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管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全小明 柏亚妹主编
- 11261字
- 2023-08-24 15:35:05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活动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这些基本规律包括管理的一般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于是就构成了一般管理学。而管理学来源于人类社会管理实践活动,是人类长期从事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和协调各方面关系,以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一、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management)自古有之,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管理活动。虽然管理和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但是对于什么是管理,古往今来,中外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以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对管理的解释是:“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们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这说明管理是一种明确目标,并授予被管理者工作方法,以求更好地达到目标的活动。
管理过程之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r)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这一观点成为现代管理定义的基础。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强调了决策能力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现代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认为:“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们在群体状态下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这一观点满足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伦理学对管理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了管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充分反映了经验主义学派的观点,一再强调管理是实践的综合艺术。
综上所述,可以给管理做如下定义:管理是运用管理职能,有效配置组织的有限资源,使组织成员在群体状态下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四层含义。
(1)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群体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世界上既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目标的管理。
(2)管理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活动具体要落实到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它们是管理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管理活动区别于一般作业活动的主要标志。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通过协调组织内外部的资源,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施。①协调组织内部资源(也就是管理的对象),如通过对组织内部人、财、物、时间、信息和空间等资源的协调,使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充分发挥组织的效能。②协调组织外部资源,如国家的政策法规、群众的健康需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使组织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4)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高效率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主要体现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二)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 二重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双重特征。管理存在两种属性,即管理为了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和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所体现的社会属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也叫管理的生产力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管理的共性,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都是相同的。因此,在管理中有关组织社会化生产的一些方式,如护理程序、计算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等,各国之间可互相通用。
(2)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体现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为其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也叫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管理的个性,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是不同的。
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运行;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另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学习管理的二重性,对于学习与运用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经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以便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而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高效率的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客观规律和必须遵守的相应法则。管理活动的科学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遵循管理的原理和原则,按照客观规律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行为活动过程。而管理的艺术性就是指管理的实践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技巧,能做到在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在非常情况下的应变性,强调在实践中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为有效地进行管理创造条件。
管理实践活动是一门艺术,而指导这种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管理学则是一门科学,所以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3.管理的普遍性和目的性 管理的普遍性表现在管理广泛存在于人类各种活动之中,涉及社会每一个角落,与人们的各项社会活动、家庭活动及组织活动息息相关。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管理便随之产生并普遍存在。管理的目的性表现在管理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谓管理活动就是围绕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世界上既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目标的管理。
(三)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是对管理的基本功能和活动内容的理论概括,是管理或管理人员所应发挥的作用或承担的任务。20世纪初期,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首次提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五项职能。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两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西里尔·奥·唐奈(Cyril O Donnell)认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职能。本书将从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五个方面阐述管理的职能。
1.计划 计划是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行动方案做出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过程。它包括确定恰当目标,选择最优方案,决定最佳策略等。做好计划可以避免行动之前的盲目性,使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组织 组织包括静态的组织和动态的组织。静态的组织是指组织形态;动态的组织是指组织工作。本书主要阐述动态的组织,即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配备相关人员、制定相应职责、赋予对应权力等。总而言之,组织工作就是一个“搭台子、组班子、定规矩”的连续动态过程,是完成工作计划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必要环节。
