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楚庄王问鼎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春天,晋成公亲率晋国大军讨伐郑国,一年前赵盾率领诸侯联军伐郑之时,楚庄王派出斗椒救援郑国,赵盾认为楚国内部将有内乱,斗椒所属的若敖氏将有灾祸,因此先撤军了。晋成公即位后要立威于诸侯,他没有选择秦国作为讨伐对象,而是将目标确定为郑国。晋国的军队攻打到了郑国的郔城,郑穆公没有等到楚国的援军赶来,就想保存实力,向晋国求和,晋成公派大夫士会前往郑国缔结了合约并与郑国会盟。

楚庄王得到郑国又投靠晋国的报告后,轻蔑地说道:“摇摆之国,有何信义可言?寡人要亲率楚军精锐,先讨伐陆浑之戎,再伐郑国。”陆浑之戎,是少数民族戎人的一支,生活在伊水和雒水之间,在秦岭以北、黄河以南地带,与伊洛之戎、姜戎部落为邻。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目的是要将陆浑之戎收归楚国的势力范围,作为楚国在京师、晋国旁边一颗钉子,楚庄王还想到京师洛邑一游,展示楚军精锐的气势给周王室看一看,然后再攻打郑国。

收编了陆浑之戎后,楚庄王率领楚军到达了雒水,在成周境内陈兵示威。此时周匡王已经驾崩,刚举行完葬礼,继位的周定王(周匡王的弟弟)派大夫王孙满前往楚军营地犒劳楚庄王和楚国军队。楚庄王问王孙满:“寡人闻天子有九鼎,慕名前来,不知九鼎有多重?有多大?可否让寡人一见?”九鼎,是大禹建立夏朝时,收集天下青铜铸成的九尊铜鼎,象征天下九州皆属天子,因此九鼎是天下至尊的象征,拥有九鼎就是拥有了天下。楚庄王陈兵周境,又嘱意九鼎,其雄心壮志可真不小。

楚国军营里列阵训练的军士士气高昂,喊声震天。王孙满心里对楚庄王充满了厌恶与鄙视,他心里想:“楚王都是你祖先自封的,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你在楚国郢城就不知道了吗?一个诸侯,率领重兵来到京师,穷兵黩武,向天子示威,这不是要反叛吗?你楚国要是真反叛,直接攻打京师就是了,跑到成周境内耀武扬威,又不敢真打,还来问鼎,这是来京师游览吗?太可笑了!”

王孙满定了定神,回答说:“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在于天子的德行,而不在于它本身(“在德不在鼎”)。夏朝在有德之盛世,把远方的各种事物画成图像,让九州之牧进贡青铜,铸造九鼎并把天下事物的图像铸在鼎上,让民众认识神物和恶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事物,魑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到,因而九鼎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保佑。夏桀昏乱,被商朝所更替,九鼎就迁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周朝取代了商朝,九鼎迁到了周朝的京师洛邑。德行如果美善光明,九鼎虽小,也重而不可迁。如果奸邪昏乱,九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于明德之人,是有一定期限的。周成王把九鼎定在郏鄏(周王城所在之地),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天命。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这一番话,说得楚庄王哑口无言。楚国大军远道而来,与故土相距遥远,若真的攻打京师,周天子可以逃到远方诸侯国,再命天下诸侯勤王,自己的楚军将会被围歼。本来自己也不是为了推翻周朝而来的,也没有做那样的战略准备,所以不能硬来。这个王孙满应该就是看透了寡人不敢真的开战,才这么羞辱寡人!中原问鼎,看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算了,还是讨伐郑国的正事要紧,于是楚庄王向王孙满躬身说道:“大人所言极是,寡人受教。”楚庄王这次成周问鼎,就是“问鼎中原”典故的由来。

楚军离开了成周之地,向郑国猛扑过去,此时已是鲁文公三年夏天。楚国此战并没有达到目的,郑国没有向楚国投降,而是向晋国告急。楚国军队久攻不下,楚庄王担心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前来增援,自己的楚军远征在外时间已久,疲惫之态已显,于是下令撤军回国。这年冬天,郑穆公去世了,穆公之子姬夷继位,史称郑灵公。郑国担心楚军会再次前来攻打郑国,就顾不上诸侯五月而葬的周礼了,赶紧为郑穆公举办了葬礼。

郑灵公即位后,楚国为了向郑国表达友好之意,向郑灵公进献了一只从云梦泽捕捞上来的大甲鱼。郑大夫公子宋和执政公子归生要进宫面见灵公,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摇动了起来,他把摇动的食指给公子归生看,对他说:“以前我的食指出现这种情况,就一定能品尝到新奇的美味。”进宫之后,宫廷厨师正准备给甲鱼切块,二人就相视而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公子归生就把进宫前公子宋食指摇动的事禀告给了灵公,灵公也跟着笑了起来。等甲鱼端上来后,灵公吩咐赐予在场的诸位大夫,偏偏不给公子宋吃。公子宋怒了,他把手指头蘸在盛放甲鱼的铜鼎里,尝了尝味道后退出宫去。郑灵公也发起火来,要杀公子宋。公子宋和公子归生商量,想先下手为强。公子归生说:“不可,牲口老了,要杀它还要有所顾忌呢,更何况他是国君呀!”公子宋就反过来在灵公面前诬陷公子归生,说他要谋害国君。这下公子归生害怕了,只好与公子宋共谋,在鲁文公四年的六月,弑杀了郑灵公。可怜这位郑灵公,即位还不到一年,就被害死了。

