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善战者

李隆基说道:粮草、兵器、甲胄、器械、军饷、赏赐,朕给你们准备好,你们要做的就是给朝廷一支令行禁止,忠勇无敌,克敌制胜的王者之师。

郭元振:“陛下,臣必鞠躬尽瘁,不负君恩!”

李隆基:“你们两位是军机省宰辅,朕希望你能全力以赴,用三年时间,武举学堂为大唐培养一批将官校尉,这能保证大唐尚武强兵能够传承,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大唐武后时期,不就是智勇双全的将领凋零,出现了抛弃西域,退守长城的情况。”

“墨啜那厮几次劫掠中原,就是欺负中原武备不振吗?”

“朕宁愿大唐的军队打出去,也不愿意看见胡人迈入中原一步,朕希望看见漠北的草原成为大唐的牧马场,让漠北的牧民,成为大唐的牧民。”

“朕说话一言九鼎,告诉漠北的十八部落的牧民,成为大唐的牧民,给万亩草场,给予大唐户籍。”

李祎说道:“陛下,此举是釜底抽薪啊,草原是弱肉强食的奴隶法则,说是牧民,其实就是部落酋长的奴隶,奴隶虽然放牧千百头牛、羊、马匹,可平常连羊奶未必喝得到。”

“草原没有法度,酋长可以任意的夺取部下奴隶的一切,也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可是肆意妄为的压榨奴隶也是会造反的,所以草原酋长们就会在秋季之后,对中原进行劫掠,粮食、女人、儿童几乎一切东西都会抢夺,但是对30岁以上男女会全部斩杀,只是因为大龄的成年奴隶不好管理。”

“突厥酋长对战利品是和出征的牧民对半分配,甚至是三七分,所以突厥的奴隶非常渴望对中原的抢夺,因为一次抢劫奴隶就有自己的奴隶、女人、粮食、金银等。”

“而且这种抢夺中原避免不了会有伤亡,而失去壮力的奴隶家庭会被其他强壮的奴隶强行并入自己的家族。”

“所以此消彼长,草原上的通过抢夺,部落间酋长总是在不停的转换,所以草原先是犬戎、后有匈奴、再是突厥,包括现在的后突厥。”

“中原强,则漠北之间部落就相互争夺牧场、中原弱则各部落合并一处,对中原进行抢夺。”

李祎向李隆基说着草原原始的生存之道,大唐“唠神”郭元振突然行礼说话:“陛下,如今大唐武备日渐强盛,墨啜可汗众叛亲离,臣请今秋北伐漠北,一举剿灭墨啜部。”

李隆基和李祎对郭元振此举有些吃惊,“郭相,为何有此想法?”

“朕可记得当年你与论钦陵谈判,上书武则天:“现在是论钦陵家族妄图通过主导同中原的战争统帅吐蕃大军与吐蕃王室抗衡,吐蕃民众也没在战争中得到太多好处。对于论钦陵等好战阴谋集团我们应该主动派人和吐蕃王室联系,表明我们和平的诚意,加深吐蕃王室和论钦陵的矛盾,到时候他想发动战争也是无米之炊。”

“郭元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噶尔家族只是被松赞干布父亲征服的羊毗王国的贵族,底蕴并不雄厚,是三代人在军政上的努力才让其权倾吐蕃。”

“论钦陵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用征服土地和人口收买效忠于自己的部族和贵族,他们一小措人得利,却要全体吐蕃民众买单,建立起可以抗衡王室的势力集团,吐蕃赞普并不一定爱好和平,但他一定不愿意论钦陵主导战争掌握军权。”

“吐蕃君臣在郭元振的离间活动下,果然走上了对抗之路,最后论钦陵不得不自杀。而郭哥还成了噶尔家逃出吐蕃的大救星,给唐朝拐骗了弓仁等噶尔家族出产的名将。”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孙子兵法》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郭相可是我大唐善武又善文的第一人啊!”李隆基很惊奇看着“这为何要请战啊!”

正说着高力士在外面说道:“陛下,武举学堂到了!”

武举学堂不只只研习兵法和演练兵阵,这里学生要掌握必要弓马骑射还必选选修一门兽医、土木、医学、绘图、军械、厨师、等十二个的专业中一个。

太宗李世民时期制度,军士500人要配医生1人,如果士兵生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主将和医生要挨40鞭;如果士兵因为医疗不及时而死,主将还要被判以徒刑1年;如果医生不好好看病或不给士兵草药致士兵死亡,也被判徒刑1年。此外,每座军营还要设一个专门照看病人的“官人”,负责巡视病号餐,每天向有司报告病人情况。如果病人有力气,在行军中可派同伴一人

随其一起行军,如果没力气则要派毛驴一头以为代步。在每次出征之前,朝廷要给每个士兵预备感冒药、疟痢药、刀伤药等各种草药或膏药共50份。在均田制下,可见当一名士兵的福利很不错。

