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文化传承

一套通背拳打完,此时,宫内已经掌灯,再过几日就是冬至了,夜里气温变冷,口里吐出白气已经清晰可见。

王菱想把披风脱下来,李隆基上前反倒给她紧了紧披风,问道:“忠嗣今日没见,去了哪里?”

王菱说道:“忠嗣已经开始蒙学,这孩子好学,不到掌灯时刻是不会来的。”

“好学是好事,可也得有张有弛,冬至过后,会举行狩猎,大家一起去。”

大唐就有这样一个好处,举行狩猎时候,可以带上家里女眷。男女之别没有后世那么多的礼制管教。

王菱问道:“陛下,那两个香囊样子质品都一样,可一个绣着锦鸟,一个绣着大雁,这里面是不是另有玄机。”

“去看看不就知道了。”这时无尘匆忙忙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件棉袍,李隆基接过来,这是今年新收的棉花纺织成的,棉袍穿在身上扣上腰带,浑身很快就暖和起来。

皇宫内帝王和贵妃的穿戴,会影响官员和家眷的穿戴,就如李隆基在潞州对裤子进行革新,采用后世裁剪方式,原本是先配发府兵的,可发现官员却首先穿上,现在大唐的已经形成一种流行的裤子,而且还衍生出各种新的款式,

棉花的推广也是需要时间的,现在大唐的棉布的价格比丝绸还贵,就是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纺织技术,特别的棉花取籽,抽线技术需要推广。

皇家隆兴商会在回信中说道在高昌国棉布的价格已经高过丝绸的价格,这种颠倒的事情,也只能解释为物以稀为贵。

现在的大唐,就是屯营的乡民也会种上十亩以上桑树,在家里养上几个月蚕,一亩桑树可以喂养5张蚕。可得蚕茧300斤,生丝200斤,一斤生丝在江南是500文,也就是半块银元。十亩桑树地养50张蚕,卖蚕茧一年可以给家里赚取六百银元,生丝可得一千块银元,就算生丝是二十抽一的税,也能给农户家里留下不少。

李隆基在潞州时就发现,一家农户有田百亩有六口以上男女劳力再有四头牛或者马匹牲口,种田种桑种麻养蚕纺织麻布,也能生活的不错,可为什么百姓生活一直富裕不起来。

后来就发现在最大弊端之一就是租庸调没有具体的定数,州县乡里顺路搭车收税能翻几倍,而朝廷只管税收够不够,至于下面怎么收基本不管。

因为县衙也没有那么多人去天天下到乡里去催缴田租绢布和核定徭役人丁。

还有一个更大弊端是,乡民没有乡里和县衙的开具的凭证,就不能随意离开本县,正是因为这一点,时间长各个商贾就会划分区域,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商人能够垄断一个县的某一种产品的收购价格。

而大唐的是商税收取是交给集市管理的小吏,而且商税的收取随意性很大,也是实物交纳税赋,计算麻烦,说明白就是糊涂账。

还不如交易后上双签订交割单,凭单缴税,不然这商队的货出不来这县城。

这也李隆基在潞州时开始大力发展商业,大唐对商贸限制很少,虽说给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但是管理总体很宽松的。

李隆基在未来技术的加持下,所说通过商贸和较为人性管理赚了不少钱,其实也是吃了很多大唐对农户和军户管理过于苛刻的红利,就是几乎垄断武备农户生丝、生麻、粮食的收购。只是给的价格相对其他商人能高一些。

就这武备屯营乡民就会感恩戴德,其实百姓要的一直不是很多,而是有一部分总是贪得无厌,他们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要掌控一切,其余人都是木偶或者草芥。

李隆基摸着身上的棉布脑子一会想到这,一会想到那,说到底,这个大唐需要改变的太多,又不能太激进,这慢火熬汤,有时也许也要加点猛料增加点味道,希望齐州最后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李隆基牵着王菱的手,心里想着事情,忽然感觉有人拉了自己一下。

“陛下,不是要回南熏殿吗?”王菱停住看着李隆基。

抬头一看,得,心里想着事情,都走过了。

李隆基尴尬一笑,转身走进去。

大殿门已经全关上了,李隆基进去后,里面的氛围有些不对。

只见王宛凝手里拿着那个绣着大雁的香囊,李熙儿手里拿着是绣着锦鸟的香囊。

这结果就出来了,李隆基前几日就把金鱼符放进大雁的香囊内,银鱼符放进锦鸟的香囊内,为了保持重量一致,在锦鸟的香囊内多放一块金锭。

锦鸟绣花比大雁绣花高贵,但这要看她们如何选择,贪心可能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结果。

她们如何选的,李隆基管不了,这事情只看结果就好了。

王婉凝看来是德妃了,李熙儿只能是嫔妃了。

李隆基说道:“看来此是天意,人力不可违。”

“高力士,知会礼部准备相关册封事宜。”

“谢陛下,万福金安!”

“谢皇后,千福安康!”

两人行礼谢礼后,就随女官一起离开皇后寝宫。

郝书萱说道:“陛下心中早有乾坤!”

