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潞州十策(七)

新年过后第六天,李隆基前往新建的屯营进行调察,一身素色棉衣,像个走货的货郎,带着两名护卫。

走进屯营寨门,过年走亲访友的多,宅墙上瞭望的也没在意。没走几步听见纺机的声音,就在篱笆外询问:“某路过,家中有人吗?”

只见一健壮男子自房中出来,愣神一会,突然躬身行礼:“殿下,福寿安康”。

李隆基也是诧异,出城三十里,有人认出他。

“你是?”

男子沉声道:“某是潞州猛虎二团三营六队一伙三什长王狗儿,在功赏现场见过殿下。”

旁边路过人,一看,好家伙,王爷来了,一会儿全屯男女老少人几乎都来了。

王重手握短刀刀柄,王传仲拿着毛笔,紧紧的站在李隆基身前护卫着。进入屯营,只有他们两,王传仲是以账房身份,只有毛笔,其余三十余王府护卫都在屯营之外,可别出什么事,两人一个头两个大。

李隆基示意两人让开,让王狗儿上前来,

“不要紧张,孤只是来看看”院子里没有坐的,李隆基见有几块石头,指着石头“来,坐下一起说说话”

王狗儿,一惊,见李隆基要坐下,赶忙躬身“殿下,等等”

转身就想冲向屋内,拿着一麻布被子出来,要放到石头上。

李隆基不肯,王狗儿执意。李隆基大喝:“王狗儿,服从军令,把杯子拿回家。”

这时屯长来了,拿着一张兽皮道:“殿下,这是今年早春猎的一张狼皮,坐上暖和,不着凉。”屯长褐色脸庞,脸上有皱纹和刮伤留下的疤痕。

李隆基坐下,屯长,录事,武参事就坐旁边,羡慕的看着王狗儿,这是多大能耐,王爷都上门了。

王狗儿不知所措的站在前面,狗儿的老娘端了碗热水,放在旁边,李隆基让王狗儿坐在旁边石头上。

聊起家常:“家里几口人,是新搬到屯里的,还是老屯户,对这次新屯建设有什么意见。大家都可说说。王传仲你记一下

在聊天得知,王狗儿是老屯户,王狗儿是军户籍,过了16岁就去折冲府报名,去年府兵变革符合标准留了下来。

家里有8口人,爷爷奶奶,父母,哥哥嫂子还有两侄儿,他,还有12岁妹妹。按照新屯规定,15岁以上45岁以下男丁80亩,女丁20亩,家里共有180亩,其中水田100亩,牛马各三头。

牛马轮换着耕种,需20天就把粟米种上,男的种地,女的捣麻织布。

“去年有功赏奖金和军饷,府衙发装备衣物伙食,住的也好。

打算后年说媒娶个媳妇。”王狗儿脸色有些红。

“好啊,好日子,就有好盼头。”李隆基笑道。“要好好操练。”

“现在虽说不去征战,但一定操练好,才能保卫家园,保护家人,让好日子长长久久,这是军人使命”李隆基对王二狗说道。

“喏,军人使命保国卫家平天下!”狗儿道:“牢记当兵使命,不忘做人根本”军纪官们要求我们把殿下讲的话记住,还有那首歌,回家后唱给家里和乡亲们听,这是命令。

李隆基笑了,这命令是他下达的,就是让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影响老百姓思想。

“王狗儿就是你大名吗?”李隆基问道。

“请童生起名,那先生可恶,欺负某大人不识字,写了名字。之后我就叫王狗儿了。”王狗儿有些气愤。

这是被那童生给坑了。

“孤给你换个名吧,你是猛虎营的兵,叫锐武吧。”

“锐字指锋利,敏感,精良,武,字英勇,果敢,威风。希望你能如名字英勇锋利,犹如猛虎捕食,撕碎敌人”李隆基道。

王狗儿跪下要给磕头。

李隆基怒喝:“起来,我的不跪。要站的顶天立地,保家卫国,不妄五尺男儿身!”

