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说道:“朕的意思是驿站全部归尚书省管辖,具体的归当地武备府管辖,这样地方官员就很难插手驿站的事务,这是其一。”
唐朝驿站统一的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规模特别大,这样能够彰显出唐王朝的气势,然后内部有些小小的不同,等级高的驿站,内部就会有好几个客厅,仓库也有好几个,以便储存各种粮食,卧室修建的自然也会比较舒服;等级低的驿站的配置就相对会比较简陋一些,但从外观看来都是雍容华贵的。
唐朝驿站的最高管理人员一般是尚书省来掌管驿站,具体是由省内的兵部来管理,不同层级有不同的管理人员,在地方上那就州长来管理,在县上那就是县令来管理,最后就是驿站的直接负责人驿长直接管理驿站。并且还会分配一定数量的驿丁,驿丁就由当地的村民才轮番上任,也会给予一定的工钱,百姓还是比较乐意的。
既然有了管理人员,那肯定就有监督人员。唐朝廷会时不时地派遣官吏去各地调查驿站的设置情况,视情况进行奖励或者惩罚。
驿站建设的好坏也会直接关系到这个地方官员的业绩,所以很多时候地方官员在修建驿站这项工程上还是比较积极的,不会消极怠工,毕竟时不时就会有中央的人下来检查,一旦检查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情。
“还有就是官员在驿站凭火票吃穿住行都是由驿站负担,这就造成有的驿站负担繁重,而大唐对驿站是配给相应驿站田地作为补偿。”
“朕是临淄王时候,经营隆兴商行,一路运送货,路途休息时,有时找不到合适住宿地点,就只能仅靠驿站,和驿站沟通获得一些井水和柴草。”
“所以朕有个想法”李隆基说道。
大唐的皇帝又有新的新奇的想法,对于大唐皇帝各种新奇的想法,几位宰相已经是见怪不怪,但是皇帝每次想法都会对朝堂产生意想不到效果。
几位大臣听说皇帝有想法,都拿出随身备忘录开始记录。李隆基看着几位,这个自己的习惯,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成为官员习惯。
“驿站现在只服务官员,朕的想法是把驿站划分为,军驿,官驿,民驿三块。”
“军驿的职能不变,火旗兵也是驿站首要职能。”
“官驿是要做些变革,中书省和门下省商议一下,官员出行,以每日三十里计算,依官阶不同,核定每日开销,由衙门预支文钱,这样官员自带文钱或者“飞钱”。”
卢怀慎起身道:“陛下,是说官员以后住宿驿站是要支付银钱的。”
“卢相,不要着急,朕刚才说了,这只是个想法,具体是否实施,还需商榷。”
“最主要是民驿,就是民间邮驿也有需要。”
对于邮驿的称呼有“遽”、“置”、“驲”等多种,秦朝时统一命名为“邮”。
“邮”的作用为通信,传递长途公文书信、消息,通常是负责邮递的人员,沿着固定的路线,一站一站接力传递。
“民间需要邮递一些信件包裹物品等,也可以通过驿站进行传递,当然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大唐民间传信或者包裹衣物主要通过顺路的镖局和商队,一是不能保证一定送达,二是信件和物品也容易被偷窥。”
“比如,广州家人的想给在长安的准备参加科举孩子写一封信或者送些衣物,总是有一些不方便和不及时。”
“有了官营的邮驿,就可以放心大胆托付给广州的邮驿,这样各地邮驿就可把信件包裹集中到上一等邮驿,通过分拣归集,把同样目的地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个邮驿送到在长安学子手里。”
姚崇说道:“陛下,体恤黎民解民间邮递之困,但一旦民间信件物品过多,分拣归集耗费人力,而驿站识字者甚少。”
李隆基说道:“这个朕也想过,大唐有十五道三百六十个州府,一千三百多个县,这样以数对应所在道、州、县。”
“例如给朕写信就这样,关中道以数字一表示,长安再以一表示,万年县就以二表示,这样只要信封上写上一一二就可以了。”
郭元振说道:“陛下,妙载。”
“臣可以这样理解,臣给河东道晋阳府昔阳县传信,河东道以数字二,晋阳府数字一,昔阳县数字三,那只需写上二一三就可以。”
魏知古在一旁:“陛下,真是天资聪慧,奇思妙想。”
“这样只需将大唐十五道以一到十五对应,然后各州再编写所在各道州县对应数字,以此类推甚至可以到乡里村。”
李隆基说道,“此事,尚书省负责,抓紧组织人手编制大唐各州县邮驿对应数字,不管邮驿此事如何,编写大唐驿站数字。”
萧崇起身行礼:“臣领命!”
