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讷看着眼前满脸沧桑的老者,一件破羊皮捆绑在身上,脚下是用草绳捆绑的不知道什么动物皮的做的靴子,战乱带给大唐百姓太多困难,这些被掠夺到漠北的汉人,大多数沦为奴隶,一些有名望读书人如不愿臣服突厥可汗,也会被发配到奴隶营里。
薛讷问道:“老倌,我有点事想问你。”
“这里的汉人多吗?”“也不多了,当初被劫掠来的唐人,听说有近五万人被劫掠至此,十几年了,能活到现在的不足三千人。”
卢颂青说着满眼流泪,浑身颤抖,薛讷让老倌把附近的汉人全部集中起来,组成一个新的部落。会上奏皇帝如何解决?
此时骊山的演武的对抗演习已经开始,募兵制的征兵靠的全是硬实力。“须着全副三甲、顶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带剑,裹三日之粮,半日内奔跑一百里”方可入伍。
这个这样严苛的标准相当于后世特种兵的招募条件了。一支军队如果想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那么无论是日常的军事训练,还是战时的战法应变,那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一支军队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军事制度以及秋毫无犯的军队纪律,这样才能谈后面的训练与战法。
前面说过,“府兵”便是农户,平常会同普通百姓一般,耕地务农,在平常务农的闲暇之时会进行军事训练,一旦起了战乱,那便会第一时间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军打仗。这样一来,最为直接的一点好处那便是国家并不需要每年都去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来支持军队的支出,要知道训练,培养,维护一直军队所需要的费用绝对是天文数字,不仅仅是士兵,战马的吃、喝、拉、撒需要钱,日常训练时兵器,铠甲等的损耗更加巨大,更别提还有各种训练,攻城的器材了。
“府兵制”也是有很大的弊端的,其实原因很容易想到,简单来说就是兵农合一,可这样一来虽然降低了唐朝的军事成本,但是士兵的军事素质也是因此而变得良莠不齐了,因为务农的士兵是在务农的闲暇之余来参与军事训练的,所以相比于那些长时期从事军事训练的常备兵,其无论是军事纪律还是军事素养都要差非常的多。
这样一来,在作战时两种士兵混合在一起,“府兵制”的兵容易出现逃兵的情况,这样一来会动摇军心,甚至还会影响到常备兵的作战心态,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弊端。除此之外,因为“府兵制”是让士兵务农,自给自足,甚至于外出打仗的军事器械例如个人的兵器,铠甲都是由自己出钱的,这样一来会大大的降低士兵们的积极性,试问,士兵们出去拼命还得自己掏一大部的分钱,这种操作换做是谁都会不情愿的吧。
出于种种原因,李隆基就废除了这一军事制度,改变为了“募兵制”,可能大家时常会听到募兵,征兵这些字眼,它们经常会出现于各种电视剧当中,但是二者的可谓是天差地别。
征兵,是国家强迫,强制老百姓们去参军,而且要清楚的是,这种强制性的征兵,被迫参军的士兵是没有收入的,有的只是“久经沙场,浴血奋战”经验而已,这样的待遇,士兵们是没有斗志的。
李隆基废除原有的“府兵制”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士兵们在这种制度下,平常务农,战时却还要自己准备战时物资,自己花钱去拼命,士兵们怎么会有积极性。
李隆基换为了“募兵制”,在这种制度下,所募集的士兵均为自愿参军,并非是强迫而来的,而且国家与士兵是雇佣关系,士兵们都是有相应的工资的,在各种条件待遇方面都是非常优越的,这样一来,所募集到的士兵其战斗积极性都是非常高的,因为他们全部都是自愿参军,有的是为了养家糊口,有的则是为守卫国土,但无论是出于二者哪个原因,对于士兵们来说都是非常巨大的内驱动力,这种“募兵制”让参军成为了一种选择,也可以说成为了一种养家糊口,生存的职业,但不管是什么,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多了一条出路,这样一来也是有效的缓和了国家与基层百姓的矛盾。
李隆基站在骊山高高的观望台上,二十万大军放眼望去,可以说各色旗帜遮天蔽日,一眼望不到头,不同盔甲和服饰的队伍,呈现着不一样战阵展开。
演练开始,士兵们会以一个厢1200人作为单位,其下分作两个校尉统领,然后分别每个统领又会再率领十支步兵队伍,以及一支骑兵队伍,所有的士兵都会站在相应的旗帜下集结。当吹响第一通战争号角的时候,都尉会命令校尉将手下所有的步兵,骑兵集合起来,整合队伍。第二通号角响起来的时候,旗手们会将旗帜暂且放下,同时所有的长矛手都会压低,放下长矛。等到第三通号角响起之时,旗帜与长矛等都将再度举起,进入备战状态。
随后,会有战鼓声响起,用以鼓舞士气的同时来发号施令,各战士单位通过鼓声来变化队形,先是右校尉会做鸣金退兵之状,将自己所率领的十支步兵,一支骑兵向后回拉,一旦留出空隙,左校尉便会率领自己的部众顶上右校尉原本的位置,接着,继续如上的步骤进行相反的操作,如此循环往复,接着便进行厮杀的演练。
