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军士是现在是无比狂热的,等在校场之上的军士猛地转过头来,猛击了一下前胸的甲胄,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甲胄的甲片反射着朝阳的金黄,明晃晃的洒在了地上。
京营二十二万军士,整整齐齐的单膝跪下,齐声、高声呼和着:“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整齐划一的声响,突然传来。
二十万人高呼万岁,便是山呼海喝,震耳发聩!
李隆基看了一眼后面的龙旗大纛,站军士在最前面的郭元振。
不用说,这定然是郭元振,早就演练好的。
郭元振马屁,不像文人的马屁那样,姚崇那样,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的词藻,平平仄仄的押韵。
郭元振总是直接,简单而粗暴。
李隆基平静的伸出手来,喊道:“平身。”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大唐京营现在,虽算不上是赤胆忠心,但是他们看到大唐强盛的希望。
在所有人渴望的眼神中,李隆基走到了观望台的最前面。
观望台下是御林护卫,队伍中御林卫令官他们负责将陛下的每句话,分毫不差的传递给所有的人听。
御林卫令官的传递速度越快,代表军队的组织度越好,作战指挥,更加快捷方便。
李隆基从来不负责具体的作战指挥,他是皇帝,只需要告诉臣子们,他的目的是什么,就够了。
御林令官如同鱼龙一样在军阵之间穿梭着。
之前李隆基打算把自己的手伸到大唐的各个折冲府军营里去,现在军队改编完成,让御林令官来应对私役军士和克扣军饷之事。
“为保护大唐百姓的安危和生活守护大唐万里河山牺牲生命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为了守护大唐繁荣富强,经贸繁荣牺牲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为了大唐万民英勇抗争,拼命奋斗的献出生命的人永垂不朽!”
这种宣布,让大唐军士为之一震。
但是李隆基话锋一转,再次大声的说道:“大唐的军士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你们要明白那赤色的五爪金龙旗是无数前辈为守护大唐军士献血染成的,是他们开创和建立的了大唐。”
“朕和众军士在此立誓:内外诸夷四方胡虏,凡有称兵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大唐永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一寸山河一寸血!吾纵亡国灭种,誓不与贼共立!”
大唐以武立国,敢对大唐称兵,侵犯大唐,那是大唐的耻辱的烙印,这种烙印,只有血债血偿,才能够洗刷。
只有将其彻底的物理意义上的毁灭掉,便不会有人记得这份耻辱了。
“杀!杀!杀!”
大唐的将士在听到了大唐皇帝的话,便有一小部分人,大声的怒吼了起来,随着怒吼声越来越大,便汇聚成了一股海啸般的声浪,在整个京师的上空盘旋。
大唐军大获全胜!他们现在的确有信心,未来有一天,跟随他们的皇帝陛下,驱长车,征伐四海八荒!
声浪一波接着一波,喊杀声震天动地,李隆基却是岿然不动的站在了点将台前,看着怒吼的京营军士们,面目变得狰狞。
李隆基伸出手来,慢慢的压了两下,他深吸了口气说道:“赏罚分明,是朕应该做的,为了表彰此战作战英勇军士,特设功勋奖章,希望激励我大唐军士,英勇杀敌。”
朱祁钰让人拿来了功勋章。
功勋牌并不是很多,一共二十块,宦官们早就准备好了檀木托盘,托着做好的奇功牌,来到了点将台之上。
“共服戎虏,不忧边陲,以一当十,太子少师唐休璟,赐忠武勋章,入英烈忠武殿。”高力士拿出了一个敕喻,大声的喊道。
唐休璟已于李隆基登基时仙逝,他大儿子唐先慎继承宋国公爵位,走到台上双手从李隆基手上接过打开的檀木盒,里面是金光闪闪黄金忠武勋章,说道:“臣代阿耶谢陛下,愿大唐千秋永固,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着对李隆基行稽首礼,高力士递上刚才宣读的敕喻。
“经纶文章,今之王佐;出入将相,古之人杰,行军大元帅,军机省首辅郭元振,赐忠勇勋章,”
郭元振一步步的走上了台,来到了李隆基的面前,朗声说道:“臣受之有愧。”
“郭元帅客气了。”李隆基拿起了一块檀木盒里的圆章,亲自给郭元振挂在了胸口。
当然后面还有薛讷、王晙、郭知运、郭虔瓘、解琬、王君毚,王守珪等诸将领赐忠勇金质勋章。
斩杀同俄王锐忠,夺帅旗王云志两人留在京师,赐忠勇金质勋章,提升果毅都尉,这是要以军功进入武举学堂。
“奋勇杀敌、深入敌军,忠心赤胆,丰安军使王海宾,赐忠勇勋章,追封右羽林大将军,入英烈忠武殿。”高力士一连读了十二敕喻。
