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药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彭成主编
- 10957字
- 2023-08-15 19:10:30
第二节 中药配伍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围绕中药的配伍层次、配伍关系、配伍环境、配伍比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基本揭示了中药七情配伍的基本规律和现代科学内涵。
一、中药配伍的层次
中药传统意义的配伍,主要包括药队配伍和饮片配伍。但随着现代技术方法的应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组分配伍和成分配伍又成为中药配伍研究的新领域。从配伍形式来看,中药配伍包括药队配伍、饮片配伍、组分配伍、成分配伍四个层次。
1.药队配伍 药队作为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药物配伍形式,其组成虽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因此,要进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药队配伍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药队配伍并不是指两药配伍,而是指三药以上相对固定的药物配伍形式。如六味地黄丸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的配伍,半夏泻心汤辛开(半夏、干姜)、苦降(黄芩、黄连)的配伍。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补肾阴的经典名方,以补肾为主,兼补肝脾,具有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以补为主、泄中寓补的特点,由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的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对生殖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方面的疾病有显著疗效。现代药理、药化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的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药队配伍,对外源性皮质酮所致HPG功能紊乱的改善与调节作用,明显优于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药队或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药队,可纠正单用三补药队或三泻药队的副作用,充分体现三补、三泻药队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物质代谢方面,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药队或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药队配伍,能降低正常大鼠的肌酐(creatinine,Crea)、尿酸和血糖,配伍三泻能降低三补和熟地黄升高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配伍三补能升高三泻降低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实现三补、三泻药队配伍整体调节的作用。
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方,传统用于治疗心下痞满而不痛的痞证,西医学主要用于治疗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性消化系统疾病。以半夏、干姜辛开温散,以黄芩、黄连苦寒泄热,辛开苦降两队药物并用,重在调和肠胃,除其寒热、复其升降,其配伍特点为辛开苦降,寒温并投,调和阴阳。现代药理、药化研究表明,辛开苦降药队配伍药组提取物中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的含量,明显高于苦降药组;辛开苦降药队配伍药组的指纹图谱与苦降药组是有一定差别的,但共有色谱峰峰面积占辛开苦降药队配伍药组总峰面积的98.18%;辛开苦降药队配伍药组中黄芩苷、黄芩素、小檗碱、巴马汀在正常大鼠和胃肠动力障碍大鼠体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较苦降药组更大、最大浓度(maximum concentration,Cmax)更高,黄芩苷、小檗碱、巴马汀的达峰值时间(time of maximum concentration,Tmax)更快,半衰期(half-life period,t1/2)更短;辛开苦降药队配伍药组及苦降药组均有促进正常大鼠和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的作用,且对胃肠激素有一定的调节趋势;辛开苦降药队配伍药组及苦降药组中黄芩苷、黄芩素、小檗碱、巴马汀在血清中的含量与正常大鼠和胃肠运动障碍大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提示,苦降药组是半夏泻心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半夏泻心汤中起主要作用;黄芩苷、黄芩素、小檗碱、巴马汀是辛开苦降药队配伍药组及苦降药组调节胃肠运动的主要有效成分;辛开苦降药队配伍药组在有效成分含量、体内代谢特征和药效作用方面均优于苦降药组,体现出药队配伍的优势。
