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在朝议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并没有切实的答案,也没人回答这个答案。
那就是大唐的军士被私役,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自认倒霉,或者直接认做这些军将们的家人奴仆。
大唐的节度使,到了唐末,哪个不是义子过千,奴仆过万?
军官肉刑私用,贪墨军饷、私役军士之风,屡禁不绝。
御史台之前也曾经反应过来此类的问题。
比如御史台曾经要取消太监监军,因为太监监军,将权不专,反为所制,郭元振和薛讷对此就持有反对意见。
宋璟是御史中丞,也曾经提到过:伯侯无将略,不恤人难,士卒嗟怨,军政废弛,杀良冒功,需要监管。”李隆基却明白太监监军的目的是揽权,太监核实军功再报,就是宦官干政,架空皇权提供了机会。
军队的确需要监察,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史上,最精密的大规模杀人工具,军队的底色就是暴力的。
大家都知道这里面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并且非常慌,但是始终找不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自古军队就有监军、虞侯、观军容使等职务,如同大唐监军一样,他们都有执掌军队下令的类似权责。
但有个问题,一起马上打天下的时候,好说,毕竟皇帝整日泡在军营里,和军队同吃同住,那么天下军队就是皇帝的私人武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军队可以是你皇帝的私人武装,那为什么不能是将领的私人武装呢?
下马治天下的时候,老皇帝在还好说,老皇帝一走,新皇帝继位,那无论是监军、虞侯、观军容使都是皇帝的家奴。
皇帝都远在天边,一个家奴派过来,怎么和整日里与士兵同吃同住抵背杀敌的将领,争夺人心呢?
下马治天下的时候,历朝历代,不约而同的兴文匽武,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大宋是一个极端,直接整成了重文轻武,被人按着打了一辈子,受尽了窝囊气。
大唐,此时也正在慢慢的形成这种风气。
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
大唐的军队需要监管,但是这监管却不能让军队之外的人去做,军队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如果有人骑在军士的头上,作威作福。
那军队跪了,大唐也就跪了。
大唐皇帝也只能和群臣们撕扯到大家都下不来台。
比如明朝嘉靖皇帝和朝臣们为了两百万两,撕扯了好几年,最后也只拿到了20万两。
嘉靖大怒言道:朕的钱,他们拿走一百八十万两,朕只拿二十万两,朕还得谢谢他们!
跪着赚钱,寒碜,很他妈寒碜!
李隆基别的本事没有,抄点方法论的能力,还是有的。
御林卫是一批整日里和军士们同吃同住,抵背杀敌的人,他们除了御林卫的本质工作之外,李隆基将会给御林卫以风闻言事之职。
拆分御史台,监察文官的称御史观察史,监察军队是称御林巡察官简称:御林卫官,御史衙门里可是养着不少的文吏,整理点线索和情报,干这个活儿,极为合适。
那整饬军务这四个字,便要让御林卫们,落到实处去,不能十七禁五十四斩喊得震天响,但是却落不到实际。
军规: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
其一: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此谓悖军,犯者斩之。
其二:呼名不应,点时不到,违期不至,动改师律,此谓慢军,犯者斩之。
其三:夜传刁斗,怠而不报,更筹违慢,声号不明,此谓懈军,犯者斩之。
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其五:扬声笑语,蔑视禁约,驰突军门,此谓轻军,犯者斩之。
其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此谓欺军,犯者斩之。
其七:谣言诡语,捏造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军士,此谓淫军,犯者斩之。
其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
其九: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淫妇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
其十: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
其十一:军民聚众议事,私进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
其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于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
其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狠军,犯者斩之。
其十四: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
其十五: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
其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
其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
李隆基对御林卫官的最大要求,就是…忠诚!