王狗儿起身“谢殿下赐名,某以后就叫王锐武!”他娘担心孩子,颤颤巍巍说道:“殿下,孩子刚才不懂事,摸怪!”

屯长起身,对狗娘道:“没有怪罪你孩子,殿下给狗儿改名叫王锐武了。”

李隆基向狗儿娘笑道:“大娘,不要担心,今日只是说说家常话。”

狗儿娘懵喃喃说:“殿下给狗儿赐名了,那是王家多大福气。”

李隆基又问屯长一些情况,

屯长道:屯子有1822人,285户,有男丁600人,女丁530人,60岁以上老人56人,算是大屯,田地20000亩,水田12000亩,今年浊漳河边修建筒车四个,水库一座,开荒200亩,开荒的树木,石头,给屯营盖了牲畜篷,里面有牛300头,驽马400匹。乡绅罚没宅院,府衙要求先改学堂。”

这里原本有一部分因乡绅和寺庙“长生钱”(高利贷),利息达30-100%,许多人还不起,只能是成为佃户,有卖儿女的,违反,《大唐六典》中就有关于借贷利息与利率的规定,“凡质举之利,收子不得逾五分,”,按律查抄寺庙和乡绅,罚没土地等等,主犯给流放了,其余的男的矿工,女的去了官营纺织作坊。佃户转农户了,也都分了地,还需要内迁有10户。

李隆基点头道:“你这个屯长干得很好,身为屯长就是要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和乡民们多想办法,互相帮助,现在有多少到六岁需要识字的孩子。”

屯长愣神看了看旁边的录事,那老者道:“殿下,屯里今年六岁以上不满丁龄者男女共264人”

李隆基老者“某高寿,安康。”

老者回礼:“某王心智,今年54岁,早年读了些书,没考功名,后来孩子大了,唉。年岁大了。腿脚不变,是屯里人,今年屯里需要会记录和算学,某就出来了。”

老人那一声叹息,李隆基心里明白:大唐读书识字明理的童生不少,科举一年录取才三百人,万里挑一也不为过。

武则天称帝后这二十年,科举录取人数增加不少,也允许女子读书,参加科举。虽有改观,但也不大。科举中举只要不是28家门阀士族家人,就会被招为赘婿,,不同意者,往往发配到地方,终身可能就此了。大周武帝现在年迈,男宠张氏兄弟叉手朝堂,那是一个乱字能说清单的。

始终被28家门阀士族占据朝堂官员大多名额。多少人终身为仕途奔波,郁郁不得志。

李隆基看见老者是拿木简翻看,问道:“屯里纸张有吗?”

老者看着李隆基说道:“殿下,一张普通的麻纸大约需要20文钱左右,而宣纸的价格因为质量不同,一般在50文钱到100文钱之间,某用一张麻纸就把两斗粮用没了,村里有木匠做了些木简,某用麻绳绑起来,也能用”。唐朝大纸一尺三分,长一尺八分。

李隆基看着老者:“那也到辛苦你了”

心里却明白,纸张制作技术虽有很大的提高,氏族门阀却控制了大部分造纸场和纸张销售渠道。官家店铺虽有销售,但相对来说数量太少,价格居高。

“屯营里的学堂要尽快,你们先就地取材制作书写用具,书籍和纸张,孤尽快想办法。”

“殿下,”老者激动问道:“真的要在屯营开官学吗?”