虽然已经不在京师,但是他们的亲眷都在,这是将领带兵在外的传统了,自然会有人代为授勋。
代替王海宾的是九岁的幼子,跟随诸将家属的后面,满脸泪痕,痛哭不止,李隆基看着心疼,示意左右侍从搀扶。
“臣等誓死追随陛下,肝脑涂地,有死无生!赴火蹈刃,义不容辞!”十二诸将家属在李隆基的面前,是极为激动的,他们半跪在地上,大声的喊着。
李隆基上次的大明宫宣读了大唐的将士不许跪的诏令,这些家属不是军士,就半跪行礼。
“平身。”李隆基示意他们站起来,
王海宾下马陷阵杀敌。就代表着爷不打算跑了,就在那儿,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任何退路可言。
作为将领,他们其实不需要冲锋在前,但是他们还是身先士卒。
这就带来了一种效应,那就是跟我冲和给我冲的差别。
“斩杀敌军骑兵一人或步军三人者,皆与勇武牌;若是力战而亡,悍不畏死,亦授勇武牌!入大唐英烈册,刻碑立牌入英烈祠。”
这一次就是军机省和御林卫将军将头功牌按照早就确定好的名单,按名单发给了军士。
沙场点兵之后,御林卫会拿着头功牌,到战亡的家中安抚将功勋奖章和英烈家属牌子送给家属,并将其功勋记入县史。
稍微有些喧闹之后,校场慢慢的安静了下来。
李隆基再次高声喊道:“虽无前功而被伤者、守战有力者,赐仁勇功勋牌。”
这次的仁勇功勋牌,约等于集体三等功的味道。参战军士几乎人人有份,就连一些保障后勤文官都有。
当然,也是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奖罚分明。
一些人,在作战之中,一些将领魏瑜、姜志是嫉妒于他人此战功劳太大,未及时派兵救援,舍弃了军士自己逃跑,导致了王海宾先锋军陷入苦战,阵亡三百余人。
嫉贤妒能、见死不救,李炜上奏死有余辜,但敌未退,当先杀贼赎罪。
仗打完了,魏兴,也该斩首示众,以儆效尤了。
李隆基本不想在如此盛典上杀人,本来打算留到过年之后,可是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人砍了得好。
既然敢不尊将令,战场上嫉妒同僚,见死不救,那没啥好说的。
大唐军规: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不是写在墙上,挂在嘴上,而是落在实处。
取人头一用,申严战守之师军令!李隆基对这种事,是零容忍的。
他能放过此人?
“带上来!”李隆基大声的喊道,御林卫令官将魏瑜、姜志推搡到了阵前。
郭元振掏出了一份早就写好的奏疏:“都督魏瑜、姜志朋比为奸,不尊号令,好舌利齿,妄为是非,挑拨军士,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是为悖、构、谤,按例当斩!”
“臣请命,枭首示众!”
李隆基深吸了口气说道:“拿去!”
御林卫都尉李明翰手里高声说道:“京营右羽林大将军张玮不赴营操练,纵容子嗣滥杀无辜,目无法纪,结党营私,私役军士、贪墨军饷三十万两。”
张玮的儿子张保伯事发后这一查,就查出了张玮喝兵血、私役军士、贪墨军饷的事儿,一共三十万两白银,除了花去十三万两,其余的十七万两银器整整齐齐的藏在家中的地库里。
“镇守范阳、卢阳总兵官于宣道及胡将李思敬等八人素无将略,不恤人难,士卒嗟怨,军政废弛,黑水战危,临阵怯战。”
“臣以懈、欺、背、误四罪,请斩二人!”
张玮的表情甚至是有点释然,他带着枷锁向着皇帝行了个礼,随后转身跪在了大唐军士的面前。
等了两个多月,忐忑不安、终日惶惶那股劲儿,已经过去,这漫长的等死之路,终于等到了头,心里却像是放下了块石头。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但还是有点怕啊,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这一刻终究来到的时候,他还是有点吓得颤抖了起来。
“咔嚓。”
颈椎骨开裂的声音响起,张玮只觉得一股剧痛,自脖颈传来。
但是还未喊出声来,就只听咵的一声,天旋地转。
在最后的意识里,他看到了那些恨他的军士们的脸庞,更看到了李隆基对他的怒其不争。
最后一丝想法,大约是后悔吧。
张玮九人,人头落地之后,很快的被清理干净了。
军队,还是要奖惩分明,军心才能稳固。
十七禁五十四斩,郭元振没开玩笑,李隆基同样没开玩笑。
这次的授勋并没有马上结束。
春秋大阅,是历朝历代的规矩,每一朝都不太相同,核心的规矩就是随天子心意。
天子说阅,那就阅
李隆基将此次的授勋和大阅安排在了一起。
他作为大唐的新皇帝,对大唐的这次的演武非常满意,
这次的大阅的目的,非常的简单明了,就是安定大唐各地人心。
“大唐,天下无敌!”
“授冠军军旗”刚才对抗演武中,王锐德率领的龙武军一连冲杀三阵,抵御七个营队冲击,是名副其实的冠军队,一面崭新的赤色的上画金龙,上面绣着字“冠军”旗子迎风展开。
王锐德一身甲胄,走到李隆基面前,行军礼。“名至实归,再接再励,勇往直前!”
