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李隆基还在淑妃处休息,就听见外面高力士在高声大声朗读“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唐初诗人杨炯的诗作,这首诗词短短几句话,描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李隆基看着一旁已经穿戴整齐的王菱,原本一直想想王菱是个大家闺秀温顺恭良的小家碧玉的小娘子,没想到是个跳脱的性格,性格直率,很纯真,有点男孩子的性格,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心思。也难怪历史上会被武惠妃诬陷。
李隆基穿戴整齐,高力士赶忙上前道:“陛下,原太子右卫率,左金吾大将军王海滨的儿子王训已经在兴庆宫延庆殿等候。”
汪海兵曾历任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可以说是李隆基铁杆中的铁杆。
大来谷之战,以薛讷为主帅,带领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名将迎敌,王海滨此战为全军前锋。
此战唐军大获全胜,斩首一万七千级,获马七万五千匹,羊牛十四万头。可怜一代骁将王海滨做了炮灰和众将的踏脚石。
李隆基听说之后非常惋惜,追赠左金吾大将军,不过大军作战,军纪纪要严,严令追究众将的责任。
功是功,过是过,有功奖赏,有过处罚,功过不相抵。军队是最暴力的工具,法度不严,出问题是必然的。
李隆基对于王海滨的情况,写一篇白话文,相互信任是大唐忠勇将士强悍战力的保证
:“情者,人之欲也。”真情大义,是家庭和睦的沃土,幸福生活的源泉,社会和谐的根基。
对广大将士来说,无论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小目标,还是干好强军兴军的大事业,都离不开真情大义的驱动和激励。
军士的责任、军旅生活,充满着苦和累,伴随着艰和险,面临着生和死的考验,更加需要同心同欲、同舟共济的真情大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催人奋者,莫重于义。有了真情大义,就敢于把自己的后背交给战友,就能“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
如果官兵之间、战友之间平时做不到“亲如兄弟”,战时就很难产生“生死相依”的战友情;平时做不到“兄弟同心”,战时就很难形成“其利断金”的战斗力。
真情大义需要战友之间互相播洒,更需要带兵人大力倡导。士兵感受到的真情大义,就是带兵人的关心厚爱。
李广,“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士卒皆愿“与之俱死”。
太宗皇帝李世民““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爱兵爱民,与之同甘共苦。士兵皆愿舍命相随。自古以来,带兵人有真情、为兵好,战士才会忠心相拥、不令而行。
杰出的将帅都懂得“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的道理。“人心”既包括手下的将领、士兵,更包括普通之民众。大唐军队自成立起就有太宗皇帝就以身作则,爱兵爱民,与之同甘共苦。
一直有官爱兵、兵尊干的好传统,一直有重真情、尚大义的好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带兵将官做得不好。有的只关心“头上的乌纱帽”,而不关注战士的成长进步;有的只想自己“过得好”,不管战士“心里烦”;有的只注重权力带兵,不注重非权力影响力。诸如此类,势必影响将士之情、战友之情,影响官兵整体合力的发挥、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人心换人心,玛瑙兑黄金。带兵人爱兵如子,部属才会丹心报国;带兵人崇情尚义,官兵才会倾情奉献。
大唐军队正在践行革故鼎新的变革,的“脖子以下”改革,不仅是一次体系的重塑,也是一次利益的重构。在这场重大的利益调整面前,少数官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心态、失落心态、倒战心态,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最需要带兵人用真情大义去化解、去破除。
带兵人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帮人之所需,广大底层官兵从中感受到温暖,就会更加自觉投身军队,成为大唐军队变法的“一块砖”和“铺路石”。
情之可贵,唯在于真。我们提倡的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真情不虚就是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否做到纳贤荐才、驭将以德是衡量和反映将帅品德修养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
大唐军队用人的原则是“为官择人,唯才是兴,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魏征等是也。”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战友之间都要胸怀坦荡,以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
心底无私天地宽。真情不私就是要砥砺品德、刚正无私。凡事出于公心,矛盾纠纷就少;凡事出于私心,麻烦问题就多。带兵人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真情不妄就是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对待战友,既要真诚厚道,又要恪守本分、不逾规矩。