2.饮片配伍 中药的配伍主要是以饮片配伍的形式应用于临床。故研究中药配伍,必须落实到饮片配伍。中药七情配伍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是饮片配伍研究的主要内容,具有复杂性、相对性和可控性的特点。中药饮片配伍的复杂性主要指中药饮片作为研究对象多种、成分多样、性能功效主治各不相同,配伍的关系表现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形式,配伍后将产生物质基础和生物效能的变化,增效减效、增毒减毒或产生新的作用等。中药饮片配伍的相对性,主要是指某些特定配伍之间存在多种配伍关系,配伍后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附子与干姜配伍,干姜可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功效,属相须的配伍关系;但干姜又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则属相畏的配伍关系。中药饮片配伍的可控性主要是指中药配伍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临床的需求,通过不同的药物组合、不同的配伍环境、不同的炮制品种、不同的用量比例、不同的给药剂型、不同的煎服方法、不同的给药途径等,控制中药发挥疗效的方向。
附子干姜在饮片配伍中颇具代表性,古今临床应用频率很高。附子辛、甘,大热,有毒,主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生物碱类成分。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升压等药理作用,但毒性大,口服2mg乌头碱就会中毒,5mg乌头碱就会致死。干姜辛,热,主要含挥发油、酚类衍生物和二苯基庚烷,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二药配伍,一则相须为用,增强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功效,一则相杀为用,降低附子的毒性,抑制附子的峻烈之性。
现代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明显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可强心、扩张血管、抗休克;干姜水煎剂则无明显的强心作用。附子与干姜饮片配伍,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加快HR、升高左心室内压、提高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对血浆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内皮素(endothelin,ET)及心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等神经-体液因子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附子配伍干姜后,附子总生物碱含量上升10.0%~42.9%,毒性成分酯性生物碱、乌头碱明显下降,次乌头碱缓慢下降。附子总生物碱既是附子的主要毒性组分,又是附子发挥回阳救逆功效的主要有效组分,其毒效关系异常密切。附子水溶性生物碱、附子多糖、干姜提取物及干姜挥发油也有一定的回阳救逆功效。附子总生物碱与干姜提取物、干姜挥发油配伍,具有减毒增效作用。附子、干姜各组分配伍可以加快心率,升高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附子总生物碱与干姜提取物、干姜挥发油配伍,对急、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浆TNF-α、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AngⅠ)、AngⅡ、ANP、ET的水平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附子总生物碱与干姜提取物、干姜挥发油配伍,能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重构效应。
附子干姜配伍,除可增强回阳救逆的功效外,还能降低附子的毒性。附子干姜同煎,可降低附子3种毒性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而有减毒作用。生附子、白附片、黑顺片对正常动物或病证模型动物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安全药理、致突变、生殖毒性、毒代动力学和毒作用机制,以及附子干姜配伍的减毒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生附子有一定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白附片、黑顺片无明显毒性,三者无致突变性和生殖毒性;附子总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毒性,附子水溶性生物碱、附子多糖、干姜提取物、干姜挥发油未发现明显的急性毒性。附子总生物碱与干姜提取物配伍,干姜提取物能有效降低附子总生物碱的毒性;附子总生物碱与干姜挥发油配伍时,干姜挥发油有一定的降低附子总生物碱毒性的作用,但随着附子总碱量的增加,干姜挥发油降低附子总碱毒性的作用逐渐减弱。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不仅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钠离子通道,诱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甚至室颤,而且乌头碱具有明显的心肌细胞毒性,心肌细胞亚结构、酶、受体等均是其毒作用的靶标,而干姜姜辣素有解毒作用。
