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在几位王爷成为宣传大使时候,正在军机省兵工司和郭元振、薛讷、李祎对兵工监生产军械进行调研。
军队建设与军事防御体系建设,李隆基非常重视军事武器的制造,为增强军事武器制造水平,新的兵典完善且系统的制造和管理的严格规制。
负责兵器制造的中央朝廷机构主要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监。少府监下设有右尚署,李隆基要求“凡刀剑、斧锁、甲胃、纸笔、履易之物,靡不毕供”。
同时,少府还负责管理手工工匠。随后,又设置了军器监掌管甲胄、刀剑等军事武器和装备的出纳,其下属甲坊署和弩坊署,甲坊署等。
此外,地方各都督府、都护府、州、诸军、镇则专设兵曹司兵参军事,掌“武官选、兵甲、器仗、门禁、管钥、军防、烽喉、传驿、畋猎”,遵照新的军事装备制造管理典纪的严格执行。
唐朝官方共拥有十三处钢铁冶炼中心,北方最大的钢铁冶炼中心是充州莱芜,李隆基派遣潞州会冶炼钢铁的将作大匠带队进入,良好得到钢铁冶炼水平为军事武器的制造与生产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唐朝的军事装备种类丰富,功能齐全,主要有护具和武器两个大类。护具包括头鍪、腹膊、衣钾、腹膊、战靴、锁子甲等。将士的铠甲包括:保护头部的兜鍪;保护颈部的盆岭;保护肩膀披膊;保护身体上半部份的身甲;保护腰部的垂缘;保护下半身的膝裙;保护小腿的胫甲。
大唐工匠们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开山凿石、修桥铺路等大型工程中,也体现在小物件和其他手工艺品的制作上。
铠甲在唐朝的法律规定中属于军事方面的违禁品,其严禁私人制作和持有,全部由官府征发工匠统一制作。铠甲的制作主要是用事先打磨好的甲片编缀而成,工匠们事先依据不同的部位打造尺寸不同的甲片,并在上面钻上小孔,然后用麻绳、皮线甚至铆钉编缀起来。
以前府兵制士兵武器都是自己装备,募兵制,李隆基决定从禁军开始对武器高质量、高标准、统一制式进行装备。
武器包括:枪、棑、胡禄、箭、刀、剑、陌刀、解结锥、链糙、斧等。
唐朝的陌刀是由汉代的斩马剑流传下来的,但汉代时并没有形成长柄剑,唐朝陌刀的形制应该是继承汉代,而进一步发展形成的新形制。陌刀,在唐代也被称为断马剑。由其名看来,这种兵器极其锋利可以斩断战马,刀刃非常锋利,杀伤力强。
陌刀和长枪成为唐朝军队最常使用的两种兵器,二者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特别是步兵,在面对骑兵时组成密集枪阵进行防御,进攻时则让手持陌刀的士兵组成先行队列叠次出击,能够很好的阻击敌军的骑兵。
唐朝的城池建造以“垒高、土厚、城坚、沟深”为主要特征,同时还会在城外修筑厚六尺、高五尺的女墙,缘墙四周挖出壕沟,较大的城市还会建马面和瓮城来增加城池的防御能力。此外,城池的障墙上还建有射击的垛口,外围还会建立高大的弩台。
装备了七种强弩,分别是擘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
城池的建造为弩炮、抛石车的使用及制作水技术的改进提供了重要条件。唐代的抛石车在前朝的基础之上有极大地发展,战斗攻击威力也大大加强。
秦汉时期战争所用的抛石车能够顺利投射的飞石重量均不会超过二十斤重,而唐朝初期的抛石车已经发展至可以投射五十斤重的飞石,并且攻击射程已经能够达到300米左右。
唐代弩箭和抛石机的建造技术更加成熟,抛石机、弩炮的远程攻击距离与火油、火药的易燃性结合在一起使用,为之后火炮的出现提供了经验。瓢装火油,然后以火箭、火弩射出的战术是唐军普遍使用的战术方式。
道教炼丹师兼医学大师孙思邈在烧炉炼丹过程中意外发明了火药,自此,火药迅速进入军事领域,促进了唐朝的军事水平提升,也推动军事技术的变革。
同时,火攻技术和火药普遍被用于唐朝的军事建设与战争中。此前,火攻已经是古代中国重要作战方式之一,且主要以各种易于燃烧的油脂油膏,或者浸透油脂的各种物品为燃料。
同时,因为唐朝的火攻技术进一步发展,且将火药投入军事领域,唐朝官方专门设置了专门的官员制取植物油,并且专门用于军事作战。李隆基也设置了专门的火药制造部门,由于不同于制取植物油,火药制造部门在皇城的将作监内,由王守一为将作监少匠督办此事。
植物油的材料来源丰富,制取方便,因此适用范围广泛。除了植物油之外,矿物类的油一石油也偶尔出现在军事战场之上。
火攻战术的燃料发生了变化,比柴薪膏油威力更强的猛火油以及火药出现在战场之上;新的复合型火攻器具出现了。
唐朝军队的每队士兵中六成可以领到恺甲,大约每军中一万二千五百人中可以披甲的士卒也是六成。一军中有七千五百领恺甲,剩下四成五千人则是准备战袍,士兵的披甲率达到了六成。
李隆基今天来少府兵工监,就把昨天人力四轮车给带来了。在火药不能大规模装备军队之前,这种具有人力的四轮车将作为汉朝武刚车进行使用,分为运输车、进攻型战车和防守型战车三种类型,还有辅助鼓风车,伙头车等车型,马拉也可以,人力也可以。
要求是车身是可以装卸坚固盾牌,车上可以装上强弩,周边有弓弩射孔,进攻时可以前行,防守时可以组成防护墙,行军时可以运送物资。这种武刚车将会装甲车最初形态。
郭元振、薛讷、李祎离开兵工监的时候,李隆基把四位一起叫上自己专用四轮马车。在马车内,因为不能与皇上同坐,几位就直接盘腿坐到地毯上,
李隆基问道:“陇右西抵吐蕃,北有后突厥,久示其弱,未扬天威,恐战不可避,可有提议?”