唐军士兵俸禄由粮食、军装、杂赏三项构成。粮食的供应全靠朝庭,其中一个一般边军每年领取粟12石,盐、酒、醋则根据所在地情况定量供给。领取春装一套,包括长衫一件、汗衫一件、裤子一条、半臂一件、裹头巾一个,以及鞋、袜各一双;冬装则包括棉袄一件、棉裤一条、裹头巾一个,以及鞋、袜各一双。以上诸物只能满足一个士兵的日常生存,真正盈利还需要杂赏。杂赏没有定量,是给士兵完成任务的奖赏。

唐太宗和高宗时期的府兵的待遇和赏赐都是不错的,到了武后神龙时期,特别“二张”乱政以后,虽然边军账面待遇满足了一个士兵的日常生存,但边地天高皇帝远,镇守大将掌握一切生杀大权,所以士兵经常受到边地军将的盘剥。《旧唐书》就说:边军“常有冻馁之色”,而边军将帅却“有三倍之益”。

李隆基的老爹唐睿宗时期,辛替否说府兵“多无衣食,皆带饥寒”,甚至卫戍京师的禁军出现了“卫兵三日不食”,当然这里面有粮税运输耗时耗力的问题,也有唐睿宗不肯迁移东都洛阳的问题。

可见当时李隆基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朝廷,不过也有好处,大唐还保留着良好的朝廷运转体制,所以只需换掉那些懒政、堕政的官员,换上能够称职的官员就好。

应该说唐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完善尊重人权的律法,比之后来的宋、明、清更包容,更体现以人为本。

李隆基现在是包揽全部的装备,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武器有了,还得有后勤装备,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当然,还有吃的: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此外,还有着装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背上有长枪。

每十个人组成一个火。火是一个很小的军事单位,但仍会配备六匹驮马,同时还有布幕、铁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床等各两件,锅子、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马缰绳三件,每人还配备一把锤子。

马盂是什么呢?据唐朝人李筌的《太白阴经》记载,它是一种盛食品的容具,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容量为三升,能保温,“冬月可以暖食”。

李隆基算过一笔账,步兵装备和兵器和伙食,日常开销是每人每年30块银币,驮马每匹需50两,骑兵加战马每年开销是200银币。再加上需要三倍以上武备储备和兵器维护费等等

可以说军费的开支占到大唐目前户部收入的一半,每年正常养兵需要一千五千多万块银币。

这也就是为什么李隆基提前把唐朝刘晏的两税制和后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两个结合起来,确立大唐新的税法。

一个国家的税收一半让军费占有了,那别的事情就什么都别做了,因为官员俸禄几乎把另一半也用的大部分。

也正是募兵制真的很耗费钱财,所以对军队军纪抓到最紧,把监军和军纪衙门(御林卫)的令官直接派驻各队。

武举学堂的学员必须从仁勇少尉也就是御林令官开始一步一步的做起。李隆基这里没有一步升天之说,想要成为将军,你必须靠着军功。

武举学堂有3000,名学员,正好的一厢的军人,今天正好在演练军阵。

这2800战斗人员当中,有800名弓弩手,弓弩手又再细分:弓箭手400人,弓弩手400人,骑兵1000人,刀盾手500人,唐朝管这类士兵叫“跳荡”。

还剩下500人干什么?他们是“奇兵”,是用来机动作战的。按照唐朝部队编制,机动作战人员必须占三成,“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

刀盾手在前,弓箭手紧随其后,弓弩手在左右两侧,骑兵下马跟随在后。

因为弓弩射的更远,穿透力也强,箭矢会把前面的敌军向中间,对弓箭手开始射箭时,只需对人员密集处直接射出箭矢。

当敌军夸冲到前面时,弓箭手会持长枪配合刀盾手进行防守,而弓弩手会对后方敌军不停的射击,骑兵这时则会根据前方情况随时准备从两侧出击,对地进行侧击、袭扰或者追击。

绝对不是漫无纪律的群殴,还是有章法的:先是右校尉这边鸣金,队伍稍稍退却,左校尉分队进入右校尉的位置;接着,相反操作。

两支部队退却之后,又上前迎面对杀,进入演习状态。最后,三通号角,演习结束。

军队训练要各司其职,不能逾越。今岁在骊山上看到山谷里的军队自由散漫,不成队伍,李隆基正要大发雷霆,处分校尉,旁边的人把他劝住了:“皇上,这不是你管的事儿,别坏了规矩。”只好强忍怒气,交由有监军去处理,后来直接斩杀一人,并且包括郭元振在内十几人领军杖三十。

这就起到徒木立信的效果,军队知道军纪是令行禁止,绝不开玩笑。

三人在武举学堂一路观看,李隆基也进入军营,对武举学堂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进行观看和察看。并提出在江南金陵建立海事学堂,大唐陆军现在经过练兵基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海军重视的程度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