“谢陛下赐期,不负圣恩,勇往直前,大唐无敌!”
神武军裴煊泽紧跟其后,走到李隆基面前,行军礼。
“不要气垒,勇敢无畏,敢打敢拼!”他接过去是绣着“亚军”的旗帜。
“谢陛下,不负圣恩,勇敢无畏,敢打敢拼!大唐无敌!”
下面当然是绣着“季军”字旗帜,不过王明武虽感心有不甘,但还是上台。
“下次再战,绝不服输,舍我其谁!”“谢陛下,不负圣恩,大唐无敌!舍我其谁!”
军队之间就是要较劲,李隆基画大唐为十六军镇,人家的军镇上挂着一面冠军的旗帜,这一挂可是三年,自己心里能舒服了,三个人举着旗面向下面的表情都不一样。
李隆基为何要这么大张旗鼓的操办这场大阅,他的目的自然是大唐军队枕戈待旦,一旦吐蕃、后突厥、契丹、南诏周边十几小国,露出了破绽,必驱长车,破其王庭,追杀至天涯海角,不死不休!
如果他这个皇帝,都没有了这个劲头,那朝臣们会懈怠,大唐军队会懈怠。
两个月的演武结束,撕裂长空的号角声,惊的天边的苍鹰都仓皇逃离,而军队在不断的大声号令之下,动了起来,开始各自返回驻地。
最危险就是吐蕃,李隆基却清楚明白,现在的吐蕃是这个时代地地道道的帝国,国土面积达到240万平方公里,并且整个恒河流域都是吐蕃的属国,公元658年时期,恰逢尼泊尔国家内乱,吐蕃趁机出兵,帮助失势的国王复位。自此之后,尼泊尔便成了吐蕃的一个属国。
唐朝使臣王玄策,出使印度,希望印度诸国能够臣服于唐朝。但是当时的印度并不知道唐朝的强大,非但没有称臣,反倒打劫了王玄策使团。恼羞成怒的王玄策,直接前往吐蕃,向吐蕃和吐蕃周围的十几个唐朝属国借兵,最后借来了近两万军队。靠着这支大军,王玄策横扫印度中部。最后王玄策将俘获的印度王室,全部带回唐朝。但打下来的印度地盘,基本上都落入了吐蕃的势力范围。
到了唐高宗时期,吐蕃更是再一次大举入侵,几乎洗劫了整个恒河流域,让恒河流域诸国,都成了吐蕃属国,每年都要向吐蕃进贡。
不过,吐蕃虽然打下了印度,但却并没有对当地实行有效的统治,只是将当地的国家收为属国。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因为吐蕃本身是个高原游牧政权,不懂怎么管理广袤的地域。印度那边,吐蕃能打得下来,但却无法统治。既然如此,还不如保留当地的政权,让当地政权每年进贡更有好处。
第二,吐蕃本身人口不多,想要对当地实行有效的统治,首先需要有足够的吐蕃人过去统治,但吐蕃本身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文化水平,显然不足以满足这个条件。
第三,印度那边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这让常年生活在高原上的吐蕃人,很难适应。短时间内打仗可以,但长时间生活的话,那就太困难了。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虽然吐蕃控制着,西起葱岭与大食接壤,东至现今青海湖南面、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天竺接壤。但人口也就400多万这些不足以支撑吐蕃和拥有六千万人口的唐朝长期的对峙,但是印度恒河粮食和人口奴隶是支撑吐蕃贵族有着不断奴隶士兵的获取,让吐蕃和大唐相互僵持200年。
所以李隆基决定派遣一支这个时代庞大的舰队,出海前往天竺,而这个愿望在明年就可以实现,高廉在泉州、福州、已经可以建造九帆六楼高的远洋大船,营造册记载“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这条船一次可以载几百人,船上储存一年的粮食。为了解决副食品供应,还在船上养猪酿酒,即所谓“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一说。全船总长达85米,宽30米,排水量至少在1000吨,载重800吨以上。
可以说运河漕运和海运已经达到开创新的海贸时代的条件。
吐蕃使者宰相尚钦藏。当然不知道李隆基现在想的的什么?
《管子·兵法》中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权者也。故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
懂得施行德政的,可成王业;通晓万物本质的,可成皇业;明察治世之道的,可成帝业。依靠谋略取得战争胜利的,可以称为霸。所以,战争,虽不是什么完备高尚的道德,但是可以用来辅助王道、成就霸业。
军事也是需要权衡得失的,发兵打仗就使国内贫穷,有的打起仗来还不一定取胜,有的即使打了胜仗也死伤很多,有的甚至得到了土地国家却衰败了。
李隆基现在不但要在军事围困吐蕃,而且要在经济和金融上进一步的瓦解吐蕃的实力。
要灭就先制服这个最强大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