这时郭元振起身道:“陛下,大唐各地驻军将士也有书信和包裹往来,可书信往来可能会泄露军机。”
李隆基思索一会说道:“这样,军机省对大唐军队也相应编写对应数字,军人和家属信件统一通过各地武备府转交,军人只需写信告知家人回信数字,家属寄信只需填写数字和军士姓名就可以。”
郭元振行礼道:“臣代大唐将士谢陛下!”
“郭相,此事还待商榷,还没有定下来。”李隆基说道。
郭元振正色说道:“陛下,民间邮驿成立非同小可,此事值得写进史书。”
姚崇、卢怀慎、魏知古等行礼道:“陛下,此事利国利民,臣等尽心办理。”
李隆基连忙说道:“朕的想法还没说完呢?”
众人一听,各自回到座位前,拿起备忘录看着李隆基。
“朕说的是,驿站旁边加盖一定房屋和仓库,这样外出商队和游子也就有了遮风避雨落脚地方,能够吃上一口热饭。”
“驿站归武备府管理,是可以让服完兵役一些立功军士负责驿站安全。”
李隆基说完,看着下面各位大臣,姚崇看了一眼郭元振,心想:寿州之事,让陛下对地方官员有了忌惮,驿站归尚书省管辖也符合大唐律,让边军立功军士负责驿站的安全。
姚崇心里不禁想到,地方官员衙役面对驿站经过厮杀军士,以后很难去插手驿站事务了。
想到这里,姚崇突然明白了陛下为什么变革官员自带文钱支付驿站费用,这样驿站在财物上更不会受制于地方府衙。
那么驿站真正是朝堂权力延伸到地方的枢纽。
看似驿站的改革,其实也是加强朝堂对地方的掌控。
有了四省和御史台的商议,具体的事宜和制度制定出来后,会被快速实施。
不过李隆基要解决的是避免寿王府和张韵等不法之事,在商议驿站变革之后,李隆基提出了把地方执法权回收的建议。
“这样就可以让通政令吏的书信不受地方的制约,但是当地官员不敢或者不想处理分封藩王事情,还是没有解决。”
这件事李隆基没法交给下面去解决,因为大唐的郡王都是李氏皇族的亲属,寿王按辈分是李隆基的叔叔,这只能是李隆基自己解决。
“靖安司逐步设立的州县,对有违社稷安危事务和违反律法任何官员有先捕后审便宜行事职权。”
事情既然不好解决,那就先快刀斩乱麻,至于当初设立直属皇帝靖安司,职责就是希望社稷安危百姓安居乐业,对危害这种社会平静安宁的状态的事情都可稽查。
唐朝分封地方的藩王其实权利很少,但是到了中宗李显手里,刚从武则天手里拿回了权利,却不清剿武氏在朝中的权利,就把李氏皇族分封到各地为藩王,这时分封的藩王虽然没有兵权,但却有对地方官员有着很大的举荐权,生杀豁免权。
也就说藩王对封地官员的升迁有着很大举荐权还,又对封地百姓生杀藩王是有豁免权的,这也是寿王府长史张韵能借着王府横行霸道的原因。
李隆基说道“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三者藏于官则为法,施于国则成俗,其余不彊而治矣。”
意思是:国家法制不容私下商议定罪,臣子就不敢相互营私;刑杀不容宽赦,人们就不敢忽视为善;授爵赐禄的大权不假送于人,臣下就不会作乱于人君。
这三事掌握在朝廷,就是“法”。推行到全国民众,就称其为俗。
李隆基说道:“乱国之道,易国之常,赐赏恣于己者,圣王之禁也。擅国权以深索于民者,圣王之禁也。其身毋任于上者,圣王之禁也。
进则受禄于君,退则藏禄于室,毋事治职,但力事属,私王官,私君事,去非其人而人私行者,圣王之禁也。
修行则不以亲为本,治事则不以官为主,举毋能、进毋功者,圣王之禁也。
交人则以为己赐,举人则以为己劳,仕人则与分其禄者,圣王之禁也。
交于利通而获于贫穷,轻取于其民而重致于其君,削上以附下,枉法以求于民者,圣王之禁也。
用不称其人,家富于其列,其禄甚寡而资财甚多者,圣王之禁也。
拂世以为行,非上以为名,常反上之法制以成群于国者,圣王之禁也。
饰于贫穷,而发于勤劳,权于贫贱,身无职事,家无常姓,列上下之闲,议言为壶士以为亡资,修田以为亡本,则生之养私不死然后失缫以深与上为市者。圣王之禁也。民者,圣王之禁也。
审饰小节以示民时言大事以动上远交以踰群,假爵以临朝者,圣王之禁也。
卑身杂处隐行辟倚,侧入迎远,遁上而遁民者,圣王之禁也。
诡俗异礼,大言法行,难其所为,而高自错者,圣王之禁也。
