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掌控舆论

东方已经迪出鱼腩白,新的一天悄然来临。

在东方放光之时。在含元殿外跪了一大片武士,右羽林可以说是禁军最强的军队,是护佑长安京兆的重要力量,但是右羽林大将军昨天晚上却要刺王杀驾,这是大逆谋反。

一些事情终究不是秘密,听到李隆基手里的横刀里用布匹缠在手掌之上。上过战场都知道,这是杀敌之姿刀不离手战斗到至死方休的架势!骑着马来到大明宫前,就知道当时情况有多严峻。

有些事越穿越邪乎,已经有文官攻击武夫不可信,其实昨晚高力士在李隆基前往破庙的时候,就派人通知神武军王锐武将军,并出示金牌令信。

所以王昌富带领几百军士围住张玮那些护院的时候,两千金甲武士已经成阵型包围了寺庙,李隆基没有把张玮抓到大理寺,而是派兵围了张玮的大将军府。

把张府的官家和护院抓到了刑部。

这时的兴庆宫内,李婉蓉眼泪扑簌簌在精致的双颊流下,有些无措,有些彷徨。

郝书萱和王菱看见回来护卫一身是血,李隆基鞋子上也是血迹斑斑,言语打结已经不知该说什么,急的团团乱转俏脸上掩饰不住的担忧,害怕。

李隆基安慰好一段时间,东方露白,就骑马去大明宫,这是瞒不住的。

看着跪在含元殿前的武士,这是负责皇城戍卫的将士,皇帝在长安出事,负责巡城长安的将士难辞其咎,一群有心之人已经开始制造舆论,朝堂斗争从不缺少投机分子。

“都站起来,你们是大唐的军士,你们跪了,大唐就跪了!”

“大唐的将士应是,三尺青锋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李隆基走到他们中间,看着他们“我佩服军人,也佩服你们,更佩服我大唐的为国牺牲的武人。”

“黄沙百战穿金里不破楼兰纵不换,这是军人的意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军人的决心。”

“原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这是军人的气魄!”

“将无贪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这是军人的忠诚!”

“大唐需要你们去守护,边疆需要你们去拱卫!五千年前皇帝一声令下逐鹿中原;四千年前周公吞吐威震四方;两千年前秦扫六合一统华夏;汉武远征大漠,屠匈奴威名万里;唐宗杀突厥雄霸天下;那一年,我们在教化天下!”

“至今为止中原大地从没断过狼烟至今为止我们永不为奴战斗不止,不死不休!”

“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军人的宿命是战死沙场。”

“你们今后或功成身退,或解甲归,或红袖添香。”

“大唐就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铁骨铮铮。人人如龙的汉子,

“是大唐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来应征了大唐对外敌的誓言

“天下诸夷,凡敢称兵者----皆斩。”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唐铁军忠贞不屈,力挽狂澜,铸就大唐的脊梁!”

“长安在,大唐在,大唐军士永无一叛国,无一降敌!朕与你们同在!”

众将士听到之后,都站起来,不知是谁带头,众将士对着李隆基行起稽首礼,所有的人都对他行礼,静悄悄的一排排将士一脸严肃行礼。

郭元振、姚崇、卢怀慎、见到这一切,也对着李隆基行礼,所有的人都对李隆基行礼,

姚崇说道:“老夫何其有幸,见过开辟盛世大唐的主宰者!”

见过那温文尔雅的皇帝!

见过那铁血狠厉的皇帝!

他们相信,面前这位大唐的天子,会带着他们缔造出大唐盛世帝国的!

“四省首辅,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台大夫、御林卫督监将军,进紫宸殿,其余人退下!”李隆基说道。

六个面带穿着黑色玄甲,扣着面甲的万骑都尉坐在张玮大将军府对面,

玄甲万骑总共十二营,在京城六个都尉都来到这里,二千玄甲军将这里围成铁桶,甚至车厢军床弩都来六个,兵器在阳光照射下寒光闪闪。

将士们正虎视眈眈的站在原地,表情可以吃人上这种气势,给将军府带来的威压实在恐怖了!

这场面实在太壮阔了,看的大将府里的人心里一颤一颤的,府内人心惶惶,都不知道自己命运如何?

张玮不知道为什么皇帝不抓自己,没有上刑,没有审问,只告诉张家全族:“没有皇命,张玮敢自尽或者家族动用私刑,张姓全族一个不留!”“把他看好,只诛首恶,不连累无辜!”

现在他一边坐满自己的族人,一个个虎视眈眈看着他!

张玮在笑,但笑的极其狰狞,不一会又大声的嚎哭!如此反复,直到自己筋疲力尽的躺在那里。

在紫宸殿内,李隆基打断一众人要喊打喊杀,说道:

“张保伯造了不少孽,奸杀过不少少妇,这些罪证万骑、大理寺、刑部联合办案要尽快给控制住,趁着张玮族人还没动手料理,要快一步!”

把事情调查清楚,人证、物证、这么多年谁在都有谁包庇,御史台、大理寺、刑部联合审案、按律判定!”

等李隆基说完,大殿内一片寂静!

众人都呆住了脸上带着震惊,带着不可思议更带着的是动容是懊恼,是悔恨,是感动!

李隆基努力咧嘴,笑了笑,至于为什么要杀张保伯,李隆基没回答。他只是淡淡的说“朕没事儿,但总该要像男人站在这世间,活在这人世。”

当得知皇帝遭受刺王杀驾,他们都被独昏了头脑。这其中的前后缘由很多人甚至都还没来得及搞清楚。

仗义没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

王家不同,王家第一时间是考量利弊,他们第一时间是讲究人情!

郭元振、姚崇一愣!

只看李隆基眼中慢慢升起火焰但却依旧默不做声。

他们知道皇帝在压着火而且这火很大!

