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深吸了口气,一步步的离开了紫宸殿,越走越乐呵,居然还有这等意外之喜。
王敬业要献的书,很快就被礼部送到了兴庆宫;吏部尚书卢怀慎用最快的速度调取了王敬业在河东道搞田赋税收的过往经历;
刑部翻了河东道的卷宗,确定了王敬业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没有作奸犯科的前科;
户部紧急把王敬业当年算的田税折银的账本算了一遍,确信此人并非贪赃枉法之人。
李杰找了几个河东道的御史,让他们对王敬业在河东晋阳为官的过往,紧急的稽查了一番。
唯有工部尚书王昌鳞看着忙来忙去的众人,感慨了一句:忙,都忙。
六部之中,兵部尚书郭元振,去了山外九州督军,似乎只有工部对陛下没用。
没到傍晚时分,工部尚书王昌鳞,就被喊去了兴庆宫。
朱祁钰在批阅算科卷,写的都是满满当当,有几个考生拿算学题当申论在写,长篇大论。
批改起来并不复杂,一百五十多份算科卷,没多久就批改完了。
“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石璞恭恭敬敬的行礼。
朱祁钰笑着说道:“安,赐座。”
“朕寻王尚书来,是有十卷书,看看是否对工部营建有用。”
十卷书已经被打开翻阅过了。
这书包罗万象,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类九大类,每一卷都以古问、诗词、比类三部分构成。
古问,自然是古代的种种问题;
诗词,是大堂一种常见的解题思路的归纳总结,就如解余数问题的诗词一般;
比类,是大唐眼下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应有尽有。
王敬业的最后一卷书则是继往开来的开方,包括开平方、开立方、开高次幂、开带从平方和开带从立方。此书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三次方程式及其解法,列为为算经十书之一
属于纯粹数学研究范畴。
李隆基对这十卷书爱不释手,但是他还有批阅工作要做,他批阅完了,还需要给内阁,这件事可一点马虎不得。
这可是全国仕林分蛋糕的大事,也不好耽误。
王昌鳞看了许久说道:“陛下,能不能借臣拿回去看啊,这眼看着要宵禁了。”
上次崔缇抗旨不遵,非要在宵禁之后去醉仙楼吃酒,吃酒也就算了,还十分嚣张的对监门卫的人说,他是御史台的人。
崔缇三人的坟头的草,都三丈高了。
王昌鳞也是心怀恭敬之人,自然不会违背宵禁。
李隆基笑着说道:“有用就行,我已经让渊经署雕版了,等到一个月后,这十卷书就可以大范围的印刷了。”
“当然也可以先用活字印刷书,印几本,让群臣们先看看。”
李隆基对于如何提高计省的计算能力,一直比较头疼。
他虽然有《算术》的教科书,但那是给目不识丁的乡野百姓用的,顶多算蒙学。
他一直打算自己写一本,给计省的太监和宦官用的算学教科书。
但是他的确很忙,国事家事天下事,几次动笔,也因为一些事耽误了下来。
现成的教科书,现在就摆在了李隆基的面前,而且是极为成熟。
是王敬业十年来,在河东道晋阳府盘算田亩税收,所见所想,几乎把整个大唐最需要的东西,都写了出来。
李隆基笑着说道:“朕打算在二馆再添一门课程,就是算学,但是在此之前,先让王敬业去崇文馆任文林郎,同时负责国子监的算学讲学吧。”
“高力士你记一下,回头提醒朕,别让朕给忘了。”
高力士从袖子里掏出了备忘录,刷刷几笔,便写了出来。
王昌鳞看着那十卷书,他也是读书人,当然知道这十卷书,意味着什么,可是陛下说要雕版印刷,那他只能等一等了。
“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王昌鳞面露难色,看着那几卷书,略微有些不甘心,但还是俯首说道:“臣告退。”
王昌鳞带着的工部是六部倒数第二,他还是离开了书房,即便是再抓心挠肺,那也得等陛下印出来,才能一窥全貌了。
李隆基已经将算科卷批完了,除了王敬业,全都不及格…
算学在大唐是末学,不过没关系。
他是皇帝,只要他一声令下,国子监那帮整日里没事干的学生,就得学这东西,还得考。
牛不喝水?强按头便是,强扭的瓜他的确不甜,但是它解渴啊。
国子监有多少学生?
九千余名。
这都不是让朱祁钰最感到惊喜的地方,让他欣慰的是,大唐学子的勇气。
李隆基好杀人的名声,从新罗到大食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是王敬业今天站了出来,大声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而且是献书阙下。
但是这依旧代表着大唐士林的正气,还有极其微薄的一丝。
这一丝的正气若是引导好了,大唐士林或许能变得更好一些。
其实不意外,毕竟能有姚崇、宋璟这样的臣子,说明大唐朝还是有正气的。
兴庆宫宫里灯火通明,李隆基在认真的研判着策问卷,会在策问卷上画“O”或“X”,画O越多,则代表此人的策问越符合李隆基的心意。
李隆基别的不管,主要管他们屁股,坐在哪一边。
兴庆宫,基本含义是“呈现吉庆之兆”,乃是国之公器所在,那不能找一堆屁股外的人坐进来。
郝书萱过来看了一眼,叹了口气,交待了高力士几句,让陛下不要熬太晚,早些休息。
忙于国事的陛下,当然对大唐上上下下,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就苦了这宫里的四个貌美如花的姑娘了,其中宫怨,几多哀愁。
争宠?
陛下见都见不着,怎么争?
郝书萱、李婉蓉、王宛凝,王菱、李熙儿,有怨言吗?
