,仁者安仁,所以潘岳,字安仁,其来有自。

上古时候有“四岳”,但是关于四岳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自古争论不已。《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咨四岳……’”有人认为四岳指羲和四子,而有人认为四岳是指一个人。下文叙述尧与四岳对话,用“佥”字,与《史记》“四岳咸荐虞舜”(《五帝本纪》),“舜问四岳曰……皆曰……”(《夏本纪》)一样,都用了表示多数的词(“咸”、“皆”),是说四岳不止一人。后世继续争论,至今没有定论。可以说,这是一笔历史文化的糊涂账。

古人把妻子的父亲称为“岳父”,妻子的母亲称为“岳母”,后来又把岳父叫做“泰山”,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唐明皇李隆基要封禅泰山,命宰相张说为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规矩,封禅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晋升一级。但是郑镒靠了丈人,连跳几级,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又赐了绯服。李隆基看到郑镒一下子升了几级,又穿了绯服走来走去,感到很奇怪,就询问原因,郑镒一时无话可答。这时一个叫黄幡绰的人调侃道:“此泰山之力也。”泰山是东岳,而张说又是郑镒的岳父,黄幡绰的调侃,可谓一语双关。这个故事流传开来,人们就把岳父叫做“泰山”了。

“岳”本来是一般的高山,后来仅指寥寥可数的几座山。在古代,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人们讲究“天人感应”,尤其是封建统治者,将自己的位置看成上天所授,动辄就要祭祷上天以示感谢,而山顶被认为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五岳”被认为是最高的几座山,在“岳”(尤其是东岳)上封禅,就成了皇帝的一件大事,而“五岳”也就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理人文现象。

其实国家的根基与人生的根基一样,都不是通过求神问卜、祈求上天便可以稳固的,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时刻保持一种警惕的心情,对自己关注的事情,以一种如履薄冰的态度去面对,才有可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休”字的智慧

“休”的甲骨文,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棵树,这是个象形字,意思是背靠着一棵树乘凉休息。金文“休”,小篆的“休”,都是古人根据人们为躲避烈日晒烤而在树下憩息的事实造出来的。“休”字的产生,说明了树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它不但能给人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提供食物,而且能给人们提供荫凉——别忘了,人类最早就是住在树上的。《说文解字》在解释这个“休”字时说:“休,息止也。”累了,热了,就在一棵大树的荫凉下休息一会儿,美何如之?于是“休”引申为“美”、“美好”、“喜悦”等,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尔雅·释诂》说:“休,喜也。”又说:“休,美也。”成语“休戚相关”中的“休”就是“喜”、“高兴”的意思,戚,就是悲哀的意思。

关于“休”,有一句“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说的是唐德宗时的将领张光晟,先是跟随另一个叛将朱泚叛变,后来心生悔意,决定向朝廷投诚。负责平叛的将领李晟接受了他的投诚,但是唐德宗认为张光晟罪不可赦,还是决定将其处斩。张光晟临死时说:“传话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意思就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

“休”的最初来源是人倚靠在树上休息,含有停止、止息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美好”意,“止息”的意思就包含在了其中。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一首著名的《好了歌》,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要好,便需了,若得了,便是好。抛去它的悲观消极的成分,在某些意义上,“休”便是“美好”。比如工作太累,神经绷得太紧,这时候“休”一下,便很好。在“一不做二不休”里,关键在于“不做”,而不是“不休”。人生就如皮筋一般,不能绷得太紧,否则就有断掉的可能。与其到最后担心什么时候会绷断,还不如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放松一下,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与生活中去。

国粹精选

花雕酒

史料记载,花雕酒起源于六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的代表。在中国,花雕酒的种类繁多,字号最老的当属浙江绍兴的花雕酒。绍兴酒种颇丰,有元红酒、善酿酒、花雕酒等,而花雕又是当中最富特色的。