3.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所进行的人员招聘、选择、使用、评价和培训的过程。在管理的资源上来说,人力是最主要的资源。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独立的管理职能,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学科分支——人力资源管理学。
4.领导 领导是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素质指挥并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活动过程。领导是管理的最基本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之中。有效的领导不仅需要管理者掌握丰富的沟通技巧和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还要求发展独特的组织文化及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完成组织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
5.控制 控制是管理者对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监督、调整的过程。是用正确的标准衡量计划的执行,一旦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使管理活动回到既定的轨道上,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控制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是组织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管理职能循序完成,并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这就是管理的基本过程。其中每项职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种职能活动的次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是多项职能同时进行,互为条件,共同发挥管理作用(图1-2)。
图1-2 管理的职能
(四)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方法是指为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常用管理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法律方法、数理分析方法等。
1.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内部,以组织的行政权力为依据,运用行政的手段,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执行管理职能,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行政方法的特点:①具有权威性:行政方法的实质是动用行政组织权威,也就是行政组织中的职务、职位及对应的职权来进行管理活动。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以组织权力为基础,以下级服从上级为原则,其时效性强,见效快。③具有明确的范围:即它只能在行政管辖的区域内有效。行政方法具有集中统一等优点,但若运用不当,容易影响下属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来自横向同等级别的指令往往无效,也会造成横向联系困难。
2.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是指以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要为基础,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各种物质利益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经济方法的特点:①利益性:经济方法主要利用人们对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需求来引导被管理者。②交换性:经济方法实际上是以一定的交换为前提的,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报酬手段影响被管理者去完成所承担的任务。③关联性:经济方法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影响面宽,与各个方面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经济方法虽然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单纯使用经济方法,容易导致“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人们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利益的刺激作用将越来越小,因此,要在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建立合理分配制度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管理方法,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管理者通过长期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下属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的管理方法。教育方法的特点:①教育以转变人的思想、价值观为特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②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提高,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活动。③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教育的具体方法很多,如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岗位培训、对员工的感情投资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4.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运用法律、法规、条例等方式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实施管理的方法。法律方法的特点:①严肃性:法律和法规一旦颁布施行,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得随意更改,并通过严格的执法活动维护法律的严肃和尊严。②规范性:法律、法规具有严格和准确的定义,有明确的执法范围及执法程序。③强制性:法律法规一旦颁布生效,就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法律方法明确了社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界定了是非界限,为实施管理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数理分析方法 数理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系列数理分析和决策的方法。数理分析方法的特点:①模型化:指在假定前提条件下,运用一定的数理逻辑分析,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定的模型。②客观性强:以客观数据说话,基本上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此外,在管理过程中还广泛应用调查方法、社会学及心理学方法等其他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系统分析法、质量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等管理实践的方法不断涌现。可以相信,在未来的管理中将会产生更多更加科学化的管理方法。
二、管理者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成员大概可分为两类:管理者和操作者。管理者在组织工作中行使管理职能,承担管理责任,协调指挥他人活动,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操作者直接从事某项具体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组织的管理职能是通过管理者来体现的,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扮演的管理角色有哪些,以及在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方法。
(一)管理者的类型
1.按纵向管理层次划分
(1)高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者,如医院院长、学校校长、企业董事长、政府机关的最高行政领导者等。对于医院护理组织来说则是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或护理部主任。高层管理者的职责是制定组织总体目标和战略方针政策,代表组织对外沟通,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2)中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是处于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的一个或若干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在管理层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位置。如医院科主任、科护士长、企业部门经理等。中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者的工作。医院的科护士长一方面要接受护理部主任制定的医院护理总体目标和计划,另一方面要将其转化为本护理部门的细化目标和局部计划,还要将基层单位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上级主管,供高层管理者参考。与其他层次管理者相比,中层管理者更加注重组织的日常管理,并向高层管理者提供进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和各种方案。
(3)基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是指现场管理、协助作业活动的管理者,如医院护士长、工厂车间的班组长、政府部门内的科长等。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基层作业者分派具体工作,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确保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护士长作为护理组织的基层管理者,管理着病区日常护理工作,指挥协调护士完成各项护理任务。