往往皇帝越是平静越是证明有人触了他的逆鳞!

这是要杀人!

“去处理事情吧!”说着便抛下呆怔的众人,背着手缓缓离去。

细心的人会发现李隆基身子在微微颤栗。

不过更多的人则是一头雾水。

众人心思不一。

出了大殿,高力士也跟着出来,昨天护卫李隆基将士也跟随着出来。

“昨晚中秋夜有几个扒手靠近圣上,被我等去驱赶了,却让张府的人抓走了德妃娘娘.......

当高力士和将士将所有过程一五一土说了出来,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清楚了。

一众大臣暴怒了,郭元振眯着眼:“张玮养了个好儿子!”

“关押在刑部案犯全部招了。”这时外面一身盔甲王昌富拿着一沓文书说道。

王昌富忙不迭又道:“证据确凿此案太大,微臣亲自带人过去抓的案犯”

他声音越来越小因为他发现者郭元帅和姚相的面色,已经变的越来越恐怖,脸色仿佛能吃人!

姚崇继续问着王昌富:“怎么个证据确凿法为什么杀人?你是刑部尚书?告诉吾?”

王昌富现在已经第一时间吩咐人去调查,只想立功,具体原由他当然不知缘由。

这是大理寺、御史台、刑部的事情,这是捷越。

姚崇喝道:“咱问你知不知道!”

“不知道。”

王昌富额头布满冷汗股子前所未有的寒意布满全身!

旁边刑部尚书李济狠狠擦了擦额头冷汗,此时,他发现自己后背已经全湿了。

“张保伯是掳了德妃,可不是什么都没做么?杀就杀了,又是削手指:又是削耳朵、还身首分离的多大仇多大恨,要做到如此毒辣的地步?”

“一直以为圣上学到不少本事,还是年强气盛,做事被情绪左右,大事,小事,家事,国事作为皇帝都要权衡。”

“想弄死对方有很多种办法,以皇帝的本事,秋后算账这道理,你难道不知道么?非要逞一时的痛快?”

“必须要让这皇帝认识到这事的严重性,不然什么事都由着他性子来。万一以后真有什么事,皇帝岂不是要翻天了?

是,皇帝暴虐,圣人弑杀,这不是贤君、仁君所为!

但什么人能杀,怎么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这种做法,那就是莽夫上是最低级的。

“当所有人都认为张玮必死的时候,皇帝却不着急杀他?”

大臣各怀小心思,都在私下议论!长安的坊间也是充斥各种传闻。

仙居殿内太上皇李旦叹口气,说道:“不否认三郎聪明,有智慧,有格局,有眼光。”

“可这性子昨天就收不住呢??

四郎李隆业忙跟着道:“是三郎性格。”

李旦怒道:“滚关你屁事!”

这时太监明镜进来说道:“太上皇,陛下说,今秋的梨子熟了,特地挑了一些又大又甜给送过来!”

三郎在想什么?现在还满脑子要给寡人送梨?

李旦无力的说道:“你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也许有人在制造舆论,李旦听到是张保伯不知情调戏了微服出宫德妃,遭到李隆基的追杀,张玮是被儿子死了,冲昏了头,说了大逆不道的话。

万骑探子不断传来坊间各种传闻。

“百姓们一怒,会颠覆任何庞大势力”

“有一件事他们说错了即便有舆论,有风口,也不该对着我,朕相信被奴役许久,被压榨了许久的百姓们,我相信当他们爆发起来,一定会解救圣人于危厄之中!?”

“我不是圣人。我只是在给大唐律法的黑暗史,找出一丝丝光明。”

“朕要让朝堂官员执政者去看到,盛世之下的肮脏!”

“朕只想替百姓快意的去做一件他们不敢做的事!”

李隆基对着兴庆宫的皇后、德妃、淑妃说道。

百姓还没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还不知道李隆基在做什么,为了什么。

天真的以为李隆基仅仅只是为了给自己贵妃报复而已

所以他才要说教皇帝,说教圣人的不理智。

这也是儒家以礼义廉耻等对付皇帝的方式,现制造舆论,再以民心难为,胁迫制衡皇权。

“传旨、不要制止百姓议论,不要插手武力干涉,这样百姓会疏远你们、忌惮你们。”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大唐不会因言治罪,司法各部尽快搜集张府各种证据,其余的啥都不愿说!”

“不要强求任何人,但是要言辞恳切的告诉他们,这次是国法给他们做主!。”

几位贵妃和下面官员面颊微微抽了抽,踟躇的定在原地。

男人,就该有担当!尤其这种大是大非上面更能体现出一个男人的担当和责任。

可是眼前是皇帝确没有说强迫百姓,而是诚心告诉他们国法为民做主!

大将军府中,张玮面色陡然凝固,急急道:我一时糊途,皇爷莫恼,我知错了!”

张玮的父亲“嗯”了一声,“二郎您收敛点。也莫要以为你和皇帝那点香火情就能保你一世太平,今天陛下不追究这事,要是还有下次,你自己想想要咱怎么处理!?”

“你当时听到儿子被抓,当着自己的面被杀,张玮脑子都被冲昏了哪儿还能顾及那么多带着家将就朝皇上而去。

可这里是皇城上是天潢贵胄,是天下权力中枢!

这么做和谋反有什么区别?”

张玮的父亲敲打之后张玮还是一阵忙不迭道:“陛下没有杀你,只是囚禁在府中,想皇帝还对你有些情谊。”

没好气的道:“你这头,在肩上多抗一些日子吧,嗯,这事儿需要家里做些什么吗?”

门阀士家相互通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皇帝也是怕兹事体大,处理起来棘手,一旦舆论风向变了,真怕那时候皇帝控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