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对北伐墨啜的作战,已经是保持自己一贯的态度,不干涉具体指挥,但是会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决心。
大约就等同于剿杀漠北墨啜之战我定调。
如果把战争理解,为大唐和突厥之间纯粹的理智行为,认为战争可以摆脱一切激情,以至于最后不再需要众多军卒、军将、御令官去参与。
而只是需要双方的兵力对比,对行动进行兵推就可以了,那是极为荒谬的。
那是兵推棋盘,那是娱乐…
李隆基知道自己不会指挥,他有自知之明。
无数次的兵推棋盘证明,他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指挥员,在没有高力士的帮助下,他在兵推棋盘上的战斗力,不堪一击。
他如果胡乱伸手,会让将领们非常难做。
无论是机枪挪十米还是空投手令,或者军从中御,都会招致战争失败的恶果。
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会发表长篇大论,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只需要制定战略目标。
他什么都没拿,直接走进了军机省作战会议室,来到了主座的位置。
诸多将领一看到大皇帝驾到,停止了议论,等到皇帝站到了长桌之前,郭元振立刻站起来大声的喊道:“陛下,万福靖安!”
诸多将领紧随其后铿锵有力的齐声喊道:“陛下,万福靖安!”
李隆基伸手说道:“唐军忠勇,坐。”
将领开会的风格和盐铁会议开会的风格完全不同,没有任何吵闹和反对的声音,他们都坐得笔直,等待着大皇帝的训示。
将领的生存之道和臣工的生存之道完全不同。
当然李隆基要是犯蠢驻跸意决战,非要驻扎在不利唐军地形大决战,将领也会反对,只不过他们反对的方式就非常爆裂了。
李隆基同样坐到了正中的位置,酝酿了一下开口说道:“朕未登基的时候,大唐先后丢失安西四镇七州、辽东九府,塞外七十二部落,这是大唐耻辱,也是大唐将士的耻辱!”
“我们的袍泽战死沙场,血仇未报,这是大唐军的耻辱!”
“朕刚登基的时候,墨啜部和吐蕃部送给了朕一份大礼,他们妄图破关而入,围困京师,逼迫朕定下城下之盟,这是朕的耻辱!”
“自大唐建国以来,九十余年来,从未有过的耻辱!”
李隆基十分平静,但是他的声音里的怒气,无论是谁都能够感觉得出来。
“大唐军队已经枕戈待旦了二十四个月,日夜不辍的训练,大唐的军队的成长,朕,每天都能看的到,你们的成长,朕,也能够看得到。”
“此战,朕只有一个要求,打出大唐的风采!打出大唐的军威!打出大唐军的骁勇!打出大唐的胜利!”
“将敌人打的抱头鼠窜,无论是在哪里遇到敌人,都将悉数杀死!”
“血仇唯有血偿!大唐与突厥人之间的血仇,不共戴天!”
“朕准备好了功赏牌,准备好了赏银,准备好犒劳军队的好酒好菜,朕等诸军凯旋!与诸君共饮!”
李隆基站起来说道:“下面由军武学堂祭酒,信安王李祎,主持此次作战会议。”
“恭送陛下!”军将起身大声的喊道。
李隆基的话非常的简单,他要求胜利,而且要求巨大胜利!
大唐军队十万禁军齐出京师,又有朔州、北庭边军军配合,将近三十万人,打突厥部墨啜人的六万人,若是不能大获全胜,那就是战败!
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这是一般的公理。
唯有大唐军队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才能让大唐,走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李隆基回到了自己的山长书房,拿出了香烛,将大唐为国捐躯英灵的灵牌转了过来,为了大唐盛世死掉的都是大明的好儿郎。
李隆基在等东都洛阳天枢熔炼完毕,那时会在那里建设一座大唐忠武英烈纪念碑。
还有大唐惨遭胡蹂躏的百姓,但是他们的血仇未复。
李隆基点燃了香烛,那些的冤魂再次游弋在李隆基的身边,他们低吟,他们嘶吼,他们面目狰狞,但是李隆基面色非常的平静。
“大唐十二团营再次出塞了,大唐军队没有失去他们的勇气,更没有失去祖宗荣光,再等等,朕定当拿也先的人头,祭祀你们。”李隆基看着那一炷香静静的烧完。
高力士一言不发的站在陛下的身旁,他知道这块灵牌,他知道陛下内心的执念,他更知道,陛下在诛杀韦后、安乐公主,还有太平公主,不仅仅是为了皇位,更为了告慰亡灵。
他都知道。
等到香火燃尽,李隆基伸手将灵牌翻了回去,那些游弋的亡灵消失不见。
高力士默默的打开了窗户,散掉了那些烟火气。
李隆基站在窗前,默默的等待着军事会议的结束,这段时间内,他什么都不会做。
什么是战争?
