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加思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并不长久

学习中,不少女孩抱怨自己总是记不住知识,其原因之一往往是不能理解知识。常言道:“若要记得,必先懂得。”日本教育界提倡的一句口号是:“要理解,不要死记硬背!”这里所说的思考,首先也是指理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学生首先应当学会理解事物,然后再去记忆它们。”“只有彻底地懂得,并且记忆了的东西,才能看作心理的财产。”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假如黑板上有以下20个名词——衣服、筷子、笔、线、水壶、碟、信纸、茶叶、酒杯、信封、针、勺、糨糊、纽扣、杯子、碗、邮票、剪刀、炉子、火柴。在你看完两三分钟后,你来默写一次。你能记住多少?

这里,如果你能将这些名词分类:与餐饮有关的——碗、勺、碟、筷子、酒杯;与喝茶有关的——杯子、茶叶、水壶、炉子、火柴;与缝纫有关的——纽扣、线、剪刀、针、衣服;与通信有关的——信封、邮票、糨糊、信纸、笔。

能找出这样的分组方式,那么,记忆起来就轻松多了。这一方法我们称之为意义识记,顾名思义,就是在记忆前先理解知识的含义,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记忆方法。而有一些学生,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他们就记什么,根本没有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其含义,这属于机械识记,也就是不需要理解事物的意义或不需要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只靠对事物的重复来记忆的方法。

不过,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两种方法在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原理、定义、定理、法则的记忆需要靠意义识记;对历史年代、人物名称、山的高度、元素符号的记忆,则需要机械识记。

不同年龄,两种记忆方法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机械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72%,初二是55%,高二是17%。意义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28%,初二是45%,高二是83%。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中学生记忆中的意义识记所占的百分比越来越高,而机械识记所占的百分比则越来越低。

理解记忆的运用步骤是:

1.了解大意

当您记忆某个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弄清它的大致内容。拿读书来说,先要通读或者浏览一遍。如果是记忆音乐,先要完整地听一遍全曲。了解了全貌才能对局部进行深刻的理解。这也就是“综合”。

2.局部分析

对事物有了大致了解后,就要逐步深入分析。比如对一篇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论据,根据结构分成若干段落,逐个找出主要意思,也就是要找出“信息点”,加以认真分析、思考,以达到能编制文章纲要的程度。

3.寻找关键

也就是韩愈在他的《进学解》中所说的“提要钩玄”。找到文章的要点、关键和难点,并弄明白,牢牢记住。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和记住其比较次要或者从属的内容。

正是“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4.融会贯通

就是将所理解和记住的各种局部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思考,全面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加深记忆。

5.实践运用

所学的东西,是否真正理解了,还要看在实践中能否灵活运用。如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就“卡壳”,那就说明并未真正理解。真正的理解是有具体标准的。一是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解释,一是会实际运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继续深化理解。

总之,女孩们,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以促进理解,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