管理活动离不开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五大管理职能,但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履行各项管理职能的程度和重点有所不同。高层管理者在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职能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而基层管理者在领导职能上占用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中层管理者居于两者之间。而在同一管理职能上,不同层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表现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如在计划职能上,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是长远的战略规划,中层管理者制定的是中期的、本部门的管理性规划,而基层管理者侧重于制定短期的、本单位的业务和作业计划。
2.按横向管理领域划分
(1)综合管理者 综合管理者也称为一般性管理者,是指负责某一组织的整体或组织中某部门整体的全面活动的管理者,如学校校长、医院院长、集团公司总裁、工厂厂长等。综合管理者拥有管辖组织的最高权力,有权指挥和支配整个组织或部门的所有职能活动和资源。
(2)职能管理者 职能管理者也称专业管理者,指负责组织中某种特定职能、某些特定专业方面的管理活动的管理者,如总工程师、财务处长、人事处长、护理部主任等。职能管理者大多具有某种专业或技术特长,他们只对组织管理中的某一职能或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目标负责,只在本职能或本专业中行使职权和领导工作。
对于现代组织来说,组织规模的扩大和环境的日益复杂使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分工变得越发重要,需要更多不同类型、不同专业领域的管理者。管理者既可按纵向领域划分为不同层次、显示责任和权力的管理者,又可按横向领域划分为不同职能、显示分工和部门的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管理系统,协助组织共同完成管理任务。
(二)管理者的角色
20世纪70年代初,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提出了著名的管理者角色理论,他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履行的特定职责归纳为三大类型10种角色,即“三元”角色模式。
1.人际关系型角色 管理者在履行组织职责时需要不断与组织内外的成员进行沟通,他们就在扮演人际关系角色。管理者在人际关系方面扮演了代言者、领导者和联络者三种角色,其目的是与组织其他成员协调互动,并为员工和组织提供导向和监督管理。
(1)代言者 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必须履行有关法律、社会、专业和礼仪等方面的责任。代言者代表的是组织行为,对组织能否顺利运转十分重要,不能被管理者所忽视。
(2)领导者 管理者是决定组织绩效和成败的重要因素,其个人行为影响着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领导者的角色最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创造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组织环境,他需要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各种管理手段和技巧,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等,促使下属发挥出全部潜能。
(3)联络者 管理者不仅要在组织内部与上、下级保持密切联系,而且还要发展与外部的横向联络,进行多方面的接触与协调。通过与其他部门、其他专业的管理者、专家和员工的接触,建立广泛的学习合作关系,由此获得稀缺的资源和所需的信息。
2.信息型角色 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信息处理是管理者工作的关键部分,组织成员依赖于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信息型角色是通过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三个角色来具体体现的。
(1)监督者 作为监督者,管理者持续监控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如注意内部业务、外部事件、分析报告等,管理者通过掌握分析这些信息,才能有效地控制组织各种资源,识别组织的潜在威胁和机会。
(2)传播者 在传播者的角色中,管理者把他们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配和分享。在维护组织和谐的基础上,管理者会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向有关人员传递信息。
(3)发言者 管理者可运用信息提升组织影响,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向外界发布有关本部门公开的信息,如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或公众发布消息等,以使组织内外的人都对组织产生积极反应。
3.决策型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组织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组织计划的实施。管理者在决策型角色中通过企业家、协调者(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四个角色来分别体现。
(1)企业家 管理者的角色功能体现在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敏锐地抓住机遇,在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勇于创新与改革,如提供新服务、发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以谋划和改进组织的现状和未来。
(2)协调者 一个组织无论被管理得多么好,它在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或解决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以达成共识。
(3)资源分配者 管理者要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以决定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来提高组织绩效。
(4)谈判者 管理者常代表组织和其他管理者与组织内、外成员,商谈签订有关合同、协议和项目等,同时还要平衡组织内部资源分配的要求,尽力使各方要求达成共识。
护理管理者在任何情况下,承担的人际关系型、信息型和决策型的特定职责都不可分离。这三大类型10种角色表明,管理者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是一位全面负责的人,但事实上却要担任一系列的专业化工作,既是通才,又是专家。按照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护理管理者角色活动如表1-1所示。
表1-1 护理管理者的角色与角色活动
续表
(三)管理者的技能
管理者的管理绩效决定着组织的成败,而决定其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管理者是否具备与其所在管理岗位相适应的管理技能。因此,管理者除了扮演好各种各样的管理角色外,还要掌握应具备的管理技能。
美国管理学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管理者必备3种基本技能,即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这3种技能的界定至今仍被沿用。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 是指其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近年来也有人将其称之为管理者的决策技能。包括感知和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的能力;对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决断能力;对突发事件、危机处境的应变能力等。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 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及人际关系的技能,具体是指在工作中与他人沟通并和谐相处的能力。护理管理者面对的人际关系纵向上包括上级和下级关系,横向上包括护理组织系统与其他职能部门、其他专业领域的关系,有时还涉及组织中的其他斜向关系和组织以外的相关组织关系。在同等情况下,人际技能可以有效地帮助护理管理者在工作中获得成功。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 是指管理者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某些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和知识来完成一项特定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能力,这是管理者对相应专业领域进行有效管理的必备条件。如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熟练的护理专业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熟悉医院护理工作程序、掌握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与方法等。缺乏技术能力的支持,将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对业务管辖范围内各项管理工作的具体指导。管理者的技术技能可以通过学校专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获得,并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对于任何管理者来说,以上3种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担负管理责任不同,因而对于不同层次管理者技能结构的要求也不同(图1-3)。
图1-3 管理者技能模型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者较不重要。概念技能在高层管理者的技能结构中是首要的、核心的能力要素,是管理者自身的洞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高层管理者所面对的管理问题是全局性、长远性和复杂性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很多,涉及范围很广泛,高层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都有赖于概念技能。因此,概念技能是考量高层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管理者所处层次越高,对其概念技能要求也越高。
