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更好解释了,“脾在志为思”(农),可以理解为农户陷入忧虑,也可以说国家农业发生危机,所以凡事首要思农,保农,富农。保证旱涝保收,病虫害防治,想尽办法增产增收保护农户利益。
再说(兵)肺主气,可理解为:军队士气最为重要,不论如何要保障军队的血性,要敢于万军从中取敌人上将首级的胆魄,有一敌十的气魄。但也不要去让军队产生对国家的怒气,所以要提倡全民爱军,护军,军队是对外开疆扩土,戍边护国,对内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支柱。
最后(商)“肾在志为恐”,这就更好理解:商人最怕其实是活在恐惧和不安的社会中,当然相生相克,商人也会制造恐慌赚取钱财,不过这种话方式有尚德商人不会用,一是历代朝堂不允许,二是制造恐慌赚取钱财,会招致大多数恨意,得不偿失。
在这里多上一句,昨天有人说商人五行为水和读书人为火,是不对的,首先说明一点,这里读书人说的包含官员,有官身,官阶的人,前面已经说了官是五行之外。
司马迁就曾说:读书人口舌为刀剑,伤人虽不见血,勾心斗角,妒忌诬陷,既要杀人还要毁名,杀人诛心,其他人杀人还留有身,读书人口舌犹如烈火,让人身名俱灭。
商人为什么和读书人是水火不容,首先是独尊儒术董仲舒就把商人排到最后一位,因为读书人认为商人取天下货物之利,应该回报天下之人,但商人认为这是读书人巧立名目取,巧取豪夺。
一直到后来的科举制,商人发现资助科举学子可以让官员成为自己的合伙人,或者说保护伞。
但这时,商人其实是和官员勾结,官商一体,垄断官场和商场,首先伤害的就是天下读书人的利润,其实说到还是水火不相容。
李隆基看着到这里,那就加大官商的比例,官商占有比例越大,朝廷对商业的调整就越及时。
士农工商兵都是受制于官,而官就是领皇命治理地方。所以说皇帝及其官员在五行之外,五行相生相克,皇帝要治理天下,就要如中医一样,使国家阴阳协调,五行运转各有规律,官员治理一方,也是如此。
所以皇帝要结合五行全面考课地方官员,不能重此失彼,皇帝要做的就是要五行之中选择优秀者为官,然后是监察百官,让官员保持不偏袒任何一方。
继续:五季与五脏
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
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
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低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
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冬宜温补: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之不足,使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
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延年益寿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
如果与之对应,李隆基想了想一个国朝有四时之序。
具体来说,春天万物复生,属仁,相应的也应行仁政,如不准杀幼生、毁卵,要赈济贫苦,贷种子,助孤民,赦罪犯等。
夏天万物茂长,属忠,这时要实行鼓励政策,以劝天功。
秋天万物萧杀,属急,与之相应,政治要从严,如行五刑,诛大罪等。
冬天万物休息,属闭,与之相应,要集聚财货,妥加贮藏,对民进行教育等。
李隆基想到,道家老子、庄子当时心怀宇宙,仰望星空,这留下来文章意思深奥,但今天以医解治国之道总觉得有点悟道的古怪感。
这春无杀伐,夏无遏水,秋无赦过,冬无加赋。
翻阅史书看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莫过如此,国朝伊始,必施仁政,休养生息,恢复人丁,过了段时间,就出现了种种问题,就要纠正鼓励万物。
再之后必然是杀伐之时,所以也有秋后问斩之说,到了万物萧索之时,就是到了消耗积蓄之时。
“正如王朝初期是仁,中期时候是夏,末期是秋,天下大乱时期是冬。”
冬天熬不过去,会怎么样?
会失道天下。历朝历代莫过如此,法天合德,象地无亲,日月之明无私。”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阳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阳气毕下,故万物藏。
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若如四时之变迁,天地之运行是也。
天俯万物,制轨寒暑,周行日月,再次星辰,天之常也。”
违四时之序,君必失其道,无以有其国
李隆基想起了隋朝杨广违背四时,那些冻死在征伐高句丽的那些军卒,违背了四时制定法令,比如在春耕之时,滥征徭役、兵役,在冬季大兴土木,都是不道的政令。
但是…看起来并非如此。
“具体到现在的大唐呢?”李隆基自言自语的问道。
这时高力士走进来,说道:“陛下,已经三更了。”
李隆基“哦”了一声,这一天对自己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的,但凡事不能着急。
想了想说道:“明日宣张九龄来兴庆宫勤政务本楼,这本五行论国可以让他先看看!”
“今夜陛下要去哪位贵妃处?”
“夜深了,今夜就在御书房吧。”
高力士在李隆基躺下之后,默默的退出去。
天上仍飘着雪花,但明显小了许多,李隆基不知道的是昨日自己的一切已经传遍长安,天子关心百姓冬季取暖,每担柴补贴5文钱,并且颁布通告,长安百姓在西市购买干柴时,都会喊一声“圣人仁义,万福金安!”
这类传言在李隆基看来也就听听罢了,不管是官员为了献媚,还是百姓自发,作为皇帝他这本身就是本职工作,做一些本职工作不是为了这点名声,再说了仁君这个名号并不是那么招人喜欢,仁义不是应该被定义的。
还有昨日光顾的那间酒楼,也是人山人海,成为京城学子之间谈资。所以李隆基起来时,高力士一边伺候洗漱,一边把长安坊间的传言告诉陛下。
正说着,门外侍从进来说道:“中书门首辅姚相求见!”