3.组分配伍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组分配伍逐渐成为目前现代中药配伍研究的热点。中药组分配伍是指在基本搞清药队和药材饮片配伍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药化、药理、药物信息学、计算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为手段,从临床出发,遵循传统配伍理论与原则,强化主效应,减轻或避免副效应,形成针对特定病证的组效关系明确的中药组分配伍形式。
组分配伍研究主要包括组分的提取、分析、评价和作用机理研究几方面,其核心就是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研究。①组分提取:根据中药的性质与功用不同,采用溶剂提取、溶剂分配、超临界萃取等技术方法,提取不同极性或不同类别的化学成分提取物,再用大规模工业色谱分离制备技术,对提取物进行纯化,获得组分。②组分分析:组分样品是典型的复杂体系,包含种类众多、含量变化峻异的化合物。必须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如色谱、光谱、化学指纹图谱等技术手段,分析揭示中药组分的物质基础。③组分评价:在中医药功效理论指导下,主要选择拟治疗病证相对特异的动物模型或指标,以整体、器官药理水平评价样品组分的活性,必要时结合细胞和分子药理实验,阐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和配伍后各层次效应及分子网络调控通路,探索活性组分,揭示组效关系,并根据不同药物组分组合的活性综合评价结果,寻求组分间的最佳配伍配比关系。④组分作用机理研究:得到药效确切的中药组分后,从临床出发,以药化、药理、药物信息学、计算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为手段,进一步深化研究,阐明其治疗病证的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
制川乌与白芍是传统的配伍药对,其配伍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历节疼痛、中风麻木疼痛、跌打损伤疼痛、血风劳气周身疼痛、诸虚不足疼痛、癥瘕积聚心腹疼痛、寒疝疼痛、麻风瘙痒疼痛等证。制川乌与白芍配伍的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金匮要略》)、小活络丹(《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风湿汤(《普济方》)、飞步丸(《朱氏集验方》)等,均以治疗风湿痹痛、历节风为主。为了研究制川乌与白芍组分配伍,首先根据制川乌与白芍的理化性质与功效应用,提取分离制川乌和白芍的组分;并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纯化获得不低于50%的制川乌总碱、制川乌多糖、白芍总苷、白芍多糖组分;选择炎症、痛证和风寒湿证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研究其抗炎、镇痛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通过观察风寒湿证类风湿关节炎下丘脑内源性阿片肽(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EOP),如亮氨酸脑啡呔(leucine enkephalin,L-ENK)、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ND)、血浆P物质(substance P,SP)、血清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IL-2、IL-10)、血清IgG、滑膜细胞的超微结构等指标,探索制川乌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制川乌与白芍组分配伍有明显提高冰醋酸致痛小鼠痛阈值和热板致痛小鼠痛阈值的作用,可明显抑制小鼠二甲苯耳郭肿胀和大鼠蛋清足肿胀,提高风寒湿证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左、右关节痛阈值,抑制风寒湿证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左、右关节肿胀,胸腺萎缩、脾脏肿大、原发性和继发性关节病理改变;各组分中,制川乌总碱与白芍总苷、白芍多糖配伍的镇痛和抗炎作用较为明显,1∶2配伍效果优于单组分和其他配伍比例;制川乌总碱与白芍总苷、白芍多糖配伍,通过提高大鼠下丘脑的L-ENK和β-END的含量,降低血浆SP含量,升高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含量,降低血清IL-2、IL-10含量,达到治疗目的。配伍后,制川乌总碱的毒性明显降低。