拥有高超精湛的技术技能可以增加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因为基层管理者(护士长)必须直接处理作业者(护士)所从事的工作。相对而言,技术技能对于中层管理者较为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者较不重要,但作为高层管理者至少应了解该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人际技能是管理者对外沟通和联络的基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管理绩效的优劣离不开人际技能这一重要因素。
三、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各方面力量与条件因素的集合,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
1.外部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 由外部可能影响组织实现自身目标的一切事物和因素构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组织面临的任务环境(task environment),通常包括现有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资源供应商、服务对象等。另一类是一般环境(general environment),包括政治及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人口作用力、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及国际环境。一般环境通过影响任务环境而影响组织运行。
2.内部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由组织内部可能影响管理者采取特定行动或战略能力的一切事物构成,包括组织的结构、文化、员工,以及其他有形或无形的资源。管理者在分析组织的内部环境时,通常对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识别。这种对内部的关注与对外部机遇的识别相互补充,能帮助管理者制定战略,这种分析方法就是SWOT分析(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这是战略计划和决策的标准内容。
护理管理的环境指医院和护理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即对医院和护理管理的绩效产生影响的内、外部条件和力量的总和。从宏观讲,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政策、社会信仰、科技发展等对医院有着直接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对医院和护理工作起到规范和导向作用,使医院护理管理的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同时,医院的服务宗旨、机构性质、机构设置、管理方法、地理位置、服务对象、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者等构成护理管理的内部环境。护理管理人员不但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予充分的关注,还要随着外部环境因素及内部各种因素的改变做出适当的调整,提高管理工作的主动性。
四、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学(science of management)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的共性,但管理学发展到现代,已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管理学分支,如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军队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学等,它们虽然包含着共同的管理学原理和方法,但又具有其独特性。
(二)管理学的性质
1.实践性 管理学的理论直接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活动,并且直接为管理实践活动提供指导。管理学是通过对众多的管理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的科学。
2.综合性 管理活动除了受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自然、心理甚至感情等因素的影响。要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效率,管理者必须考虑组织内外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同时,要综合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发展给管理活动带来的各种复杂性难题。
3.社会性 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及其一般规律。管理活动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人是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组织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组织中人际关系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关系是管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这就决定了管理学必然带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
(三)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学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揭示管理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它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管理学研究内容既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也包括对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研究,目的是为管理实践和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一般性指导。所以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包括如何配置与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怎样处理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使组织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理念等)和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管理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性地研究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对管理史上各种观点、主张、思想、理论进行梳理和提炼,目的是继承和发展管理学的研究成果。
3.管理原理与原则 管理原理主要研究管理基础理论中的一般性问题,即研究普遍适用于人类社会或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一般原理、原则和基本规律。管理原理是普遍性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管理原则是根据对管理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而引申出的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4.管理职能与管理者 管理职能研究主要从管理的功能、过程、技能、角色、活动等多个方面探讨“管理者做什么”这一问题,目前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和控制五个方面。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管理者研究主要探讨“什么人来做”这一问题,一个管理活动的成功与否,与管理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 是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客观存在的典型事物,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归纳法有助于在诸多管理经验中总结出普遍规律,在管理实践的发展中提出新的管理理论。
2.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 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物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运用演绎法,表现为从某个概念或原理出发,建立起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模型,通过计算和推理得到对特定问题的结论。
3.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是一种能够让管理研究者探讨因果关系的观察法。对管理学来说,即人为设定某些条件,观察并比较条件存在与否情形下的结果之间有无不同。实验法在管理学中适用范围有限,须界定明确的概念和假设。著名的“霍桑试验”就是运用实验法进行管理学研究的典范之一。
4.比较研究法(comparative study) 是通过分析一组事物之间的异同,找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内容,是管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在比较研究法的基础上发展了比较管理学,以探索适用于不同国家、不同体制和社会背景下的适当管理模式。
5.案例分析法(case study) 是通过对管理实践中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再反过来指导管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法能将抽象的管理学理论和原理与具体生动的管理案例结合起来,成为目前管理学界风靡全世界的成功教学法,由此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