“宣”“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姚崇来到了李隆基的御书房。
李隆基点头说道:“朕安,坐。”
“陛下,墨啜可汗,差人送来了书信。”姚崇拿着一封火漆封好的书信。
李隆基打开看了半天,愣了许久说道:“这草原上现在已经这般冷了吗?你来看看。”
姚崇瞅了半天说道:“陛下,想来是有很冷了,钦天监说,这几日还要下雪了,冷风已经来了。”
李隆基想起郭虔瓘让北庭都护府烧荒之事,颇为疑惑的说道:“朕不是给他们点了把火吗?还冷?”
“还是这火还是不够旺盛啊?”
这事是军机省负责,郭元振作为总督军务,自然是知道的,姚崇处理政务,也是知道的,但是也许不知道,这把火烧的有点狠,北庭和三受降城一起放火,一把火烧了六百里无人区。
这墨啜可汗,面对六百里焦土草场,也是无可奈何,草原骑兵和后勤补给,跨过这几百里的草原,人困马乏,这是给大唐边镇将士送免费的人头。
姚崇拿起了书信看了半天,叹息的说道:“就是一些刚识字的蒙童,写的也比墨啜这狂草,强得多,应该让国子监学子,教教他书法。”
“统一四海的大皇帝陛下,陛下如天日一般恒久,滋润万物生长,臣怀着无比恭敬谦卑的心态,向陛下问安,草原上所有的牧民都在感谢着您的慷慨与仁慈,因为陛下的伟大,草原变得愈加繁荣,感谢陛下的……”
墨啜这封信,抬头依旧是一连串的马屁,李隆基自动忽略不计了。
墨啜的马屁能拍成这样?姚崇估计给他润笔修饰了一番。
墨啜可汗一共说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烧荒,烧的后突厥人心惊胆战,他们诚惶诚恐的希望陛下不要把烧荒烧到他们家里去。
第二件事就是贺岁,后突厥人在过年之前,会驱赶三千匹战马,五千只羊朝贡,还有两百匹种马,这不是贡市,这是朝贡,朝廷自然不会给钱。
第三件事则是请求大唐的原谅,再一次的请降,希望为大唐戍卫北方。
“墨啜是不是觉得大唐还是武周时期呢?”李隆基一脸嫌弃的说着。
姚崇说道:“墨啜可汗下面的草原十八部,已经有十部归附大唐,其余八部想要摆脱墨啜的控制的意图已经显而易见了,草原上这两年必然会开始腥风血雨,陛下,咱们该早做准备了。”姚崇放下了书信,深吸一口气。
李隆基吐了口浊气说道:“我们不是时刻准备着吗?”
“墨啜这群刽子手,无论如何也要将他们扫庭犁穴。”
姚崇说道:“陛下今岁招募草原各部的士兵,按照陛下的兵典,家属赐唐户籍,家属原种粮进入武备屯营,赐百亩田地,放牧者进入都督府牧场,赐有万亩草场。”
“这有什么问题吗?”
“陛下,臣看了今岁户部报上来新加入北庭,安西、陇右、三受降城新入军户共有十万余万户,共有九十余万人获得唐户籍。”
“这有什么问题,大唐多了十多万的士兵,还近百万的人口,姚相难道不高兴吗?”
“陛下,这样时间长了,胡人就会不会占据太多,臣担心。”
“朕知姚相担心,可新的兵典有定制,采用的是异地募兵制,也就是漠北的士兵,可能会驻扎在安西,安西士兵可能驻扎在陇右。”
“为了安稳军心,维护军户,军户不论以前是什么身份,只要成为大唐的军士,家属就会进入武备屯营或者隶属都督府的牧场。”
“为了大唐戍边卫边,朕要是连他们的家人都保护不好,那朕这个皇帝岂不要被自己的士兵给抓起来。”
姚崇笑道:“陛下,臣一直在想,兵典规定士兵是在军队服役三年,但军籍要保留到四十五岁,也就是四十五岁之前士兵一直武备人员。”
“大唐现有将士五十六万,每年招募新的军士十六万人,如此往复不出十年大唐的就有百万武备军士,军户可能会占大唐一半户籍,那二十年后呢?”
李隆基明白姚崇的担心,只是问道:“姚相也是科举秀才,但骑射不弱一般军士。”
“大唐太宗,高宗时期,四海臣服,周边各国谁敢劫掠?武周后期,一个墨啜领着九万人马,三次抢夺河北道十八个州府,劫掠十几万大唐子民。”
“大唐的周边虎狼环伺,大唐强则降,大唐弱露出獠牙,伸出恶爪,随时上来啃食一口。”
“如果当时河北道有现在的九百多个军镇,墨啜部就算进了河北道,朕敢保证,能活着出去的没有几个能叫的。”
两人正说着,高力士进来,说道:“陛下,中书省员外郎张九龄来了。”
“让张侍郎去侧房等候!”李隆基说道。
姚崇有些吃惊的,但很快恢复了平静,看着李隆基说道:“自太宗皇帝设立的十八州,在武周时期丢了干净,现在只有六州回归大唐,这是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