郑国众大夫想扶立郑穆公的另一位庶子公子去疾(字子良)为国君,他辞谢说:“子良还不够贤明,况且公子坚比子良年长。”大夫们因此扶立郑穆公的庶长子公子坚为国君,史称郑襄公。

郑襄公即位后,打算让他的各位兄弟离开郑国,实际上就是驱逐,从而稳固自己的国君之位,但只想赦免子良。子良不同意,对郑襄公说:“父君穆公的众位公子如果适合留在郑国,去疾本来就是这样希望的。如果要众公子都离开郑国,那么就都投奔他国,去疾为什么要单独留下呢?”郑襄公于是就让众位兄弟都留在了郑国,在朝中给与他们大夫的官职。后来,郑穆公的七位公子逐渐把持了郑国朝政,担任公卿,如同鲁国的“三桓”一样,成为了郑国的“七穆”。

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05年)正月,鲁宣公正忙着过年,与夫人穆姜其乐融融,穆姜夫人生下了公子黑肱,宣公立黑肱为太子,这几年宣公无心朝政,整天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加上宫中宴饮,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一天,齐国使者前来拜见,说是齐候约请鲁侯一起,共同促成莒国与郯(tán)国讲和,齐侯是宣公的贵人,他的面子不能不给,宣公只好辞别娇妻幼儿,带领鲁国大夫和一支军队,前往齐国与齐侯相会。郯国位于莒国的南部偏西,原本与莒国之间隔着向国,但在鲁隐公时期,莒国人就攻占了向国。莒国属于东夷的一支,郯国也是东夷的一个分支,但历史悠久,又是一个礼仪之邦,远离中原诸侯争霸的主战场,莒国好战,想要壮大,吞并了向国之后,就把矛头对准了郯国。齐鲁两个大国肯定不希望莒国吞并郯国而大大增强实力,因此齐惠公拉上鲁宣公一起,为莒国和郯国调解。

齐惠公拉着鲁宣公,嘘寒问暖,询问穆姜夫人和太子是否安好?然后对宣公说:“郯国文明久远,莒国好战,欲攻伐郯国。他们都是齐、鲁两国的近邻,我们理应为他们劝和。”宣公明白,他本来就唯齐侯马首是瞻,更何况劝和两国,实际上是按住莒国的扩张野心,这对鲁国也是有利的。宣公说道:“齐侯请放心,鲁国一定与齐国站在一起。”

鲁国和齐国两个大国出面调解得并不顺利,莒国眼看郯国这块肥肉就要吃下了,结果齐、鲁两国多事,前来劝和,莒国当然不愿意了,直接拒绝了鲁、齐两国国君会盟讲和的提议弄得齐惠公和鲁宣公颜面不保。但此时齐侯得到禀报,说晋东赤狄之人再次前来犯境,这赤狄鄋瞒部落,两年前就开始不断骚扰齐国边境,每年赤狄饥荒,就来齐国掳掠,齐惠公决定这次要给赤狄一个教训,虽然对莒国盛怒,也只能先返回齐国抗击狄人,鲁宣公在送别齐惠公时说:“鲁国定为叔父出了这口气,惩罚莒国。齐、鲁,千乘之国也;莒,偏僻小国也,寡人将亲率鲁国军队,攻取向地,隔绝莒国南下侵郯之路。”辞别齐侯后,鲁宣公直接带领鲁国军队,讨伐莒国,攻占了原来向国的土地。

齐惠公返回齐国后,亲自统帅齐国军队,把对莒国的不满全部发泄到了狄人头上,齐国军队打败赤狄,擒杀了赤狄鄋瞒头领的弟弟荣如,割下了他的头颅。赤狄人兵败撤退,在回撤的路上,还被卫国又半途截杀,损兵折将而去。

鲁宣公率军攻占向城之后返回了鲁国,并在秋天再次访问齐国临淄,一是祝贺齐国击溃了赤狄人的袭扰,二是向齐惠公讲述了鲁军占领向城的经过。鲁国占领向城,不但隔断了莒国吞并郯国的通道,而且扩大了鲁国的领土和势力范围,增加了鲁国的赋税,这都得益于齐侯的默许,因此鲁宣公不敢自专,给齐侯送去了丰厚的粮食财货,其中有很多来自向城。齐惠公很是高兴,他对宣公说:“齐鲁盟好,即如此也。齐国抗击赤狄,鲁国伐莒,各有所重,向城乃鲁国军队实力攻占,阻遏了好战的莒国,鲁侯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