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军功授勋

王仁皎脚一跺、心一横,出班俯首说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李隆基看着将要成为国丈王仁皎要带头冲锋了吗?点了点头说道:“奏。”

王仁皎继续高声说道:“缓和陕郡砥柱险滩,是京兆运河咽喉重地,每年在此倾覆船只十之有八,臣斗胆请旨,请赐臣前往陕郡砥柱险滩修筑堤坝水闸,改天险变通途,以彰陛下之恩泽。”

满朝文武一愣,王仁皎居然说的是治水的事,而不是禁军将官名单之事。

李隆基对这件事也是颇为在意,他认真的想了想说道:“王卿与韦凑的治水筑坝疏朕已经详细看过,条条在理,所需物力财力,据实已报,是为生民之功。”

王仁皎长揖在地大声的喊道:“臣定竭力施为,不负皇恩。”

都说我这老丈人憨厚,在官场二十年,能做到匠作大将的位置,这是非常聪明,勋贵一体,这时候求他的人肯定不少,这一离开京城,就离开了是非之地。关键是他自己是皇上绝对支持者,此时离京皇上也不会疑心。

治水,是个绝活,陕郡险滩梳理好了,就是拯救皇城的大功劳一件,。

陛下爱民如子,这是社稷之福,生民之功,可是大功一件。

王仁皎听闻陛下准许,心中高兴,既不惹是非还有功绩可做,今年考科必是上上等。

王仁皎回到了班列之内,不再说话。

武勋站在朝堂上,明明涉及到了大家的核心利益,但是全都三缄其口,没一个人敢言语。

寂静无声,噤若寒蝉。

陛下登基,是诛杀武氏家族和韦后一族,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及其他们党羽,哪个当时不是权势滔天,最后都被一刀砍了。

这次长安粮危,这里面有多少人当时跟风囤积粮食,那一个个商贾没有士族在后面撑腰,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和圣人叫板,当时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猥琐,有一部分因为欠钱被捉钱令扣押在公门内。

有这些把柄在陛下手里,这时候冒犯陛下万一要是借此事想杀人,焉有命在?

看看那些文官平常在朝堂上是滔滔不绝,巧舌如簧,卢怀慎一嗓子奏述,顿时鸦雀无声,还是因为之前皇帝把自己太仓粮食都按出来,皇后淑妃把自己嫁妆都捐了出来,文官们当时捐了多少,最高也不过二十贯文钱。当时陛下张皇榜公告,已经给了悔过机会,咳!实在丢人,都不知道怎么圆。

当然,这完全是士族文官想多了。

李隆基哪有空搭理这些,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

虽然之间清理出去一批,但与朝中大臣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是最难清理冗官,在这个时代,动一个人,就是动一个家族,动了一个派系的人物。

这时候只能是皇帝亲自主持清理,所以在大明宫商议整肃禁军的时候,这些老狐狸就闻到味道了,皇城太大的坏处就是需要的人多,谁知道哪个角角旮旯藏的是哪个家族的人,这也是李隆基愿意待在兴庆宫的原因。

郭元振是中书平章事兼兵部尚书,看看四周,他再不说话皇上会对他低看一眼,武勋士族也会视他投效皇帝的人,到时候两头不讨好,使了个眼色给兵部侍郎薛讷。

薛讷出列说道:“陛下,臣有六位大都督和四位大都护及蒋校一百二人联名上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大意是:一篇《出师表》真是名垂千古,一千年来有谁可以比得上赤胆忠心的诸葛亮呢?诗人所发咏叹;正是自己一片炽热爱国心的表白。诸葛亮辅佐蜀汉,最后没有成功,不要以此来评价贬低他。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

李隆基听了非常高兴:“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

众将士一片丹心图报国,怎能辜负,朕愿九州生气响风雷,万马齐鸣镇山河。天公抖擞持正气,不拘一格纳人才。”

李隆基眨了眨眼,看了一圈武将们,他们倒还算是淡定,这种联名表忠心的事,必然是事先已经通过气了,大家都同意了才联名上书。

武官们已经向圣上表示忠心,文官们那边倒是议论纷纷,这也没人事先通气。

吏部尚书李朝隐出列道:“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臣等愿操履坚贞,才识通赡,守文奉法,怀铁石之心,事上竭诚,实尽人臣之节。”

礼部尚书张韵知出列,看了一眼李朝隐俯首说道:“陛下,军队武职府兵,征召募兵,朝廷置备衣装,装备兵器甲胄,所耗钱粮甚广日常起居,食费几多,臣以为,其文职大小官员俱宜赏。”

张韵知的意思是,军队武职的待遇朝廷全部包揽,但是文职的官员的待遇是不是可以和武职一样,。

长安粮危,就是这老东西的杰作,本想以粮危胁迫皇上让步,因为他感觉到李隆基不是守城之君,一定会锐意改革,那一定会动这些世袭士族的利益。

李隆基认真的咂咂嘴,这张韵知还真是个老狐狸。

张韵知是真心的吗?

其实不然,反对一个政令的时候,不是全面否定它,而是部分赞同它。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如此,不患寡患不均,你要是单独提升武职的待遇,那就显得极为不公平。

大唐官员宜文宜武的官员多的是,张韵知也是熟读兵书的明经进士

武将开疆扩土,镇守河山,文官也为君安土牧民,促进百业,繁荣经济,征收税赋,组织民夫,为大军提供后勤,就一点功劳没有了吗?