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的真正目标。
迫使敌人服从大唐意志的暴力行为是战争。
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多的伤亡,就能解除对手的武装或者战胜对手,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
儒生奉行周礼,也是如此美好的愿景。
李隆基从不苛责朝臣们厌恶战争这一种残暴行为,那是人性对真善美的追求。
但是突厥人几次劫掠大唐,杀掉了大唐将近五十万的百姓,这迫使李隆基不得不在大唐推行武备屯营法,来恢复陇右、河东、河北道的人口。
故此可以证明:利用巧妙的办法,解除对手的武装,或者精神战胜对手,并不稳定。
不管这种想法是多么美妙,经济战、金融战、舆论战,都是如此美妙的想法,他们并不可靠。
这种美妙但愚蠢的想法,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
因为在两国交兵,这样危险的事情中,由仁慈而产生的这些错误,恰恰是最糟糕的。
历史上无数次认为文化经济发展就能威慑对手,都带来了极大的恶果。
无论是白登山之围后的大汉,还是八王之乱之后的晋朝,亦或者盛世中的大唐,无不证明了这种美妙的想法,必然招致恶果。
大唐曾经走上了这种美妙且十分愚蠢的想法之中,在善于内斗,而且善待敌人的道理上,一路下坡。
所以大唐输的一塌糊涂,大唐用河北道五十万的百姓,说明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放弃幻想,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为什么这种美妙的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战争是必然的。
战争从来不是兵推棋盘,它诞生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无力抵抗,最终一方彻底臣服于另外一方的意志。
如果有一方能够绝对地忍受,那么就不可能进行战争。
但是会有一方能够长期绝对的忍受吗?
绝不可能啊。
仅在大唐这九十余年,直接破关的突厥人、选择跟随反复横跳的吐蕃人、看到大唐实力衰弱趁火打劫的契丹人,无不说明一个道理。
只要大唐没有完全战胜敌人,没有完全胜利,就不得不担心敌人战胜大唐。
所以,在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之前,战争必然存在,那么无论多么美妙的想法,它多么完善,它也只能削弱对手,甚至导致对手恢复实力。
放弃武力,都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那么应该怎么样作战呢?
战争从古至今,无外乎两个因素,战争的手段和意志的强弱。
战争的手段是可以预期的,但是战争的意志却是不可以判断强弱的。
也先并不是个蠢笨的人,他从战争中磨砺而出,但是他低估了大唐军队的抵抗手段和意志。
在君出、虏入、播迁、党祸四祸齐出的时候,墨啜入关,说不上蠢,只能说过于心急。
战争中,敌人的抵抗意志,是不可估算的。
一如兵推棋盘上,三国潍水之战之役中的袁绍,楚汉之战的汉军,他们在兵推棋盘上的实力是碾压的,但是他们一败涂地。
后世的金国灭北宋之战中,在围不足十里的太原(宋太宗赵光义毁了一千四百年古城晋阳,建太原,围十里)这一小城,十万大军跟王禀三千捷胜军,打了整整二百五十天。
那么战争之中,敌人的抵抗意志不可估算,那么敌人的实力也是不可估算的。
既然敌人实力不可估算,那么为了形成优势,就会倾尽全力。
战争的目的是摧毁敌人的抵抗、美妙而仁慈的想法不切实际、战争不可避免的存在、敌人的作战意志不可估量,以至于敌人实力无法估量等等战争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战争是一种极其极端、倾尽全力的暴力的行为。
至此很容易得出,战争,让双方最大限度的使用彼此的力量。
李隆基深吸了口气,这是他和郭元振下了这么多次的兵推棋盘之后,对战争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
这可能是他最大的优势,看的书比较多,比较杂,那些过去囫囵吞枣看过的书,都变成了潜意识埋藏在记忆的深海之中,在遇到的时候,就会自己跳出来。
“陛下,六部尚书和四省明公,也都到了。”高力士低声提醒着陛下,召集六部尚书和四省明公政务楼来,也是李隆基的决定。
上次平寇,魏知古、卢怀慎如同疯了一样跑到讲武堂,行大礼的事,询问战争意图的事儿,李隆基依旧记忆如新。
“那过去吧。”李隆基点头说道。
李隆基来到了另外一间宣武会议室内,他这次不是开盐铁会议,自然不需要那么多人,只有六部尚书和卢怀慎到场。
大唐的朝臣们清楚的知道,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所以他们在大皇帝陛下翻身子剿匪的时候,才会那么大的阵仗,吓得魂飞魄散。
还以为朝廷宫廷之变要再次重演了,抛弃大唐的六部单独进行战争,是一种很可怕的军事冒险。
完善的组织机构,可以让战略和战术,达到近乎于完美的程度,而大唐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战争组织机构。
大唐拥有此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政府机构,这是草原人所不具有的。
突厥、吐蕃、契丹人,曾经拥有不算精密的政府机构,但是他们军事失败,导致政治失败,丧失了这种辅助能力。
这是大唐的优势。
“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靖安?”群臣见礼。
李隆基伸了伸手说道:“万安,坐。”
姚崇有些坐立不安,他左右看了看,最终还是决定由自己,这个陛下最信任的臣子探寻大皇帝的意志。
他探着身子问道:“陛下,臣僭越,陛下这次打算亲征吗?”