4.成分配伍 成分配伍是在饮片配伍、组分配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各组分中化学成分之间的配伍配比关系,以期较清晰地说明其与组分配伍、药材配伍的内在本质联系。成分配伍是中药配伍研究中容易与国际接轨的研究方法,也最能体现质量可控、安全有效、机制清楚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附子大黄配伍属典型的寒热配伍。附子味辛甘大热,“能行、能补”,大黄味苦性寒,“能泄”;附子可温补心阳、肾阳、脾阳和去寒邪,大黄可通腑泻浊除积滞。附子大黄配伍源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所载大黄附子汤,方中以大黄苦寒攻下、通腑降浊,附子辛热散寒、温阳气;二药相合,寒热并用,温通并行,辛苦通降,相反相成,主治阳虚便秘证。为揭示附子大黄成分配伍对阳虚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在附子大黄饮片配伍、组分配伍治疗阳虚便秘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小鼠乳鼠的结肠Cajal间质细胞(结肠ICC)模型研究附子大黄成分配伍对结肠ICC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附子大黄饮片配伍,对阳虚便秘模型动物的排便疗效优于单用附子或大黄,作用机制与其调节胃肠激素和肠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附子大黄组分附子总碱与大黄总蒽醌配伍,对阳虚便秘模型大鼠的作用最优,其发挥温阳通便功效的作用机制与调控肠运动相关胃肠肽的分泌有关,主要在于调节 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的水平;附子、大黄成分乌头碱与大黄素以1∶2比例配伍对结肠ICC具有减毒增效作用。
二、中药配伍的关系
中药传统意义的配伍关系,主要指中药七情配伍。现代主要采用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和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七情配伍关系中各药效物质(有效组分和有效成分)间增效、减毒和调节的内在联系。
单行:即不用其他药物辅助,单独应用于临床。如独参汤,以一味人参补气固脱,用于气虚欲脱或阳虚欲脱者。但中药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多样,机体的状态不同、药效物质不同,药理作用迥异。在临床使用时,要注意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和不同组分之间协同、拮抗、调节的关系。如人参治疗剂量具强心作用,但大剂量能降低心肌收缩力;人参三醇有强心、升压作用,人参二醇具降血压作用。附子、附子总生物碱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酯型生物碱是引起心律失常的毒性部位,而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是抗心律失常的有效部位。
相须: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增强其原有疗效。如大黄芒硝相须为用,治疗积滞便秘,尤以热结便秘为宜。现代研究表明,生大黄能刺激肠道,增加蠕动而促进排便;芒硝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在肠中不易吸收,易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道保持大量水分,容积增大,刺激肠黏膜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肠蠕动亢进而致泻。二药伍用,泻下之力更强。
相使: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连木香配伍,治疗湿热下痢,黄连清热燥湿止痢,木香行气化滞止痛,相使为用。现代研究表明,黄连体外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体内对痢疾杆菌感染致死小鼠有保护作用;黄连木香配伍,木香能使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Tpeak提前、血药浓度增加,对14种(株)能够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在体或离体胃肠道运动有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其治疗感染性腹泻的范围和强度较好。
