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仁医圣手

李隆基是人间帝王,他想要做什么,都可以做,都能做。即便是离经叛道,他也有的是人给他洗地。

但是他掌握不了太医院这个婴儿的生死。

他非常的希望王志坚能够把那个孩子救活,但是李隆基也知道何其的渺茫。

太医院有许多奸逆被反复做着各种医学实验还活着,处于一种可持续的凌迟状态,李隆基也是清楚,但那只是某些人求生欲望极强罢了,过几天还是要被剖死的。

但是这个新生的婴儿,怕是连生是什么都不知道。

他匆匆的来到了人间,只是睁开眼看了一眼这花花绿绿的人世间,然后病魔缠身。

李隆基慢慢走下了辂车,街头上都是跪倒在地的百姓、百官。

“平身吧。”李隆基站直了身子,走进了惠民药局之内。

耿玄站在惠民药局的门前,行了一个大礼,跪在地上,俯首帖耳的说道:“参见陛下,臣该死。”

李隆基看着耿玄的模样,大胆管的梗阻手术,已经进行了整整七天,已经该有个结果了才是。

他看着耿玄瑟瑟发抖的样子,这个不善言辞的太医,跪在地上,李隆基也多少有了点心理准备。

情况怕是不太好了。

李隆基平静的说道:“平身吧,今天是大年三十,朕让内署带了元正大吉盒,和过年的银钱,先放赏吧。”

雪已经完全停了,但是天空依旧是阴云密布,偶尔有一道阳光射下来,却无法完全持久,很快就会被阴云完全覆盖,再无一丝亮光。

天气有些寒冷,风依旧甚是喧嚣,将雪从树上、墙头、红瓦之上吹下,在院子里打着旋,不停的旋转着,余力已尽,雪花慢慢飘落。

惠民药局的院子里,非常的安静,所有人都驻足在院子之中,等待着那小小门扉之后的结果。

“动手术之前,有几成把握?”李隆基抬头看着天空,阴云正在慢慢的褪去,一道道的阳光洒在了太医院的院子里。

耿玄俯首说道:“一成…不到。”

王志坚能说会道,敢说敢做,但是耿玄却是不善言表,默默做事的那种人,他很少说话,但是一开口就让人感觉,很踏实,但是耿玄说只有一成不到。

这孩子真的是九死一生。

李隆基有些愕然,随即表情恢复了淡定,即便是有一成不到,那也是有一定的成功率,说明他们对这件事,并非毫无准备的动手。

至少在那些该死的可持续凌迟的死刑犯身上,试过几次。

天空已经全然放晴,但是惠民药局的小院子里,已经是寂寥一片。

李隆基看着天日当空,转过身去,说道:“下午让王志坚、耿玄,去参加授勋仪式。”

李济立刻俯首说道:“陛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金口玉言!功赏牌业亦圈定,盖无更换之理,朝令夕改,自非有为而为,天下迄有宁日?”

李济洗地的角度是陛下圈定了名单,朝令夕改,不是有为的君主做的事,否则天下还有安宁的那一天吗?

这个角度颇为犀利,涉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朝廷到底要不要明君。

至少先把授勋章这件事,先无死角的洗掉,之后善后的事儿,李济准备了一套一连串的组合拳,而且他还专门找了国子监的祭酒,让那群整日只知道空谈的明经,明科学子们闭嘴,招惹到了陛下天怒,咎由自取。

而后就是坊间各种诗社了,这一块是大诗人王维在管,王维不好说话,但是李济是很有信心说服王维的。

洗地一事上,李济是有着自己极其专业的流程。

姚崇只是看着惠民药局那个小门,叹了口气,未尽全功。

姚崇内心一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在墨啜可汗劫掠大半个河北道时,只能制定防守战略,而无法进攻,武周后期,大唐有些武德不振,丢失漠北十八州和东北四州、新罗两州。

若是京大唐贞观时期凌霄阁几位武将尚在,绝对可尽全功,将突厥人彻底消灭在京师附近!

未尽全功是多大的遗憾?

后世岳飞在朱仙镇已经能看到开封汴梁的城墙,那个南宋做梦都想打回的都城。

结果收到了十二道金字牌诏令,急诏班师。

未尽全功,四个字,说尽了多少英雄的壮志未酬。

正当李隆基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忽然站直了身子,他听到了非常小,但是很稳定的哭声。

李隆基愣了许久,转过身来,看到了惠民药局那扇门扉缓缓打开。

王志坚显然消耗了很大的精力,脚步虚浮,但是他开了一个小缝隙,从门扉挤了出来,颤巍巍的走了出来,行了一个大礼,俯首说道:“陛下,孩子活了。”

太医院里里外外,在王志坚一声活了二字之后,轰的一下炸开了锅,议论纷纷!

李隆基呆滞的看着王志坚,愣愣的问道:“活了?”

王志坚低声说道:“活了,但非臣之功,孩子自己求活,并不是常例。”

王志坚并没有揽功,事实上,那个生命,太幼小了,小到一阵风就可能将他的生命带走,但是他如此的顽强,在必死的危局之下,活了下来。

生命的顽强,可能是砖缝中小草,可能是森林野火之后的嫩芽,可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能是只剩下躯壳的近方蟹,最后脱壳长出新的十肢。

李隆基愣愣的看着那个房门紧闭的惠民药局的小房间,终于满脸笑容。

李隆基没理会旁边的嘈杂,满是笑意的问道:“朕能看看去吗?朕的意思是远远的看一眼就好。”

王志坚其实想说这个要求很过分,但是这是陛下,他想了想说道:“只能在门口看一下,孩子小,受不得风。”

李隆基站在门前,延颈看了一眼,那小小的生命,在几个太医的照料下,不停的嚎哭着,手刨脚蹬,虽然无序,但是有力。

孩子哭的声音不大,但很有力。

李隆基就看了一眼,便关上了门,不住的点头说道:“好,很好,极好!非常好!”

