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测量

上臂围可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它与体重密切相关。皮褶厚度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的较好指标,测定部位有上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角皮褶厚度等,可分别代表肢体和躯干的皮下脂肪堆积情况,对判断肥胖和营养不良有重要价值。

(一)上臂的解剖学结构

上臂是指人上肢从肩关节到肘关节这一段(结构如图2-5),上臂肌肉分前群和后群,前群主要有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等,后群为肱三头肌(图2-6)。

img

图2-5 上臂骨结构

img

图2-6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1.肩峰

肩关节由“肱骨头”及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在肩关节上方有一突出性标志,是肩膀的最高点,叫“肩峰”。

2.尺骨鹰嘴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上端构成,肘部骨性突起是尺骨鹰嘴。

3.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位于臂前部,有两个头。长头自肩胛骨关节盂上方,穿关节囊,经大、小结节间下降;短头自喙突下端的腱止于桡骨粗隆,可屈肘关节及前臂旋后。

4.肱三头肌

肱三头肌位于臂后部,有三个头。长头自肩胛骨关节盂下方,外侧头自肱骨后面上部,内侧头自肱骨后面下部,止于尺骨鹰嘴,可伸肘关节。

(二)测量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的意义

1.上臂围

上臂围本身可反映营养状况,它与体重密切相关。上臂围的测量一般量取上臂自肩峰至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臂围长。5岁以前儿童上臂围变化不大,我国1~5岁儿童上臂围13.5cm以上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以下为营养不良。

2.皮褶厚度

皮褶厚度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的较好指标,主要标示皮下脂肪厚度,可间接评价人体肥胖与否。WHO推荐选用肩胛下角、肱三头肌和脐旁三个测量点。瘦、中等和肥胖的界限,男性分别为小于10mm、10~40mm和大于40mm,女性分别为小于20mm、20~50mm和大于50mm。

皮褶厚度可反映人体皮下脂肪含量,它与全身脂肪含量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测量人体不同部位皮褶厚度推算全身的脂肪含量,相关系数在0.7~0.9。

由于皮下脂肪厚度随不同部位、性别、年龄而异,所以在计算体内总脂肪含量时应当选择适当的推算公式。

根据皮褶厚度可推算人体密度(D):

D=c-m×(log皮褶厚度值)

cm是公式中的系数,由于性别和测量部位的不同,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中系数有一定的差别(表2-1)。

表2-1 用不同性别和测量部位皮褶厚度计算体密度公式中的参数

img

续表

img

再根据人体密度计算人体脂肪百分含量:BF%=(4.95/D-4.50)×100%。

通过测量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还可以反映人体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测定部位有上臂肱三头肌、肩胛下角、腹部、髂嵴上部等,其中前三个部位最重要,可分别代表个体肢体、躯干、腰腹等部分的皮下脂肪堆积情况。

3.上臂肌围和上臂肌面积

用上臂围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可计算上臂肌围和上臂肌面积,反映机体肌肉发育情况。

上臂肌围(cm)=上臂围(cm)-3.14×肱三头肌皮褶厚度(cm)

上臂肌面积(cm2)=[上臂围(cm)-3.14×肱三头肌皮褶厚度(cm)]2/(4×3.14)

(三)皮褶厚度计的使用方法

1.长时间未使用的皮褶厚度计在使用前必须校正(可参照使用说明书进行)。

2.皮褶厚度计的压力要符合规定标准(10g/cm2)。

3.使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特定解剖部位的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捏起,右手握皮褶厚度计测量距左手拇指捏起部位1cm处的皮褶厚度。

4.右手拇指松开皮褶厚度计卡钳钳柄,使钳尖部充分夹住皮褶。

5.在皮褶厚度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

6.一般要求在同一部位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