这是一个必须要确定的问题。
大唐的天子有亲征的勇气,也有天子亲征的先例,但现在大唐皇子年幼,一旦皇帝亲征有个闪失。,到时候大唐再次面临亡国四祸并起。
李隆基摇头说道:“朕还要主持殿试呢,亲征难道让士林学子跑到点将台奏对吗?还是殿试不举行了?”
姚崇重重的松了口气,如果皇帝丢了,他就没有什么可以为陛下兜底的手段了。
姚崇已经预期到了最坏的结果。
如果当然仅仅是如果,突厥人请了天兵天将,在漠北,把大唐军揍的一败涂地,他也可以让郭元振调动各道的武备团练,打一次大唐保卫之战。
郭大元帅,经验丰富,也很熟练。
等打完保卫战之战,陛下把他推出去一砍,就说打漠北都是姚崇蛊惑,姚崇擅权,鼓动出兵的是姚崇,出谋定策的是姚崇,连总督军务也是姚崇,那砍了他,也算是对天下的交待。
天下太平。
自古以来,不都这个套路吗?
姚崇有心理预期,但是陛下一旦亲征,被俘了,那他也彻底没招了。
从五王府请那几位王爷登基呢,那还得的王爷们肯来。
各位王爷肯来吗?那必然不肯,来就时送死吗?
人家王爷是个大明白,又不是蠢货,这大唐军士对当今圣上有着一股狂热崇拜。
陛下不亲征,是禁军出塞作战练兵,这个结果让六部尚书互相看了几眼,大家都松了口气。
皇帝只要在,大唐有的是办法慢慢收拾突厥人,大唐有这个底蕴,只要把突厥人拖入比拼国力的深渊,突厥人必死无疑。
“陛下,臣惶恐,突厥是一个西起天山,东至新罗对手。”
“虽然他们人丁不够兴旺,但是纵深很大,臣以为灭掉突厥,尤其是已经逃到了漠北翰海的突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攻伐的。”姚崇继续说道。
首先,他要和陛下确定另外一件基本事实。
那就是战争,从来不是短促的,也不是唯一的一击,就可以把敌人彻底消灭。
汉灭匈奴、唐太宗灭突厥、数次攻伐吐蕃,都不是一次两次作战,而是持续了无数次,持续了无数年。
曾经的匈奴帝国,后来的突厥,都是极其强大的对手,以太祖高皇帝的开辟之功的神武、太宗文皇帝亲自上阵杀敌的勇武,都未曾一战灭敌,他不希望陛下犯下致命的错误。
姚崇可以为陛下兜底,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但那之后呢?大唐中兴之路,又如何谈起呢?
李隆基笑着说道:“朕这次只是打多伦,恢复太宗年间的旧军屯,加强对河套地区的控制。”
李隆基认真的思考了一番,他也理解了姚崇的担忧,笑着说道:“朕投入五百万贯钱币的米粱、军备、犒赏、军费,是不想输而已,又不是要灭突厥。”
姚崇再次长松了一口气,陛下在武学堂坐了这一年多,没白坐。
至少现在的陛下,没有当初的稚嫩感。
彼时,突厥围困京师,在四大亡国之祸齐出的时候,陛下还想要出塞追击,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姚崇颇为担心,陛下会犯错。
但是自始至终,陛下都没有犯错。
大明大皇帝陛下,真是越来越稳健了!
无数事实证明,大唐皇帝陛下强无敌,大唐自然天下无敌!
这也是大唐的一般公理。
“那么朕要的东西呢?都准备好了吗?”李隆基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