相畏、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附子与甘草配伍,附子的毒性能被甘草减轻或消除,所以说附子畏甘草;甘草能减轻或消除附子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甘草杀附子的毒。现代毒理学研究证明,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心脏毒、神经毒,毒性组分主要是酯型生物碱。甘草能明显降低附子的毒性,以乌头碱计,附子单煎液总生物碱含量为0.22%,附子甘草分煎后混合液为0.02%,附子甘草合煎液为0.01%;甘草皂苷、甘草黄酮、甘草多糖均能降低附子酯型生物碱的毒性,附子酯型生物碱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为37.69mg/kg,附子酯型生物碱与甘草皂苷、甘草黄酮、甘草多糖1∶2配伍,毒性明显下降,LD50分别为110.58、104.78、83.59mg/kg;甘草总黄酮能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小鼠心律失常的潜伏期,甘草类黄酮和异甘草素能使乌头碱诱发的动物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甘草酸在体内的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能与乌头类生物碱的羟基结合,生成低毒或无毒的葡萄糖醛酸络合物而由尿排出,从而降低附子的毒性。
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互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丁香恶郁金,因郁金能削弱丁香的行气作用。现代研究证明,丁香配伍郁金能抑制动物胃肠的运动,桂郁金和绿丝郁金可减弱丁香对小鼠胃排空的促进作用,抑制对呕吐家鸽的止吐作用。
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与甘草配伍,将产生毒副作用,属中药“十八反”。现代毒理学研究表明,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与甘草配伍,LD50下降,毒性增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配伍前后,药物对实验大鼠呼吸系统均无明显影响,但对循环、消化、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可导致实验动物心率加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升高,心肌酶谱各指标异常变化,心脏、肝脏、肾脏组织充血、出血,小灶性炎细胞浸润,细胞组织浊肿变性及空泡样改变;由此可见,“十八反”药物不宜配伍使用。但临床使用不可一概而论,如附子与贝母配伍,也属“十八反”配伍。现代研究表明,附子与贝母合煎,没有新的化学成分产生,但附子毒性成分乌头碱的溶出明显增多,乌头碱在血中的保留时间明显延长,毒性增加,附子强心作用减弱;乌头碱与贝母总碱配伍,明显延长实验动物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时间,增加乌头碱的心脏毒性,降低去甲乌药碱提高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附子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加LM2细胞凋亡率,浙贝母也有增加LM2细胞凋亡的作用,附子与浙贝母1∶1配伍,能显著降低LM2细胞凋亡率,表明两药合用对LM2肿瘤的抑制作用减弱。但附子与浙贝母1∶2配伍使用,对小鼠Lewis肺癌具抑瘤作用。
三、中药配伍的环境
合理的中药配伍之所以能达到增效、减毒、调控及增加新的治疗作用,与配伍环境的良好调控关系密切。配伍环境是指中药配伍前后相关作用的因素、条件、空间的总和,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研究中药配伍的配伍环境,就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的效应物质在配伍环境体系中的来源、积累、分布、迁移、反应、代谢、作用及作用机制。
外环境是指中药配伍前影响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因素总和,包括中药的品种、产地、炮制、制剂等影响配伍的因素。内环境是指配伍后影响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因素总和,包括配伍的不同形式、不同条件及不同的配伍过程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的总和。如附子与甘草配伍,附子为单基原植物,不同产地毒性差异较大,毒性物质主要为双酯型生物碱,炮制后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降低,久煎有利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水解产物为苯甲酸,煎煮超过6小时后,双酯型生物碱基本全部水解,毒性基本消失;配伍甘草,酸性环境改变了毒性成分氮原子的正电效应和空间结构,有利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成单酯型生物碱;甘草皂苷具有对抗附子酯型生物碱的心脏毒性效应,和甘草酸铵通过酸性基团结合成盐,改变生物碱的存在形式,发挥协同抑制作用,达到降低双酯型生物碱毒性的目的。又如附子大黄配伍,附子总生物碱含量呈升高趋势,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呈降低趋势,大黄主要成分含量影响较小;经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总生物碱含量显著升高,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人工肠液对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稳定性强于乌头碱,人工胃液对大黄主要成分的稳定性强于人工肠液。
四、中药配伍的比例