张韵知此言一出,立刻让文职们开始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

高力士看了一眼陛下,立刻高声说道:“肃静。”

李隆基坐直了身子,笑着说道:“张尚书,提升武官将士是对抛家为国将士的一片心意,众卿都是为大唐履职尽责之人,朕岂会重彼薄此,宋明公将官邸制给诸位讲讲。”

宋璟拿出草拟官邸规制开始宣读,大殿一片静悄悄的声音。

李隆基的官邸法,真的那么的不人道吗?他的确限制了一些官员的自由。

但是大唐的世界,并不会有自由和人杈的指责,也没有这种价值观。

尤其是京官,除非京官不想干了,否则就两种选择,将李隆基这个锐意改革皇帝彻底做掉,或者致仕。

李隆基做的过分吗?

不过分,官邸坊里,衣食住行都有人照看,可谓是面面俱到,甚至连三姑八婆,都会有,接生孩子、看病就诊,不用出坊就可以做到。

他要做的是还是之前的想法,获得真正实干派的支持,或者说把实干派,人为的筛选出来。

不能像让卢怀慎这样的大唐官吏们,为国颠沛奔波,尽忠竭能,却劳无所得,毫无收获,也不能让现在的世袭勋贵们,吃的满嘴流油,却是一点人事不干。

至于太极宫左右各坊官邸法已经试运行,朝堂已经散发出去消息了,等待着第一个抵抗的圣旨的人出现。

会是谁呢?

这会不会得罪所有的勋贵、外戚和朝中明公们?

当然会,但是李隆基反过来想,不得罪他们,他们就会真心支持自己吗?

并不会。

宋璟宣读完毕之后,李隆基点头示意宋璟归列。

“臣有本启奏!”申国公高旭景出列高声说道:“京师南北衙二十二万将士已经整肃完毕,但新的将校名单迟迟无法确定,臣以为此事兹事体大,还请陛下圣裁!”

申国公高旭景是唐太宗分封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高士廉的孙子,当年武则天对付长孙家族,高家与长孙家是儿女亲家受牵连,被罢免废除爵位,后唐睿宗继位后,恢复其世袭爵位,但高旭景和其弟弟高旭辉一身沾染市井泼皮的习性。

正菜终于登场了!

薛讷立刻站了出来,当仁不让的说道:“臣奉圣谕以功勋论,拟定名单,请陛下御览!”

兵部和身有嘉奖军功新勋贵们站到了一起,他们前面发誓表示忠心,护卫大唐,也有讨好皇帝,让陛下确定自己的名单。

皇帝高深莫测,整日里神秘兮兮,居于九重天之上,凡尘皆为蝼蚁,固然可以巩固皇威。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圣威难测那套,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附会。

但是李隆基认为,皇帝偶尔也可以漏出点自己的好恶来。

比如李隆基在潞州时提升底层军士待遇,关心军士日常起居、关注天下民生,提升屯营百姓生机,这种好恶,也有积极意义。

潞州的府兵和武举毕业的学子在禁军队里自己现身说法,就让底层官兵觉得新奇,也能感觉到军典改革对自己和家人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至少李隆基的这些好恶,对于底层的百姓和军士而言,是个好消息。

所以这次兵部和身有嘉奖军功新勋贵们新,就有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的意思,希望这份名单能够被陛下朱批。

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君以草芥待我我必寇仇报。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出自《战国策·赵策》,意思是如果君主用对待国家栋梁的待遇对待我,我就要为他做出国之栋梁应该做的贡献。

李隆基站起身来:“汉高祖刘邦问兵仙韩信:我一次能带多少兵呀?韩信:不会超过十万的。刘邦:那你呢?韩信:多多益善耳。刘邦甚为不悦:那你怎么为我所擒呢?韩信赶紧下跪: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大唐立国有军功“策勋十二转”高祖、太宗皇帝皆不敢违,朕亦不敢违,但世袭勋贵,祖辈有大唐立国之功,朕亦不敢违。”

这不等于说了和没说一样吗?

李隆基接着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功绩是无数士兵血肉铸成的,国之大事在戎在祀。朕希望大唐武勋弟子不负祖辈荣光,但也不能拿数万将士生命儿戏。”

“故保留世袭武勋的待遇,成为勋官,也可进入武举学堂,苦读兵法强健体魄,望诸位三年磨剑无人知,一朝出剑震天下!”

郭元振说道:“武举学堂的规矩、习读功课和练兵大纲诸位都是知道的,守不了规矩、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是会受罚的,毕不了业是返回原籍的。”

郭元振看了一眼一脸痞样高旭景“圣上体恤各位,还是勋官比较好。”

郭元振、薛讷等新规武勋都没想到,圣上设立勋官(没有实职,只有品级待遇的将官)解决将官任免的问题。

君以诚待我,我必不相负我以诚待君,我信,君不负我。任何朝代,只要皇帝不犯浑,在军功勋位上都极其谨慎,因为一个操作不当,就会引起前线将士强烈不满,倒戈哗变都有可能。

如果李四战功不够十二转,李隆基就是再怎么感动,也不可能封他为上柱国——李隆基不干,兵部也不干,甚至掌权将军可能也不干——荣誉重于生命,送不得人情!

立下规矩,非军功不得授勋,才能将不畏死,士才敢战。

此时,李隆基的身上,还蒙着一层巨大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