真情大义不是凭空而来的。事实证明,“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才能铸就高尚恒久、守望相助、生死与共的战友真情。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真情恒远久,温馨满人间;真情阗襟怀,春意贯河山。
当真情大义洒满军营,像春风般温暖,像草原般辽阔,官兵必定齐心协力、团结如一,无坚不摧、无战不胜。
强悍的军队,离不开相互信任;打赢战争,少不得相互信任。
什么是相互信任?就是战斗打响后,向战友大喊一声“掩护我”,然后就冲进敌人的阵营中;就是利益攸关时,不为个人谋事,把自己放心地交给身边的战友;就是使命任务当前,放手让同志去干。这一幕幕场景,在我军历史上并不鲜见,而且是好传统、好作风。
军队是要打仗的。能够“将后背交给友军”,各军队才能配合密切,在某个方向取得重大突破;敢于“把生命托付战友”,官兵才能心无旁骛,竭尽全力完成险难重任。
相互信任、生死相依,既是部队战斗力强的体现,也是官兵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重要依凭。相反,如果上下之间隔阂深重、虚情假意,同级之间以邻为壑、相互猜忌,个人对组织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样的集体就会像一盘散沙,想要有很强的凝聚力战斗力是绝不可能的。
战争年代,官兵相互信任的情感基础非常深厚,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现在,一些人只顾自己一己私利,思想有己无国,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特别是受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在交往中掺杂了些庸俗成分、功利色彩、防备心理。
这种变化进入军营,极易影响官兵的相互信任。如果带兵人看到战士有毛病就认为“觉悟不高”,战士看到干部处理敏感事务就认为有“暗中操作”,相互之间的信任就会变得很脆弱。
国家之间战争是整个战斗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每一个环节既是其它环节的“后背”,又是其它环节的“掩体”。
打赢战争,对相互信任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未来战场上,上级信任下级,军队就会有机断处置的创造性;下级信任上级,战场就会有顺畅的高效指挥;同级相互信任,应敌就会有奇绝的密切配合。没有相互信任,难成体系铁拳。部队一旦变得孤立迟钝,就会在瞬息万变、遭遇打击的战场上陷入被动。
军队是一个新大家庭,戍卫国家,就是保护家人,忠君爱国,勇敢战斗,敢打必胜的信念、目标追求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
培养相互信任的同志关系重在平时,每名官兵都应做到以志相交、以心相契,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强军兴军的行动中、备战打仗的使命中。
只有相互之间肝胆相照、彼此信赖,遂行任务才能呼吸相通、攥指成拳。“师出以律”军法要严,对于进攻长城堡,嫉妒他战功,按兵观望的领队的众将,召回长安。
李隆基让御林卫大将将此通告张贴到大唐各军军营,御林令官负责讲解,
王训姗姗来迟,,就是因为与那些大将同行,抵达长安后,李隆基命押解至御林卫杖责“三十军棍”再关进“小黑房”七天。之后再面圣。
在延庆殿看到九岁的王训,李隆基看着眼前的大眼睛,四方脸,有点憨厚,一身武将服饰的很壮实的孩子。
李隆基看着眼前的孩子说道:“汝阿耶为国捐躯,是大唐的英雄”只见那孩子听到之后,立即伏地大哭,浑身抽泣。
看着眼前已经是孤儿的王训,李隆基想到了,汉武帝收留霍去病的故事。
便对哭泣的王训说道:“汝乃忠勇之后,将来也一定成大唐忠勇大将。”
“朕决定授你为义子,赐名王忠嗣,封官朝散大夫、尚辇奉御,王菱就是你义母,以后就在兴庆宫内居住,跟皇子们一起上上学读书。”
明镜扶起王忠嗣,带领这位未来大唐的名将离开。
高力士乐呵呵的说道:“恭贺陛下,贺喜圣上今收下麒麟子!”
“陛下,礼部催陛下去选秀女了,这次就留下了四个人,除了王贵人之外,剩下三人,都是颀秀丰整、性情端庄、窈窕端丽,绝世无双。”
李隆基点头说道:“那闲来无事,就去看看吧。”
他从乾元殿里出来,认真的思考了许久,也多少明白了窦太妃的意思,作为皇帝,子嗣必须多多益善。
那这选秀女的事儿,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怎么能儿孙兴旺呢?
李隆基正好得着空了,就选一选,然后去大唐的公廨司看看。
选秀的地方是在宫里,一旦被陛下圈了,那就住在宫里,等待着陛下的遴选,等闲是不能出宫了,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李隆基倒是知道一些宫词幽怨的诗。
但是这种规矩,在他这里是不成立的。
因为他住在兴庆宫里,那些比天大的规矩,在李隆基这里,根本不成立,因为他就是大唐的天。
礼部尚书李济一听说陛下进宫去掖庭看秀女,立刻就从礼部奔着掖庭而去。
今天,必须!要让陛下把这事给办了!
大唐那个皇帝不是后宫妃子上百人,这位皇帝给自己定了一后三妃九嫔,而且以此为永梨,子嗣对皇权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
皇帝整日忙碌,现在终于得空,至少把这三妃总得补齐了!
不能让陛下再拖着了!
这件事已经拖了快九个月了!
今天,必须!把这个事儿办了!
李隆基刚到掖庭,就碰到了带着一帮人跑来的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