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和平功勋

这一年的喜悦还未消散,久视元年(700年)又带来新的欢腾。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犹如一只愤怒的雄狮,入寇凉州,想要在边境制造一些波澜。吐蕃与后突厥的铁骑浩浩荡荡,一路烟尘滚滚,直逼凉州城下。然而他们忽视了大周的威严,忽视了唐休璟这位将领的威武。麹莽布支的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来,然而在唐休璟的坚守下,他们犹如撞上了坚硬的磐石,无法再进一步。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瞬间震动了整个长安城。在洛城门下的宴会上,武则天皇帝闻讯后立刻中止了丝竹管弦之乐,任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紧急调遣秦中的大将五万人,号称二十万,火速赶赴河西。

郭元振这个时候又再次展现了他惊人的军事威慑力。记住,这一战,郭元振依旧没有伤一兵一卒,依旧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公元701年,大足元年的曙光中郭元振这位威名远扬的将军,如猛虎下山,迅速奔赴凉州。郭元振调集了5万大军,号称20万大军,开拔河西。吐蕃的反叛将领,一听到是郭元振来了瑟瑟发抖。毕竟郭元振只是稍稍用计,就让论钦陵被杀,就让吐蕃大将投降。剩余的吐蕃兵马自以为不是郭元振的对手,就直接撤兵离去。

畏战先逃!如果你是郭元振,你这时候会做什么?如果是我,肯定是沾沾自喜,然后回京城复命,让皇帝给我封官赏钱。

但是郭元振却不是这么做的。36岁的郭元振,环顾四周,看到吐蕃,后突厥频繁侵略大唐领土,心里面已经下定了主意。他深知凉州西抵吐蕃,北有后突厥,久示其弱,未扬天威,一定要让这两个国家受到教训。

于是征调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号称二百万集于湟州,分十道齐进,过青海,

于是郭元振征调拢右士兵120万,号称200万大军,浩浩荡荡过青海,直达吐蕃赞普的牙帐(逻些城·布达拉宫)。

在这个过程之中根本没有发生大型战役!吐蕃所有的部落是望风而降。吐蕃的首领直接跪到地上,希望能够留他一命。郭元振此时在看吐蕃诸将的眼神之中满是蔑视!郭元振心里想,呵,就这?我还是喜欢你们刚开始的一些嚣张的样子,现在怎么不嚣张了就这样,郭元振为凉州拓展了1500里的边境。从此之后吐蕃和突厥的兵马再也没有办法直接进攻唐朝的城池。

吐蕃赞普在郭元振的威名面前,不禁心生畏惧,最终屈膝请和,献上三千匹战马、三万斤黄金以及数不胜数的牛羊。郭元振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展示了天朝的威严后,班师回朝。他的归来让凉州城的百姓们欢天喜地,而河西陇右的十多个地方更是为他建立了祠堂,立碑颂德。

从此以后,凉州边境的安宁得以恢复,无论是突厥还是吐蕃的兵马都无法再侵扰州城。郭元振的威名震慑了北狄,后突厥便献上二千匹战马,并将俘获的凉州人士都放回边塞。从此藩镇肃清,蕃国敬畏仰慕,令行禁止,道不拾遗。他的治边之策成为了这里的典范,被后世效法。

在女帝的命令下,郭元振开始守护凉州城,守护大唐西域!这个时候西域大唐已经尽归唐朝控制。此时的郭元振,可真的是双手插兜,望遍西域找不到一个对手!

在郭元振的治理下,凉州城内外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他不仅在南部边境的硖口修筑了和戎城(今甘肃古浪),更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了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了凉州的交通要道,将凉州边境拓展了一千五百里。从此以后,无论是突厥还是吐蕃的兵马都无法再靠近凉州城。

郭元振对甘州刺史李汉通提出实行屯田政策的建议,让当地的河流和土地发挥出从事农业生产的优势。在此之前,凉州地区的谷子价格高昂,每斛高达数千钱,然而屯田政策实施后,一匹细绢便可以换取数十斛粮食,积存的军粮足够数十年之用。郭元振擅长安抚和统治百姓,在凉州任职的五年中,他深得当地各族百姓的敬仰,并且他法令严明,军纪严明,使得治下的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但是在郭元振39岁这一年,武则天死了。还记得我在一开始的时候说什么吗?我说郭元振是遇到伯乐的千里马。而现在这一个伯乐死了。伯乐死了,千里马还有什么用呢?

40岁,郭元振统帅安西都护府,真正意义上的掌控整个西域。42岁,因朝堂不和,朝中的人没有人听郭元振的意见。毕竟伯乐死掉了,谁还会给千里马那么大的权利呢?毕竟郭元振此时算得上是前朝旧臣!所以郭元振被罢免了军权,调离安西都护府!

