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女学堂

姚崇坐直了身子,满是笑容的看着忧心忡忡的朝臣们,笑着说道:“我说两句。”

群臣们眉头紧皱的看着姚崇,这刚打算开口为这漠北那些苦难的人,分说两句,姚崇就开口了。

姚崇笑着说道:“此乃周礼也。”

魏知古眉头紧皱的说道:“姚明公,这开场,就直接就奔着周礼去了?”

姚崇点了点头,萧崇坐在角落里,他听闻姚崇开口,就已经开始准备速记了。

这都是日后的小抄。

姚崇坐直了身子说道:“诗经有云: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魏知古作为正经科班出身,自然是会背诗经,但是这首《鸿雁》是小雅,科举并不考,他倒是看过,却从未细想。

他眉头紧皱的说道:“怎么讲?”

姚崇满是笑容的说道:“鸿雁翩翩空中飞,有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有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周王救济流民,让他们修筑城墙,收拢难民于四方,此乃仁。”

魏知古认真的思考了片刻,道理是这个道理,虽则劬劳,其究安宅,但是绝对应该是给周王给了粮。

姚崇笑着说道:“是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魏尚书以为呢?李御史以为呢?”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价值观,就是劳有所获,按照陛下的道理,就是劳动报酬。

李杰看了看自己手下这帮御史,这一句周礼,就把他们的嘴堵住了。

辩个屁,有些人甚至连这首诗经里的小雅,都不知道出处。

姚崇继续说道:“若是诸位觉得这不是周礼,那这也是春秋之义。”

魏知古呆滞的说道:“这怎么就绕到了春秋大义之事上?”

姚崇笑眯眯的说道:“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

李隆基倒是知道这个典故。

说的是齐景公的齐国,发生了饥荒,晏子请赈济粮,齐景公不太乐意,晏子就折了中,为齐景公建立了路寝之台,晏子提高了工资,增加了工期,后来修好了路寝之台,齐景公满足了游玩的乐趣,百姓填饱了肚子。

但是这后面有一句,姚崇没说,这也是断章取义的老行家了。

后面一句是: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

如果想要施政而得不到同意,就得巧立名目,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话不能说错。

但是到了大唐朝,有些臣子可没恭敬之心,他们的依物而偶于政,就是把脏水扣到皇帝的头上,把利益揣到自己的腰包。

姚崇的确是断章取义了,但是也不能说错,这的确是春秋大义。

跟礼部尚书掰扯周礼、春秋,那不是自找没趣吗?人家就是干这个的!

姚崇笑着问道:“那这算不算是春秋大义呢?”

魏知古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算!”

胡濙老神在在的说道:“哎呀,我这才用了两个典故,我还有《汉书》贾让,《春秋》齐桓公、《东汉史》,这三个例子没有讲呢,这是史。”

“唉。”

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姚崇一开口,这就用了四成功力,就把一干言官统统都给打的人仰马翻。

萧崇叹为观止,奋笔疾书,还记下了姚崇说的三个例子,日后姚崇千秋之后,萧崇好继续进入中书省,为陛下效命。

王良早就听说了姚崇功力深厚,上次在奉天殿上,连曹操的诗都拿出来了,不过那是急智,这次直接展现了姚崇雄厚而庞大的知识海。

李隆基左右看了看说道:“你们还有要跟姚明公掰扯下,经史子集义这类的东西吗?如果没有的话,就让户部和兵部推行了。”

李杰代表御史台摇了摇头,魏知古更是没什么疑问,左右不过是挨两句骂罢了,能省点钱,就省点钱,办公用的灯盏只有一颗灯芯的卢怀慎,自然愿意省钱。

王良有点奇怪的问道:“具体的呢?那些流民可不好组织,他们饿极了,可是要偷袭我们大军的粮仓的。”

李隆基笑着说道:“具体怎么做,在薛讷出征之前,我们就讨论过了,有隆兴商会和御林卫的令官他本身就是个很擅长和百姓打交道的人,现在还有了朕的一些奇思妙想,这件事办起来,并不难。”

卢怀慎皱着眉头,看着陛下,虽然陛下的奇思妙想一直非常可靠,但是他还是想知道,不过左思右想,还是算了。

如何做群众工作,他没接触过,私下再问问边镇的两个侄子就好了。

如何做群众工作?潞州武举学堂的御林令官们有话要说。

为了黄河河套下的这肥沃的土地,李隆基可是从开始建设三受降城的时候就开始准备,每天根据朝廷的过往奏疏,和自己在后世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一次如何唤醒群众的方式方法填鸭式的教育。

景龙三年三受降城的建成,就给李隆基开了个好头。

但是具体怎么做,不是现在要讨论的议题了,放在下一次的盐铁会上讨论,卢怀慎要是感兴趣,他那两个在朔州边军的侄子也许可以给他解惑。

夏季的长安也十分燥热,高力士禀报:皇城的宫女自愿回家的只有三千多人。李隆基冒着酷暑,走进历史上最大的皇城,现在的太极宫已经让工部全部改建原来的掖庭宫现在是铸币监;原东宫改建成了长安新的六学院,太极殿成为祭祀的地方,右边是忠武殿,左边是文正殿,后宫成为是火药制作工坊和武库所在地。