“孩子叫什么名字啊?”

王志坚感慨万千的说道:“姓吴,无名。孩子的父亲是武举学堂的学生,死在了去年九月陇右之战。”

“孩子母亲有了身孕,艰难的生下了孩子,却是难产而死。”

“眼下这孩子由善济院看管,无父无母,便如野草。”

李隆基脸上的笑容消失,眉头紧蹙,他认真的回想了一番说道:“孩子父亲可是叫吴复?庐州人士?”

王志坚愣了许久说道:“正是,孩子足月,是顺产,出身的时候五斤七两。”

姚崇的表情颇为愕然,他惊讶于陛下日理万机,居然还记得这个在武举学堂任过几天教习的学子。

当时边方吃紧,吴复主动求战,前往陇右,死在了陇右之战之中。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之久,陛下居然还记得。

李隆基站在惠民药局的院子里,思考了许久说道:“朕来养吧,等到病愈之后,便送到兴庆宫来就是。朕赐其李姓,名兴,等到成丁,再复姓吴。”

赐李姓,就是让他好好的长大,等到成丁了再认祖归宗,赐愈之名,自然是取痊愈之名,健健康康的长大。

这孩子无父无母,放在善济院里,怕是活过了这个春天,也活不过夏天。

泰安宫里也不缺这么一双筷子,就交给王菱,也不会介意宫里多一个孩子要养。

胡濙眼神一转,俯首说道:“陛下,汉霍去病,冠军侯,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汉武帝皇帝与皇后怜其悲苦,抚为子,从刘姓,成丁复霍。”

“霍去病十八岁时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度功冠全军,封爵冠军侯。,朝廷再无北方之忧!二十岁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马宣劳,纯勤不二!旂常炳耀,洵无愧矣!霍去病威震遐荒,心到九泉昭日月!”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姚崇愣了许久,这个李济真的已经六十有六了吗?

这孩子没什么希望的时候,李济奔着陛下强赐奇功牌方向去找补,这陛下收个义子,直接搬出了霍去病之事。

而且这孩子的父亲为国殉难,母亲又因难产而死,也算是仁恕之举,姚崇也没什么好说的。

陛下的仁恕之道,向来对百姓极为宽宥,对大唐的百姓两次大赦,就是例证。

几个谏议大夫本来打算站出来,结果李济一说,又缩回去了。

洗的实在是太干净,以至于没有角度去攻讦此事。

礼部实在是太专业了!

霍去病,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

霍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皆以将军(按:另两出为校尉,从卫青出征),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其歼敌之众,辟地之广,在同时诸将中可谓首屈一指。

汉班固评议:“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李隆基点头说道:“王志坚、耿玄,你二人在太医院照料朱愈,授勋就不用去了,忙正事便是。”

一众朝臣俯首高呼:“臣等恭送陛下!”

京师关于医者刳腹之术的讨论,立刻消失一空,一来是礼部尚书授意,停止喧闹,二来,这孩子活了下来。

对于孝经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在朴素的大明百姓、臣工心里,自然有所衡量。

陛下打算一直让礼部和国子监师博们着手改一改孝经了,汉宣帝年间,白虎堂议事被改动和删减了一部分的事儿,他们可都还记得呢。

陛下有太宗遗风。

陛下到时候看着孝经和新政撞了车,指不定这孝经,在陛下手里变得面目全非。

而此时的兴庆宫内,李婉蓉正在教李宗长句,傍晚的时候,要给陛下去贺岁,李宗是以皇长子的身份前去贺岁,自然要对礼仪规制进行一番教导。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李婉蓉已经急的一脑门汗,李宗极为聪慧,但正是这种聪慧,让李婉蓉有些惊慌。

李宗是皇长子,但不是皇嫡子。虽然郝书萱今年有了麒麟儿,但已经三岁李宗的聪慧,是极有自己主意的。

唐朝的皇子蹊跷的死亡率还是有些太高,他的皇长子过于显的聪慧,让李婉蓉很担心,但是又不能不去。

“臣子事奉君主,儿子事奉父亲,妻子事奉丈夫。顺从这三条原则,天下就大治;违背这三条原则,天下就大乱;这是天下永恒不变的原则。”李婉蓉郑重其事告诉眼前这位有些懵懂的幼儿。

李婉蓉是李隆基临淄王的时候从乐户籍赎身为民户,后是侍奉女官,虽然现在封为明妃,但一直保持低调。在李隆基看来是那种通音律,善歌舞,侍奉郎君体贴入微的的人。

郝书萱封为皇后,但却不是世家大户,在这个门阀世家讲究门第时代,一直觉得是李隆基宠爱自己,处于感激,或这别的,一直尽力保持自己的知书达礼,温婉端庄。在李隆基郝书萱是个才女,只是过于克己复礼,遵守礼制,有点小家碧玉,身在闺中的意思。

此事正在等待李隆基回宫,元正将至,除夕午时,是各家官妇给皇后拜年的时候,当然这需要官员夫妇一起前来朝贺,官员拜见皇帝,在京五品以上官员的娘子也随行拜见皇后。

兴庆宫门前的贺岁的朝臣,络绎不绝,李隆基一直等到了宵禁的时候,高力士才送走了最后一拨人,将兴庆宫落了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