绝对忠诚于大唐,绝对忠诚于大唐的利益。
御林卫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禁军,掌执兵宿卫,反过来卫御,也可解释为:国家中流底柱、保国安民、勇敢顽强、一统天下、治国理政、兴国安邦之义。
成为御林卫也不那么容易,首先是武举学堂毕业,这是代表是你是天子门生。
李隆基在潞州是就在武举学堂有《尉缭子-兵谈》,就是以此严肃军纪,李隆基就是这门学科的讲师。
要求军人会用武力征伐敌人,更能用仁德安定天下。建军要“寓兵于农“,把军事力量蕴藏于民众之中,以求国富兵强,“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最后谈用兵要“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
后来成为皇帝后,就把潞州毕业武举学子派到大唐军队现担任最基层和队正同等职位称呼御林卫官,军队是升迁必须要凭借军功,这一点李隆基不会改变。
御林卫官本就负责督战之务。
比如大唐军令明文:若头目不顾军士,先自退怯者,许掌令官即斩其首,别选头目代领。
头目不勇不进,致军士失陷十人者,御林卫官斩首示众。
行军之际军士敢有抢虏民财至十贯以上者,御林卫官斩首示众,以立军威。
头目纵容军士抢掠至十人者,罢职充军,御林卫官别选头目代领。
抢掠二十人以上至全队者,枭首营门,军士并皆处死。
御林卫官除了负责传递总兵官及上司的指挥命令以外,还对作战不卖力,思想有问题的军士,进行物理说服,让他们痛改前非,幡然悔悟。
李隆基希望对进行全面的控制,以达到某种程度上,对军队的高度控制。
御林卫官授正九品仁勇校尉名称,履职三年以上,如果没有任何的越权行为,可以加入天子万骑编制。加入天子万骑编制,那就是进入皇帝将官后选名单里了。
大唐崇尚武力,御林卫配备了象征皇权龙头手柄的横刀,自然是经过武举学堂高强度武技能训练和无数次各种情况下的实战演练,李隆基一开始武举学堂就是为了培养队正仁勇校尉,然后战争中学习成长。
这也是潞州武举学堂一百人如果加上五十屯营武备预备人员,能快速组建万人军队,这就是建军要“寓兵于农“。
新朝变法已经开始,到底能不能持续下去,能持续多久,完全看李隆基这个皇帝能撑多久。
潞州十年武举学堂学子和立功府兵挑选,才有了今天御林卫官,朝廷人才需要选拔,更需要培养。培养人才需要通过科举先选拔人才。
唐朝现在科举有很大关系,李隆基的科举保持前九十年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考试分为三种,分别为:常举、制举与武举。
常举为唐朝常年开设的多科目考试,因为固定时间举行因而被成为“常贡之科”,简称常科或常举。常举考试内容较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发,明字等。
制举,也称特科或特举,是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特殊人才的一种取士制度,这次李隆基就是开算学特举。
武举为武则天时期创设,是选拔武人的专门考试,考试时间与常举相同,都为固定时间进行。唐朝时期的武举重在选拔具有优秀武技的人才,以作为常举选拔的谋略型武人的补充。唐朝武举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开创性,首开武人专门选拔制度。
以上有个很大局限性就是科举之前是要通过乡试,会试,而参加乡试,会试是要有地方官员和名门士族两人举荐才可以。
李隆基的科举增加的只要在屯营教书三年,就可自荐参见乡试,会试。
就是剥夺名门士族举荐权力,断了学子依附他们根基和收取举荐红包的利益。
在潞州时就发现大唐的百姓对读书识字有着迫切的需要,能识字读书就十分骄傲,按照武备屯田建设三年后,就要设立屯学了当时潞州只有二百多屯营,聘请教书师傅前往屯营就是只要在屯营教书满三年,不但有束脩可以拿,最重要是李隆基的举荐。
现在大唐有两千八百多武备屯营,李隆基迫切的需要屯营的孩子尽快识字读书。
这是个皇帝和百姓双方共赢的局面,即摆脱门阀士族大家对科举的控制,有使乡学有了教书师傅。
唯一受伤就是门阀士族了,但是不能明面抗旨,于是就有了大唐开元一年,长安粮危。
当然新的机构成立了--军机省,下设兵工司(军事工程)、武库司(研制和保管武器)、兵练司(训练新兵和预备人员)、兵法司(对违反军法审判),武举学堂(文官有国子监学堂,武官称武举学堂为国兵监),军机省与三省同级,御林卫和御史台直属皇帝。
李隆基的变法第一阶段的计划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首先利用武备屯田的法子,即保证大唐粮食产量的稳定,有保证百姓土地不会被私自买卖,土地有了保障,就促进与农业有关百业兴旺,百业兴旺就会产生新的富有阶级,人都是趋利避害,就会有更多人,选择进入武备屯营。自然会逐步瓦解二十八门阀士族佃户,没有佃户,会怎么样?谁也不敢说。
利用官邸规制,来控制京官们,不能让他们整天没事,寻欢作乐还结党营私,整日里就寻思着怎么僭越皇帝的权力,对下压迫。
下一步利用军机省让军队不再受文官制约,所有将官将分批进入武举学堂接收再教育,全面提高军队的忠诚度,军队的忠诚度必须得拉满,大唐六十多万强悍军队,是可以在当时横扫世界的存在,如果不够忠诚,皇帝是无法睡踏实的。
还有利用将作监匠爵制度鼓励大唐工匠们的发明创新,成立将作工匠技能学院,稳定的生产,成熟的技术工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脱产工人越多,需要的脱产的劳动力就越多。
李隆基计划在五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以上四个方面在大唐实践的探索和建设。
募兵不分身份民族,严格招募士兵,强化实战练兵,并且在装备武器要更胜一筹。
严格执行考课制度,提高大明官僚们的效率和加速实干派官僚的选拔。
既然是变法,就会损伤原有食利收益者,这两日,李隆基颁布新兵典,设立官邸规制,一直在钓鱼,就是希望把鱼钓出来,祭旗。
礼部尚书张韶知只是明面上的人,是推出来背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