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药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彭成主编
- 837字
- 2023-08-15 19:10:28
第一节 中药药性概述
中药药性又称中药性能,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中药药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药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中药性质或属性(包括中药的功效与主治、有毒与无毒等),通常说的中药药性一般指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狭义的药性主要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性。
“药性”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所载:“药性有宜散者,宜丸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本草经集注》曰:“药性所主,为以认识相因。”“案今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其中把药性与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结合起来。后世还有专以药性命名的本草书籍,如《药性赋》《药性论》等,涉及性味、毒性、七情配伍、用量等。《中药药性论》(高晓山主编,1992年)对中药药性的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认为药性理论有抽象药性、形性药性、功能药性、向位药性、配伍药性、方剂药性、综合药性、修制理论、采收理论等。
20世纪80年代,曾对中药药性特别是寒热药性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药理学方法研究不同药性中药对中枢神经递质、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能量代谢等的影响,并结合寒证、热证临床表现及生理、生化、代谢和病理改变,寻找可以表征中药寒热药性的生物学和化学信息,进而建立中药寒热药性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也有从化学成分特别是微量元素与四性的相关性探讨中药四性内涵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药药性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1世纪初,又掀起了新一轮中药药性研究热。有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中药寒热药性内涵和实质,提出了“中医药热力学观”,建立了基于生物热力学表达的中药寒热药性评价方法。也有分析中药四气、五味与能量的关系,并从量子化学角度提出电子得失吸推偏移能级升降说,得吸电子为阳-酸-气、失推电子为阴-碱-味等,丰富了中药药性的研究。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中药药性的研究,在药性的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功效应用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药性可拆分和配伍可调控药性等方面有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