花雕不仅是绍兴酒的代名词,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的传统名酒。花雕嫁女则是最具绍兴地方特色的传统风俗之一。

晋代上虞人稽含,是记录花雕的原始圣手。稽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详录:“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侯冬陵地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意思是说:在我国南方,人们生下女儿到一岁时,就开始大量酿酒,冬天里,等到池塘中的水干枯了,就将盛酒的坛子封好口,埋入池塘中。即使到次年春天的积水满池塘时,也不挖出来。只有等到女儿出嫁时,才将埋在原池塘中的酒挖出来,用来招待双方的客人。这种酒称为女酒,它的味道是非常好的。稽含在这记录的是最能代表绍兴风俗的“花雕嫁女”的史实。埋于地下的陈年“女酒”,由于其储存的包装物是经过雕刻绘画而成的酒坛,故称“花雕”。酒坛外面的雕花,表达的是父母对女儿美好的祝愿,是父母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祈求,一个希冀。花雕是家中女儿出嫁时宴请用的美酒,是家中女儿长大成人的见证。所以饮花雕之际,就是嫁女之时。此时此事,喜事,美事,福事,乐事也。

今日的绍兴,花雕嫁女之风已经找不到了。然而,女儿出嫁之日,品质优良的花雕酒,仍然是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之物。花雕酒蕴含的仍然是绍兴人对出嫁女儿的一种深情,一种期待,一种祝愿。

最难舍是那一瞬间的分离,最辛苦的是那十几年的养育,女儿要嫁人了,父母就要把那同岁的花雕酒拿出来款待双方的客人。这陈年的酒里,融化的是无私的父爱和母爱,溶解的是伴随女儿成长的欢乐时光。在今天,按说嫁人并不意味着分离,但是很多的老人看着女儿出嫁,还是会流下泪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他们所付出的,只有我们自己当了父母才可以充分体会到。

五粮液

天下三千年,五粮成玉液。五粮液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为四川省的六朵金花(泸州特曲、郎酒、剑南春、全兴大曲、五粮液、沱牌曲酒)之一。它形成了“香气悠久,滋味醇厚,进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风格。

在五粮液的酿制工艺的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具影响的当数“姚子雪曲”。“姚子雪曲”是五粮液的雏形。它是宋代宜宾绅士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为材料。

明朝初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五粮液的制作方法就是沿袭了陈氏秘方。此酒有两个名字,一是文人雅士称呼的“姚子雪曲”,一是下层人民称呼的“杂粮酒”,这就是今天五粮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今仍然在使用。

1909年,陈氏秘方的传人邓子均将自家生产的杂粮酒带到一个家宴上。晚清举人杨惠泉在品尝了此酒之后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虽雅,但不能体现此酒的韵味。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更名为‘五粮液’,既雅俗共赏,而且顾名可思其义。”自此五粮液美名问世,悠悠盛名,流传达一个世纪之久。

五粮液酒历次蝉联“国家名酒”金奖,199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继1915年获巴拿马奖八十年之后,1995年又获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酒类唯一金奖。至此,五粮液酒共获国际金奖32枚。

作为国宴酒,五粮液已成为国家交往的使者和桥梁;作为神酒,班禅大师用五粮液祭奠。五粮液被誉为“酒林奇葩”、“国之瑰宝”、“香飘四海、誉满五洲”。五粮液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也是世界酒文化的奇葩。

粮食酒最初的时候都是由农民们酿制的,质朴的中国农民在工艺上可能没有后来的酿酒师们的技巧,也没有像今天酿酒那般,添加各种复杂的成分,他们就是用自然的粮食去酿造最原始的酒,五粮液的雏形“姚子雪曲”就恰恰得其淳朴。而这种纯朴正是五粮液得以盛名于天下最根本的原因。平凡到极致就是非凡。质朴到了极点就是精华。生活中、工作中也是一样,那些花哨的表象终究会黯然消去,能使你与众不同的在于你真正具备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