太极宫以中间横街为界,前面是六部九寺五监的办公场所,但自从高宗在大明宫开始办公,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都几乎全都搬到大明宫里去办公了,武则天时期更是直接定都洛阳,把杨广征召一百多万的民夫皇宫,直接改成紫微宫,直到睿宗李显登基之后,大唐的朝廷在二十年后重新回到了长安。

可以说自高宗时期到李隆基登基,太极宫荒废了近四十年时间,但是太极宫毕竟是皇城,李隆基听到皇后告诉大唐的皇宫有四万多宫女时,一时间头都大了。

一同商量之后,对后宫进行变革,把皇城压缩到了六千人,并可以自行回家,为什么回家的只有三千多人。

现在竟有三万多宫女不愿意离开,具体的情况还是要了解了解,

唐朝后宫的所有女性被统称为“宫人”。不过,因为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阶层级别不同,她们每个人还有各自不同的称呼。比如,妃嫔、宫官是宫人,下层的服务者也是宫人。

宫人群体中数量最多、最不受重视的就是作为后宫下层服务者的宫人,即后宫宫女。唐朝有罪人家若被“缘坐”,即犯了逆反之罪,家中女儿就会被打入宫中掖庭办事。一直以来,掖庭都是后妃居住的住所。不过,若有人犯错,掖庭也成了待罪之处。

李隆基把掖庭宫改成铸币监,这些宫女也自然集中到太极宫的后宫之中,一路走来。

唐代宫中宫女的选拔是不太注重外貌的,只要手脚灵活,出身较好,就可以入宫谋得一份差事糊口。

宫女中人数最多的就是无品宫女。这些宫女受宫闱统一管理,不仅如此,她们属于后宫宫女中最下层的存在。其中,宫婢和宫伎都属于这一类。

宫婢的工作就是负责后宫洒扫种植等粗活。不过,有些人会凭借过人的才学和家世脱颖而出。比如,上官婉儿早些时候跟随母亲没入宫中,起初也是宫婢。

无品宫女地位卑下。她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因此,能接触到皇帝或者妃嫔的机会相当少。也正是因为如此,她们得以升迁的机会才更小。

宫伎与宫婢有所不同,她们是特殊的小群体。一般来说,后宫从事歌舞表演的伎人便被称作“宫伎”。因为她们拥有过人的美貌和才艺,但是她们的优势也是她们的劣势,出宫之后,她们可去的地方不是很多。

不过最让李隆基吃惊的是,宫女一但入宫,按照宫中规矩就是皇家的人,也就是说没有到了一定年纪可以出宫回家或者嫁人的规矩,一切全凭皇后和皇帝的意愿,不然到了年老色衰时候只能是出家为尼或者遁入道观,或者去守陵。

李隆基止住脚步,先去皇后处,皇后是后宫的最高的管理人,郝书萱也当了三年多皇后了,具体的情况他应该最清楚,在西苑见到皇后,也许天气太热,正脱去鞋袜,坐在树阴下面,双脚泡在水里。

看见李隆基过来,只能是光脚踩在湖边的石头上,准备行礼,“快坐下吧,也不怕自己的脚疼。”

“虽说礼不可废,但朕还不是那么迂腐顽固不化。”

“给朕说说皇宫宫女遣散的事情,可知道为什么不愿回家?”

郝书萱舒展一下眉头说道:“陛下,臣也正为此事烦忧,也趁此和圣上商议一下。”

“首先是被选中的“良家子”,是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家出身,年龄在13至20之间,容貌出色、素质上乘。以此标准挑选的宫女既要进入宫中服侍,也是皇帝的储备妃嫔人选。一旦入宫便不能出宫。”

“首先是放出“不中用者或年龄长者”,这样的宫女出宫后也很难生存;只能将年长宫女都送去守陵。再者有许多年满三十的宫女出宫嫁人。对于十四五岁已经成亲,三十岁时往往已经生育多个孩子的民间来说,三十岁的女性几乎可以说是步入“老年了”,甚至有成为祖辈的可能,宫女也很难再嫁了,被放出宫,在无子女奉养的情况下,终究是有晚景凄凉之嫌了。”

李隆基想到了“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郝皇后又说道:“《唐律疏议》明确记载,外人若私自与宫女交谈,帮忙捎带书信或衣物者,要处以绞刑。”

“那些年纪小的宫女出宫连自己的家人都找不到,还有罪臣之妻女配掖廷服役,以及由军队或偏远地区进贡的宫女,也是如此。”

“还有太宗、高宗皇帝在东都以及其他巡幸之处建立了多所行宫,其中都安置了大量宫女以备洒扫。”

万恶的皇宫,可恶的陋习,李隆基心里默默的是喊了一句。

李隆基听见郝书萱还要说什么?

“紫萱,朕说方法,你听听可行否?”

郝书萱不再说话,想看看李隆基有什么好的办法。

“宫中设立学习班,太极宫设识字、算学、纺织、制衣、医学、织染、司帐、烹煎及膳羞等学习班,设女学堂,让各局女官和司官担任教学各种技能。”

“正给他们两年时间选择一项技能,同时新开以上工坊,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慢慢操作,一切待遇暂时不变。年纪大着,在长安城内设置济养苑。”

“朕想以后逐步减少皇宫宫女,因位招人,十六入宫,最多不过三年出宫,可出宫嫁入。”

郝书萱说道:“可能有朝臣会反对,此举违反祖制。”

李隆基说道“朕正要寻找大唐的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