“有些事,朕也为难,不可言,但听天意。”看着李隆基在这耍起无赖,郝书萱也是一笑道:“对,天意如此”

“这也难为了两人。”

“王婉凝也不谦让,直接拿了修有大雁的香囊,站在一旁”

“李熙儿也只能取走另一个香囊,只是香囊内掉出一块金锭,就打开香囊,这才发现里面有鱼符”

“陛下,此事甚密,可我看见王婉凝是毫不犹豫选择绣有大雁的香囊。”

李隆基疑惑一下,“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这王婉凝是该说她聪慧呢,还是说她是妖孽,李隆基突然想起在潞州时为了雪花盐能最快铺展开,李隆基最早的就是选择和晋阳(今太原)王家合作,是利用王家的商铺把雪花盐在长安和东都快速的销售起来,这才有了后来十几家士族买断各自家族控制的雪花盐经销的事情。

当时王家就提出把庶女王婉凝嫁给李隆基事情,因为当时不好拒绝,就说要告知父母,但随后就有墨啜出兵河北道,李旦出兵的事情,再后来就是“二张”乱政。

不过两家的生意上合作是越来越多,所以两人也就有了往来,李隆基当时看着天上大雁,把金朝元好问的《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何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想到如此,也只能说天意如此。

郝皇后和李婉蓉都有身孕,按皇宫规矩李隆基是不能在此过夜的,这是皇城内规矩。

李隆基也不好坚持,因为皇帝的子嗣也是很重要,也需要妥善的保护,就这一个理由。

回到王菱的寝殿,看见厢房内王忠嗣的灯还亮着,李隆基走了进去。

“忠嗣,你在看什么?”李隆基问道。

王忠嗣起身,行礼道:“阿耶,是庄子的说难篇。”

李隆基拿起来看了书籍,这不是九岁孩童的蒙学读物。

王忠嗣被李隆基收为义子,现在应该叫李忠嗣,在成人冠礼以后就可以改回原姓。

这规矩不知道从什么开始的,只知道霍去病也是被汉武帝养在宫内,也是冠礼之后,改回原姓霍。

李隆基问道:“这书不是蒙学时期的书籍,从何而来?”

“这是从集贤书院借阅来的,是师博讲课时提到书名,”

太极宫的天禄阁、文德殿、文林馆、麟趾殿、观文殿都是唐朝皇家的藏书之处,李隆基让印制监把书籍分批大量的印刷,大部分集中新设立书院中,不过现在叫集贤书院。

“学得如何?”李隆基问道。

王忠嗣抬起头,大声背诵道:“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可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李隆基

看到王忠嗣的摇头,李隆基算明白了,古文晦涩难懂,但为了方便记忆,师博教书大部分是采用押韵唱歌背诵。可也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到古人背诵时,喜欢摇头晃脑,而且读书时,总给人一种在唱歌的感觉。

而李隆基背诵古文时,喜欢先注释其中含义,贯穿理解之后,再开始背诵。

和古人先让弟子死记宁背原文,最后再解释其中的含义,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孩子不愿意学习古文,这完全是一种填鸭式教育,死记宁背那绕口古文,古文是没有断句,也就是标点符号的,这让孩子哪还有学习的快乐和欲望。

而古文注释往往一段才能用白话把意思讲清楚,而师博往往喜欢逐字逐句的解释。一直到全篇讲完才大概讲个意思。这那里是学习啊,这简直就是折磨。

所以那些门阀士家为何能一直霸榜科举,就是因为他们不但有海量的存书,家族里积累有知识渊博的家族老师,家传身教,有些就是针对科举有专门的培训,这就相当于后世那些高价专业一对一的培训班或者高考特训班。

所以我们许多耳熟能详唐朝诗人,为什么考不上科举,可能门阀士家诗词歌赋不如那些诗人,但是科举这些人是经过系统性培训的,也许这些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或者是只为一家之利当官,但是确实科举他们就是公平竞争,许多平民学子也竞争不过他们。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输在起跑线上。

当年李白日暮时分登上早已入梦的黄鹤楼。当他放眼苍茫的楚天,面对着大江落日的美景,早已诗兴大发。就在他从侍从的手中接过饱蘸浓墨的如椽巨笔欲往墙上挥洒诗句时李白看到崔颢的一首七绝《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握笔的手一下僵住了,继而死了般垂落了下来,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个牛!狂!一天到晚耍大牌,两眼向上,鼻孔朝天,皇上召见都不鸟,一进皇宫就要大宦官捧臭鞋,连喝酒都只要月亮中的嫦娥作陪的大诗人,只能跪拜一番后闷闷不乐地走下楼梯,神情沮丧地连连摇头,悲伤逆流成河地喃喃自语:“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在上头啊。”

最终,这个最喜欢在祖国山河上题诗留念的狂人,平生第一次,没能让黄鹤楼没有成为自己的主场。

作为五望七姓,有着自己雄厚的家族资源,这里面不只是人脉,还有是那千年来藏书万卷注释权和深厚家族文化传承底蕴。

这也是李隆基在成为楚王之后,在各州兴建文房四宝楼,印刷时书籍里就直接在一段古文后就有白话一段话的注释,并且让读过的人也可发表自己的心得和注解,其实就是和门阀士家抢夺文化主导权。

古文断句不同,释义就会不同,这个影响后世千年的文化解释权和主导权,就是人生三观树立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和信仰。

文字和书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本质就是在释放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的信仰,这个主导权李隆基一开始就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