守委闲居,博分以致众。勤身遂行,说人以货财。济人以买誉,其身甚静,而使人求者,圣王之禁也。
行辟而坚言诡而辩,术非而博,顺恶而泽者,圣王之禁也。
以朋党为友,以蔽恶为仁,以数变为智,以重敛为忠,以遂忿为勇者,圣王之禁也。
固国之本,其身务往于上,深附于诸侯者,圣王之禁也。”
李隆基说的是圣人之禁,其实说的靖安司的职权范围。
一、破坏国家正道,改变国家常法,封赐与禄赏之事全随个人意志决定,不肯为朝廷任职作事,擅专国权以严重搜刮黎民的。
二、在朝廷领受俸禄于君主,回家来积藏俸禄于私室,不干自己应办的公事,只努力发展部属,私用国家官吏,私决君主大事,排除不该排除的人而私自行事。
三、修德不以事亲为根本,办事不以奉公为主旨,举用无能的人,荐引无功之辈,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四、为国家结交人材当作自己的恩赐,推荐人材当作自己的功劳,任用人材又从中分取俸禄。
五、既结交权势,又收揽穷人;轻取于民而重求于君,削上就下,枉法收买人民。
六、享用与本人身份不相称、家产超过爵位的等级,俸禄很少而资财很多。
七、干违背时代潮流的事情,靠非议君上来猎取名声,经常反对朝廷的法制,并以此结聚徒党于国内。
八、扮成贫穷的样子,而不肯辛勤劳动,暂时安于贫贱,自身没有常业,自家没有恒产,活动于社会上下之间,而声称是为了人民。
九、供养游士和修治武器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豢养贼臣和私藏敢死之徒,然后强直不让而严重地与君主讨价争权。
十、注意修饰小节以显于人民,经常议论大事以打动国君,广泛结交以凌驾群僚,凭借自己的地位以控制朝政。
十一、屈身于人群之中,暗行不正之事,潜入别国或接纳外奸,欺瞒君主又欺瞒人民。
十二、实行奇怪的风俗和反常的礼节,语言夸大而行为骄傲,把自己所做过的事,说得非常难做,借此以抬高自己。
十三、有积蓄而生活安逸,广施财物以收买民众,殷勤行事,顺从人意,用财货收买人心,用救济沽名钓誉,政治上稳坐不动而使人主动拥护。
十四、行为邪僻而坚持不改,把奇谈怪论讲得头,头是道,办法错误而数量很多,支持邪恶而善于辩解,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十五、以结纳朋党为友爱,以包庇罪恶为仁慈,以投机善变为有智,以横征暴敛为忠君,以发泄私忿为勇敢。
十六、闭塞国家根本,努力蒙蔽国君,又密切勾结其它诸侯国。
李隆基接着说道:“治世之时,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故士莫敢诡俗异礼,以自见于国,莫敢布惠缓行,修上下之交,以和亲于民。故莫敢超等踰官,渔利苏功。以取顺其君。圣王之治民也,进则使无由得其所利,退则使无由避其所害,必使反乎安其位,乐其群,务其职,荣其名,而后止矣。故踰其官而离其群者,必使有害。不能其事而失其职者,必使有耻;是故圣王之教民也,以仁错之,以耻使之,修其能,致其所成而止。故曰:“绝而定,静而治,安而尊,举错而不变者,圣王之道也。”
意思是:治理社会的的时候,讲德行必须立下正确标准,讲道义也必须有个明确准则。
官员就不敢推行怪异的风俗和反常的礼节在国内自我表现;也不敢布施小惠,缓行公法和修好上下以收揽民心;也不敢越级僭职,谋取功利以讨好于国君。
投机取巧向上爬的总是要使他无法得利,推卸责任的总是要使他无法逃避惩罚。必须使人们回到安其职位、乐其同人、努力于职务、珍惜其名声的轨道上来,才算达到目的。
对于超越职权而脱离同事的人,应当使之受害;对于不胜任而失职的,必须使之受辱。
因此,官员治理地方时,首先是以仁爱来保护黎民,用惩罚来驱使罪恶,并提高黎民的能力使百姓劳动有所成就,而处罚那些不劳而获人。
要坚决而镇定,稳定而图治,安国而尊君,有所举措而不朝令夕改,这是治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