李隆基一字一句道:“必须开,教导百姓,孤义不容辞”

老者大呼:“此事开天辟地,殿下必是千古一来,圣主明君。”

两眼泪水汪汪,对着乡民大吼道:“以后大家的孩子都能读书了,读书、读书意味什么。意味着各家孩子都能士子登科,跃入龙门。”

人群骚乱有人说;“那就是说。某家朗也能参加科举,登龙门了”

李隆基明了,但这时不能说为人民服务,这个时代有他特定性。

李隆基又问了:“武参事以前是何兵,今年屯营屯兵有多少”

武参事行礼:“某王宣辉,20岁曾是安北都护府兵,帐下有34颗人头,后突厥复国,某就回来了。”

李隆基看着王宣辉,久久才开口:“某有功于国,大周辜负你,孤不能,”

李隆基对屯长说:“对有功之臣,屯营要记录其事迹,在其门匾写上卫国之士。让乡民不能忘记,安居乐业的生活是这些有功士兵用生命和血肉拼出来的,正是有这些士兵才能享受现在太平生活。今天某们一起为保家卫国英雄鼓掌。”

王宣辉拍胸大喝:“保家卫国,九死不悔”

“好,铁骨铮铮汉子”李隆基行礼小声道:“大周忘你,孤会记住你”

王宣辉行稽首礼,眼泪汪汪。

看着殿下没有架子,随和亲近,屯里人放松许多。

李隆基询问新屯田的意见,并对给一一解释。

一、为什么打乱建立新屯田。

是让地少人多屯营迁移地多人少的屯营,要保证每屯有郎中,稳婆,铁匠,木匠,兽医等手艺人保障生活。每五年根据屯营人口增减决定新建多少屯田,如何迁移。

二、为什么要建立屯兵。

屯里有了屯兵,可以捕猎野兽,抵放小股土匪保障屯营安全。对于想兼并土地,强占土地的恶霸百姓也有力量反击。对于恶吏想要多收取赋税也能抵抗。屯兵有准备自己趁手武器就可。不用像以前府兵一样那么多。

三、开荒令

在保证现有屯田土地耕种的情况下,开荒平整土地种上农作物开始以后,连续两年,相当于三年不赋税。开荒是考核一个屯营屯长成绩之一。

四、为什么没有私田

没有私田,任何人不能把田地归到私人名下。任何人不能以私人名义买卖田地。如果有人要私占,那就是侵占国家土地,你们有权拿起武器保护国家土地,官府不追究,给予嘉奖。

五、每亩征税二成,永不加赋税。

虽然粮税高了点,但是免除了徭役和租庸调。

古时要维持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必须制定税赋和徭役制度,才能满足国家的财政开支和劳动力需求,这就是租庸调制度。所谓“调”,是指织物,包括丝、绢、绵、麻、布等;应亲自服的役,称为丁役。

租庸调之庸,是指纳资代役,即以出钱的方式来代替亲自服役,每一役日的价格按三尺绢计算,服役二十日就是六丈绢的价值。

六、为什么必须八成种主粮,

人不可无粮,主粮能保证能吃饱饭,今年带来小麦,水稻,大家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今年可以种小麦、水稻、大豆每亩产量两-三石,比种粟米产量高的多,另今年官府大量收购棉花,可以多种植棉花。

七、只要保证农田产量、农闲时可从百业。

允许农户亦工亦农亦商,在保证田地产量的情况下,从事多种行业养马,牛,羊,猪,鸡等,蛋、肉等到集市上售卖,从事手工艺,合作生产陶器,纺织,草席编制等手工制品,鼓励大家互帮互助,规矩就是保证粮食产量,府兵每年两月操练不耽误,可从百业。

但是不能弃农去城里打工,或者去做生意。

繁华世界迷人眼,商人眼里只有利益,

唐朝时期,整个北方有着温润的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多雨,林木茂盛,牧草丰富,农作物生长旺盛。水稻的种植区域可以由北一直扩展到黄河流域,粮食收成非常好。由于小麦种植区域广,所以唐朝百姓多为面食,后经过朝延的支持,南方的水稻也迅速发展,稻米也成为了唐朝百姓饭桌上的主食。

值得说的是历史的上,小麦、水稻、棉花的普遍种植确实是唐玄宗李隆基功劳,不然哪来的盛唐“开元盛世”。

李隆基这就潞州经济的第七策:“扶农,屯兵,振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