在整个军事训练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鼓声和旗帜的操作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的战场上,与敌人在厮杀之时,喊杀声震耳欲聋,将军或者统领如果说仅仅依靠说话的方式是根本不可能有效的指挥自己的士兵的,所以这个时候,鼓声和旗帜就起到了作用,士兵们可以通过视觉来直观的观察到旗帜的状态,而旗帜不同的状态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旗帜也会有着不同的寓意,所以所有的军官士兵平常都会去专门学习各式旗帜的寓意以及运用之法,也是提高了军事训练的效率,像一些战法上的变化例如一些阵法的变化布置,大都是以令旗为号令,进行操作的。
倘若令旗指向前方,那令旗所代表的本部兵马就要向着令旗所指的方向行进,绝对不能出现差池,倘若令旗改变方向高高举起,那所代表的本部兵马就要立刻停止行进。类似于这些,不同的动作有着不同的含义,都是要清楚铭记的,并且令旗有不同的形状,颜色都具有不同的含义。
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最为直观的方式,让所有的士兵第一时间领悟到将领的决策,并且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动作。包括鼓声也是如此,不同的鼓声都是蕴含有不同的含义的,鼓点的密集或疏散,鼓声的轻重缓急等等,在这个的基础上再配以令旗的动作,如此一来便出现了成套的指挥系统。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不可能出现一成不变的战术,战事千变万化,不同的季节时间,不同的天气环境,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士兵心态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战局,所以就战术来说,一个攻无不克的军队,他的战术就是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变化。一个军队他可以有自己所擅长的部分,不然的话敌人会抓住痛点猛攻。而大唐的军队就是如此,在不同的环境下,安营扎寨的方式也不相同,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阵型来进行作战。
在平常的训练和真正作战的时候,士兵们的心态,状态是一定不一样的,但是所有的军事制度,军队纪律以及相应的信号号令和战法都是相同的,如此一来,即使心境不一样,士兵们依旧可以及时的进入状态,听从指挥进行作战,从上述的这些方面也不难看出,大唐对于军队的用心之处和高超的军事水平。
当对抗演习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李隆基观望台东北方那个山坡上树立一个近五千人的草人和各种搭建帐篷,木马等,可以看出是一个一万多人军级的行军驻地。是个占地五万平方米的营地
李隆基一身戎装甲胄,亲自起身擂鼓,令旗挥动,一千玄甲军快速前出,后面的三百辆武刚车紧随其后,在距离六百步的时候,骑兵转向,分开左右两队,一百辆车厢在前,士兵原地支起一米左右一个个圆形筒状物。
中间是那三十门重炮也被推了出来,一米五左右钢制炮筒在两个大轮子和后面两小轮承载下,军士转动后面手柄,火炮的仰角固定起来,各个士兵口中报着口号和仰角,
从后面车厢中,一箱箱油纸包箍的火药包也抬出来,随后一箱不同火药的弹丸也放置到位置。
前面在做这些的同时,后面的车厢开始组装起抛石机,一组组木头拼接起来,后面五个高十米抛石车也很快的树立起来。
一面绿色的旗帜树了起来,这就一切准备就绪,李隆基命人摇动红色旗帜。
军士们把火药包和弹丸装进火炮,火炮后面的小口用一个尖顶木刺刺入,扎破油纸包裹的火药包,插入引线,完成之后,右边人吹起手上的火折,固定在一尺左右的木柄上,后面的人举起一面红色三角旗,当所有火炮左后方的旗手都举起三角红旗,就听见一声大吼“雷”,众士兵也跟着一起喊道“雷”,后面的举着红色的小旗挥了下去,火折手点燃引线。
“轰”“轰”“轰”重炮喷出一股股巨大的黑烟,小炮也不甘示弱喷出橘红色的火焰,前方的军营前后左右都出现不同的爆炸的声音,如同大风刮过,硝烟四起,火光冲天,里面草人被炸的飞起,帐篷掀起十几米,整个巨大的军营被爆炸和火光笼罩起来,观望台上官员,下面的有些军士出现慌乱,幸亏提前通知马匹都远离这里,但也是能听到远处马匹的嘶鸣声。
李隆基举起鼓槌,再次击鼓。火炮声再次响起,三通火炮过后,抛石车把几十斤重的火药包点燃,直接抛到了军营的中部,几声巨大的声响,军营中间的泥土碎石在爆炸中被掀起了几十米高,直接炸出十个很大的深坑。
这时两边骑兵在两侧开始慢跑,慢慢加速到离军营三百步时,双腿夹紧马身,举起燧发枪,一边围绕军营奔跑,一边开枪,“嘭”“嘭”的声音不绝于耳。
开完枪后,立即转身,毫不停留返回自己原地。这时一队士兵前出,几根铁杆搭建出一个简易火箭发射架,两名士兵扛着一米长,十二厘米的火箭放置好,点火!
“嗦”的一声,火箭发出长啸,直奔军营上空而去,在空中炸开,因为里面有鉄丸,爆炸后一大团红色的火花四散开来。
李隆基站在擂鼓台上大声喊道“唐军威武”两边的金甲武士也大声喊道“唐军威武!”
声音如同传染的一样,许多人从刚才震惊的慌乱的缓过神来,就听见大军山呼海啸的高呼“唐军威武!”
三骑骏马冲到观望台前,大声道:“大唐神武军火器演武完毕!为陛下贺,唐军威武!”
“好!”李隆基大声回答。看着观望台上还被刚才爆炸声惊吓的各国使臣,又看了看,现在已经被惊吓到一脸痴呆的吐蕃使者宰相尚钦藏。
此次演武,可以说大唐君威和军威树立,一百多国的使臣皆惊,俯首叩拜,高呼“大唐威武!皇帝万岁!”
一场演武,震慑四海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