郭元振起身道:“陛下,后突厥十四姓可汗娑葛,现在接受大唐册封,臣以为应将十四部首领也也进行册封,并派兵进驻腹地筑城,设立卫所。”
“吐蕃百姓为徭役和兵役所苦,大唐对吐蕃百姓给予恩惠,迁移吐蕃百姓进入大唐屯田牧马,这样吐蕃百姓对赞普的怨恨就会日益加深,盼望得到大唐的恩惠就会日甚一日,这也是逐渐离间的办法。吐蕃赞普想大规模动员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难了。”
李隆基说道:“此策,郭相曾向睿宗提过,可惜睿宗被韦后毒害,未能实施。”
“此策非常好,郭相应把多年治理边疆心得和经验编撰成书,去武举学堂讲讲,朕也会作为学生去听。”
郭元振听到顿时激动老泪纵横,跪下行礼浑身颤抖,皇帝这样说就是肯定自己多年戍边功绩,并且作为帝师,可此生无忧。
“天、地、君、亲、师”代表着最高尊重和崇拜。
李隆基起身:“郭爱卿,快快请起,当您领百万大军,扩地千里,吐蕃和突厥双方臣服。”
这里要说说郭元振对大唐贡献:郭元振被提拔的这一年是公元693年,就在郭元振31岁的时候,他终于有机会彰显自己的军事天赋。
唐朝建国以来,一直骚扰唐朝疆域的并不是突厥。突厥基本上都是处于臣服的状态。
记住是无条件的投降!而吐蕃则是一直伺机而动。强的时候就攻占唐朝领土,弱的时候就求和。吐蕃有一个大将叫论钦陵职位相当于吐蕃的天下兵马大元帅。所有的将领,所有的兵权都由论钦陵掌控。
论钦陵向武则天求和,年仅31岁的郭元振被派出去进行谈判。论钦陵的要求很简单,要求武则天撤去安西的守军,并且要求武则天给吐蕃十姓的突厥!可以看一下地图,所要的是离汉地18省比较远的土地。
如果是宋真宗,绝对二话不说直接给了。但是一旦同意,就是割地求和,养虎为患。如果不给,就是不接受求和,主动挑起战争。赤裸裸的阳谋!
当时,朝廷对这个问题犹豫不决,郭元振上疏道:“论钦陵要求罢兵割地,是利害的关键,不应轻易作出决定。如果直接拒绝他,肯定会招致很深的边患。四镇的利益距离我们很远,但甘州、凉州的受害离我们很近,不可不慎重考虑。应当用计策拖延时间,使他和好的希望未断绝就好了。那四镇、十姓,吐蕃是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也是国家的要地。我们不如答复:‘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中原没有什么用处,之所以派兵戍守,是想安定抚慰西域,分散吐蕃的军力,使吐蕃不能全力东侵。如果吐蕃无东侵的打算,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各部及青海故地,而西突厥五俟斤部也应当归还吐蕃’。这样便足以堵住论钦陵的嘴,而且也未与他断绝关系。如果论钦陵稍有违背,则是他无理在先。而且四镇、十姓诚恳归附已久,如果不考察他们的向背、事情的利害,就远远地抛弃他们,恐怕要使各国伤心,不是控制四夷的良策。”武则天听后,同意了他的建议。
郭元振又道:“吐蕃百姓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愿意与我们和好;只有论钦陵图统兵专制的私利,不想归附。如果我们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而论钦陵常不从命,则吐蕃百姓对论钦陵的怨恨就会日益加深,盼望得到国家的恩惠就会日甚一日,他要想大规模动员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难了。这也是逐渐离间的办法,可以使他们上下猜疑,祸乱从内部产生。”武则天深表赞同。
郭元振每年向吐蕃求和。连续求和四年,彰显大唐的诚意
你可能会问,这有用么?别急,有大用!郭元振34岁的时候,论钦陵就被底下的士兵给杀了!为什么?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阳谋。论钦陵不是跟说打算向大唐求和?我不接受你的求和,我向整个吐蕃人民释放善意。告诉吐蕃的人民,大唐是希望能够和吐蕃和平发展!在这样的决策下,吐蕃的人民发现了,论钦陵却执意的想要索要土地,只是想要给自己谋取利益罢。所以,论钦陵死了,被自己人杀的。
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内乱,论钦陵这块顽石终于被铲除。其弟赞婆率部归顺大周,这宛如给边境的宁静投入一颗定心丸。武则天闻讯后,英明的她立即命令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领骑兵翩翩前往迎接。
郭元振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吐蕃,削弱了吐蕃的实力。论钦陵的弟弟直接率领剩余的吐蕃部落投降了唐朝。这是郭元振的第一战,并没有动一兵一卒便拿下了整个吐蕃,让吐蕃不再和大唐为敌。这就是计谋的妙用,更是所有人向往的,羽扇纶巾谈笑,见樯橹飞灰烟灭顶!
但是如果郭元振仅有这一点本事,怎么可能被封为一国宰相呢?而且是唐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