中药剂量比例是药性的基础,也是决定药物配伍后发生药效、药性变化的重要因素。在不同剂量比例的情况下,中药的功效方向也能改变,如柴胡小剂量能升举清阳,中剂量善于疏肝理气,大剂量长于散表透邪。最能代表中药配伍剂量比例的是黄连、吴茱萸的配伍。
吴茱萸和黄连相伍,是寒热药物配对的典型例子,也是“苦辛通降”(辛开苦降)的药物配伍。辛者能宣通气机,祛寒化湿,和胃降逆;苦者能泄热和胃,消痞除满。合而用之,便为苦辛通降方法,用以调和寒热,开通气机,消痞除满。根据文献考证,吴茱萸和黄连二药作为药对配伍应用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由于配伍比例的不同,它们的功效主治也有差异。早在北宋《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就有由黄连二两、吴茱萸二两(1∶1)组成的“茱萸圆方”,主治虚寒型下痢水泄;《圣济总录·中暍门》中又载“甘露散”,由黄连一两、吴茱萸半两组成,主治暑气为病。此外,还有取黄连、吴茱萸等量相伍,以黄连清肠止痢、吴茱萸温中行气,用于痢疾腹痛的治疗,方如《串雅内编》“变通丸”。另如《朱氏集验方》卷六的“戊己丸”(又名茱萸丸),《普济方》卷三九七“黄连丸”,《张氏医通》中的“抑青丸”等,都是由黄连和吴茱萸二药按照不同的比例组成的。
黄连、吴茱萸按照6∶1的比例组成,称之“左金丸”,是出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火六》的名方,又名回令丸(《丹溪心法》卷一)、萸连丸(《医学入门》卷七)、茱连丸(《医方集解》)、佐金丸(《张氏医通》卷十六)等,可能是丹溪受茱萸圆方和甘露散两方调整药物剂量以改变适应证的启发而创制的。原方由黄连六两(姜汁炒)和吴茱萸一两(或半两)(盐水泡)组成,共为末,做成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服下。现代常取末,以水泛为丸,每次3g;或按原比例入汤剂服用。方中重用黄连,大苦大寒,直泻心胃之火,进而清泻肝火,使不犯胃。吴茱萸辛热,下气最速,善于降胃气而止呕,且能入肝经,辛散肝气。由此,大剂量黄连与少量吴茱萸(6∶1)配伍,一主一辅,一寒一热,相反相成,既疏肝和胃,又反佐黄连之苦寒,使凉而不遏,对于肝火偏旺、肝胃不和而致的胁肋疼痛、呕吐吞酸、嘈杂似饥,最为有效。故胡天锡谓“左金者,木从左而制从金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四》)。《药鉴》称此方“乃吞吐酸水神方”。后世得左金丸之启发,在黄连饮片中制成吴茱萸炒黄连,以一药代方而广为应用。
名老中医施今墨认为,临床寒热的比重千变万化,故在实际应用中吴茱萸和黄连二药的用药分量也应随着寒热的变化而增减。如热甚者,多取黄连,少佐吴茱萸;反之寒甚者,则多用吴茱萸,少取黄连;若寒热等同者,则二者各半为宜。
药味不变,仅仅药量的变化就可能成了功效不同的另一方。如左金丸是由黄连∶吴茱萸=6∶l组成,具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用于肝火犯胃,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而反左金丸又名萸连丸,是由吴茱萸∶黄连=6∶1组成,而成为温胃散寒、疏肝止痛之品。由此可见,由左金丸的配伍引申而出的反左金丸,其临床证治方面与左金丸有着明显的不同,二者在临床的应用是“方证相应”的典型例子。
配伍比例不同,药效物质有异。用HPLC测定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与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1∶6)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观察不同比例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配伍后各峰具有配伍前两药各峰的加和性,即配伍后水煎液中没有新化合物产生。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后,小檗碱溶出率分别下降了29%(左金丸)、79%(反左金丸);巴马汀溶出率分别下降了25%(左金丸)、73%(反左金丸)。比较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和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1∶6)中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生物碱和内酯成分的变化发现,左金丸中小檗碱的含量是反左金丸的21倍,巴马汀的含量是反左金丸的17倍,明显不是正常的6倍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反左金丸中黄连生物碱的含量是显著下降;吴茱萸中成分变化不大,吴茱萸内酯、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在两方中无明显差别,吴茱萸碱则呈正常的6倍关系变化。实验还发现,在左金丸中,吴茱萸碱的含量低于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而在反左金丸中则发生倒转,吴茱萸碱的含量高于吴茱萸次碱的含量。