朝廷派遣御史中丞冯嘉宾手持符节安抚阙啜忠节,侍御史吕守素处理四镇事务,任命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统领甘州、凉州兵马,联合吐蕃一起进击娑葛。

此时,娑葛的使者娑腊正在长安,闻讯后立即赶回,通报娑葛。娑葛勃然大怒,发动四路兵马,分别攻打安西、拨换(今新疆阿克苏)、焉耆、疏勒。由于娑葛兵势甚盛,郭元振屯兵疏勒,设栅于疏勒赤河(今克孜勒河)河口,不敢出击。

娑葛趁阙啜忠节迎接冯嘉宾时,派兵偷袭,生擒阙啜忠节,杀死冯嘉宾。不久,吕守素、牛师奖先后遇害。娑葛乘胜攻陷安西,断绝四镇之路。

娑葛写信给郭元振道:“我与汉人本来没有矛盾,只是与阙啜忠节有仇。但是宗尚书接受阙啜忠节的贿赂,毫无道理地想发兵攻破我的部落,并且冯中丞和牛都护相继率军而来,我又岂能坐以待毙!我听说阿史那献也将来到此地,他的到来只会使安西四镇冲突增多,恐怕今后难以有安宁的日子好过。请您看着怎么解决吧。郭元振便将娑葛的信呈给唐中宗。

宗楚客大怒,奏称郭元振有不臣之心,征他入朝,准备治罪。郭元振派儿子郭鸿走小路将实际情况向唐中宗一一奏明,请求留在西域稳定局势,不敢返回朝中。

唐中宗再次任命郭元振为安西大都护,下诏赦免娑葛的罪行,并册立为十四姓可汗。

唐朝这个时候才又恢复了对西域全境的控制。唐中宗从继位到兵败被废,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唐睿宗复位也只是两年的时间。两个皇帝加起来的统治也不过就是五六年而已。政权更换的太快了,很多政策很多想法都没有办法实施。

郭元振只能养兵蓄锐,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覆灭吐蕃,真正意义上的永绝后患。但是,郭元振只不过是皇权下的一缕尘埃,皇帝说什么他就需要去做什么。

景云元年(710年),宗楚客等人被政变所杀,唐睿宗继位,郭元振被征拜为太仆卿,加封银青光禄大夫。郭元振离任时,安西各部落的酋长有的甚至划破脸面、痛哭相送。刚刚行到玉门关,离凉州还有八百里时,凉州百姓就已经准备好壶浆欢迎。

45岁,郭元振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但是当年就被罢免了。同年,唐玄宗继位,让郭元振去驻守丰安定远,就是如今宁夏的部分土地。俗话说的好强,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想要治理好边疆,至少要5~10年的长期谋划。但是老天是不会给郭元振这个机会的。

只过了一年,46岁的郭元振又被调回朝堂!这一次郭元振来到了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至少是史书上所说的高光时刻。至少是官职上的高光时刻。46岁的郭元振被任命为天下行军大元帅,统领唐朝所有的军队。

可惜历史上在开元二年(713年)十月的一次军事大演习中,唐玄宗亲自擂鼓指挥。郭元振突然出列,奏报军情,打乱了整个演习。唐玄宗看到军容不整,大为震怒,下令立刻将郭元振斩首。多亏了刘幽求和张说的劝谏,唐玄宗才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不久后,唐玄宗念及郭元振往日的功绩,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受尊号时特赦郭元振,起复他为饶州司马(今江西鄱阳)。然而,郭元振遭遇此番挫折,心情抑郁,在赴任途中病逝,享年五十八岁。郭元振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李隆基深知:郭元振守边多年,无显赫武功,以建设、安抚见长,故能“克致隆平”,“安远定边”。他“武纬文经”,以诚信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因而深得他们的爱戴,能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突厥、吐蕃之兵,这就是所谓的“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此等边将,对于保持边疆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这是历史给予极其中肯的评价。

但是历史上李隆基因为猜忌,将郭元振罢免可以说是为以后安史之乱提前埋下败笔,要是郭元振在朝堂以他治理边疆的计策战略,也不至于出现开元盛世之时,边疆平均每两年就有一场大战,虽战功显赫,但也使节度使权大无边。

李隆基决定让郭元振治理边疆“武纬文经”经验心得编写成册之时,提前授太子少保。

李隆基:“都说武将驰骋万里,封狼居胥是最高荣誉,郭相镇守边关二十余年,国家边境安定,扩地千里,部族爱戴。”

“朕要说,和平是对一个国家军队的最高褒奖,郭相居功至伟。”李隆基停顿一下,

已经抽泣不已郭元振道:“皇恩浩荡,臣感激涕零,誓死追随捍卫国家,尽心报效皇上。”

李隆基纠正说道:“你庇佑国家平安昌盛。这是国家授予荣誉,应该是捍卫国家与国家荣誉。”

“朕有个想法,对于国有功之人,赐圣恩诏书授功勋,画像入忠武殿,记入史册,不知诸位觉得如何?”

“忠武“象征着忠诚和勇猛。“忠武“二字被视为武将最高的荣誉,历史上受封此谥号的人物包括诸葛亮,画像进入忠武殿就是无上光荣的荣誉。

几位武将全部跪下“圣人恩德浩荡,臣等感激不尽,愿以微薄之力报效国家,为陛下分忧解难,誓死效忠。”

宋代辛弃疾的《破阵子》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就是抒发天下忠勇之士的情怀,为君主尽心尽力做事,不就是为了生前立功获封赏,死后立名万古长。

有了英烈册和英烈祠之后,李隆基觉得对国家贡献极大文臣武将也应该给于荣誉,今天这个想法说出来,看来是可以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