配伍比例不同,药效作用有别。左金丸与反左金丸由寒热药物(吴茱萸和黄连)相佐配对而成,其药物组成虽相同,但寒热配伍比例相反,从而引起药性的差别,因为这种药性的差别,二者的临床主治病证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主治肝火犯胃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嗳气,口苦咽干,舌红,脉弦数。反左金丸颠倒二药的用量比例(黄连∶吴茱萸=1∶6),则药性偏温热,临床常用于脘痞嘈杂泛酸,又呕吐清水,畏寒,舌苔白滑,偏于胃寒甚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左金丸与反左金丸在相同模型上体现了不同的证治药效,左金丸能明显防治大鼠的热型(包括胃热Ⅰ度和胃热Ⅱ度模型)急性胃黏膜损伤,符合左金丸的临床证治;但在胃寒模型中,由于证治不符,药效越来越差。反左金丸在胃热模型中几乎无效;但在胃寒模型中(包括胃寒Ⅰ度、胃寒Ⅱ度和胃寒Ⅲ度模型)则体现出显著的保护作用,且随着三个模型寒性程度的增强,其防治胃黏膜损伤的作用也随之增强;在胃寒Ⅱ度模型中病理检测反左金丸的疗效明显优于左金丸;而在胃寒Ⅲ度模型上,这种差距更明显,反左金丸防治胃黏膜损伤的疗效从损伤指数和病理检测上都明显优于左金丸。实验结果还表明,单味黄连或吴茱萸的药效不如二者配伍使用好。对炎症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左金丸在热模型上能明显抑制炎症因子IL-8的产生,而在寒模型上作用不明显,这种研究结果与其药效学的研究非常吻合。而反左金丸则对寒热模型上的作用都不明显,说明反左金丸的胃黏膜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无关。给予致坏死物质1小时后,损伤大鼠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E2血清含量明显增高,而且与证型相关,热模型比寒模型更明显。而左金丸与反左金丸在两模型上对PGE2体现出不同的作用,热模型中左金丸组PGE2没有明显变化,而在寒模型中由于证治不符,疗效较差,PGE2显著升高;反左金丸在两模型中的表现与左金丸恰恰相反。既反证了它们各自的证治,又说明两方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与促进防御性PGE2合成与释放无关。左金丸与反左金丸都能抑制胃酸、胃蛋白酶活性,减弱攻击因子对胃黏膜损伤;都能促进胃黏液分泌,使胃壁结合黏液量显著增加,从而增强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所以,二者的胃黏膜保护机制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寒热胃黏膜损伤模型上却体现了不同药效,这就恰恰体现了其证治药效特点。药理实验论证了不同配伍比例的左金丸对寒、热型胃黏膜损伤的作用也不同。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药性偏寒,能显著防治胃热型胃黏膜损伤,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因子、胃液胃酸等机制有关;但左金丸用于胃寒型胃黏膜损伤则相对较差。而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1∶6)药性偏温热,其药效反应与左金丸相反,适用于防治胃寒型胃黏膜损伤。这种有关药对配伍的方证相应实验研究,因证而论效,结果与左金丸、反左金丸的临床证治规律也相符,验证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和“有是证用是方”的中医理论。另外,黄连和吴茱萸分解的研究与左金丸作用的比较,说明了寒热药物相佐配对的相反相成意义,充实和发展了“七情和合”理论。
五、中西药配伍
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独具优势与特色,在中国中西药联用防治疾病日益广泛,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例愈来愈多,但大多数中西药联用源于临床经验,急需进行研究,揭示其科学内涵。
1.中西药合用,协同增效 中药与西药合用,增加疗效。如黄连、木香与痢特灵合用,能提高治疗痢疾的效果;金银花与青霉素合用,对抑制耐药菌有协同作用;延胡索与阿托品合用,止痛效果明显提高;枳实与庆大霉素合用,能提高庆大霉素在胆道的浓度,有利于胆囊炎的治疗;甘草次酸能提高恩替卡韦在肝细胞的胞浆和细胞核的靶向分布,提高疗效。
2.中西药合用,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 中药与西药合用,能消除或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如甘草(或甘草甜素)与链霉素同用。能降低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珍珠母粉与氯丙嗪合用,将减轻或消除氯丙嗪对肝脏的损害。
3.中西药合用,毒性增加 中药与西药合用,可使毒副作用增加。如朱砂与溴化物合用,毒性增加;含钙丰富的中药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增加洋地黄类药物的毒性;牛黄不宜与苯巴比妥钠联合使用,易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导致苯巴比妥钠毒性增加。
4.中西药合用,药效降低 中西药合用,也可使药物疗效降低。如三七与酵母片、胃蛋白酶等合用,导致酶活性降低或丧失,降低药效;含鞣质类中药与四环素、红霉素及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同用,或与含金属离子钙剂、铁剂同服,可使中西药药效同时降低;含有机酸类中药,将降低磺胺类药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不利于药物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