皇帝都见不着,如何争宠,就是有怨言,看看皇后,也就只能作罢了。
毕竟四个人也很热闹,平日里做做女红,聊聊家常,照顾下四个孩子,这日子也是繁忙的很,充实的很。
陛下是在忙正事,闲的时候,总会翻牌子的。
李隆基确实很忙,科举是国朝大事。由于唐朝的科举制度尚不完善,就是说作弊等现象层出不穷,进士往往由权贵子弟所霸占,“含金量”不如后世的高。
这次不同,考生手拿名帖,门口就有抽取号码的签筒。上面上写开元四年第零零零一号到开元四年三千九百七十五号。
考生抽取号码,门口御史会在一个纸条写下号码,并贴到考生的名帖上,把名帖放入旁边的铁箱,登记完成后,铁箱会锁死,贴上封条,放入兴庆宫的兴庆殿,并由玄甲武骑守护。大殿的钥匙由高力士拿着,而铁箱的钥匙是姚崇拿着。
考生填写试卷是只写号码,不写名字,所有卷子写完之后,全部收集到大明宫思政殿内审阅,一张卷子是需要三位监考共同给分。
可以说这次考试,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因为阅卷不知考生是谁,考生不知审阅考卷的考官是谁。考完之后,公布号码。
再由姚崇在大殿上打开铁箱,对应着号码大声唱出考生的姓名,籍贯。
科举最高荣誉是三元及第,就是乡试、会试、殿试皆为头名,三榜魁首,解元、会元、状元,就是三元及第。
治学自然是一等一的,但是屁股坐哪头,那就说不准了。
一个学生要到大明宫考试,需要走多少路呢?
首先就是童试,考中了秀才,就可以不服劳役,见官不拜了,而且还可以给别人担保,担保别人考秀才。
非亲非故的为何要给别人担保呢?
因为有钱…
每个儒童找秀才们担保,是要给甘结费,方能在履历上写廪生某保,一个人要二两银子。
而且一个县的秀才也就那么十几个,大县,一次儒童考试就有数百人,这一人担保十几个人,就够一年的用度了。
这在县里都是体面人了。
还得接着乡试,乡试考过了才是举人,中了举,那可了不得,在整个府,那都是场面上的人!
范进中举,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举人可以到京师参加会试,也可以直接做官,像海瑞、罗炳忠一样。
中了会试头名,叫会元,会试考完了,大多数功名都比较稳当,王敬业那种行为已经非常冒险了。
殿试头名才叫状元。
王敬业在贡院艰难的度过了三天的时间,他一直惶惶不安。
过了会试之后,贡士们,都会接到贡院里住着,等待放榜。
李济突然带着人冲进了贡院里,把每个人都扔进了盥漱房,里里外外洗了个干净,今天又要面圣了,要给他们沐浴更衣。
“快点快点!”李济催促着贡士们,领着他们向着延政门而去。
李济的精力极为充沛,他最近在医学之道,又有了精进。
尤其是太医院的王志坚院判和耿院判,两位院判在医道之上高歌猛进。
李济最近和王志坚、耿玄走的比较近,是人人皆知的事情,李济并不好奇陛下到底吃几碗饭,那是找死,李济有恭顺之心。
李济只是本着一个医学生的态度,在求教。
孔夫子曾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李济可以。
他最近在给陛下准备万寿节的贺礼,他写了一本医学长卷,打算献于阙下,结果这书还没写完,奇书献于阙下的头功,就被王敬业抢了先。
李济生气吗?
一点都不,因为王敬业,就站在了李济的身边。
李济精神奕奕的说道:“某告诉你啊,不要紧张,陛下又不吃人。”
“别听坊间乱传,你看你在紫宸殿内,把陛下叫住,不仅没有坏事,还有还有好事发生。”
“你抖个什么劲儿?”
王敬业是非常紧张的,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行为多么大胆,所以到现在腿还在打摆子,当时就是脑门一热。
但是似乎京师的朝廷上衮衮诸公,对王敬业颇为满意。
郭元振不在京师,能劝得动仁恕之道,还有谁?
陛下不开心,他们日子就难熬,他们就得担心,会不会被拉倒菜市口。
陛下这几天,见到谁都是春风和煦,满脸笑容,可见王敬业献的书,让陛下颇为满意。
群臣们看着李济如此精神,就是重重的叹了口气,这李济太健康了,这还得受多少年的委屈?
再看看李济的另外一侧,那个棉花一样满脸笑容的李密,就再次叹气。
哪怕李济走了,还有个小道士李密替补呢。
李济这精神状态如此良好,居然还找了接替他洗地的人!
今天是放榜的日子,李隆基坐着辂车来到了太极宫安上门外,太极宫安上门后是太常寺和太庙。对面就是国子监新的学院所在,在这个地方放榜,他的辂车刚到太常寺,安上门的大门就在鼓声中缓缓打开。
忠诚的玄甲武骑们,当然不会让陛下等候。
时辰?
陛下什么时候到安上门,什么时候就是辰时!
李隆基来到了丹墀之上,他满脸写着高兴。
这几日他已经翻阅了一下王敬业的《大全》,它既是一门应用数学之大成的书籍,也是一本纯粹数学、基础数学的探索之作。
放榜的日子,在京的文武百官都要出席,京营出京,勋臣之中,只有安国候郭瓘帑和五位李隆基兄弟王爷到了殿前。
“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群臣见礼。
李隆基满是笑容的说道:“朕万安,平身,放榜吧。”
王维拿出了圣旨,大声的喊道:“开元四年恩科,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王维拿起了另外一份圣旨大声的喊道:“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裴景,河东蒲州府人,军籍,蒲州乡试第十名,会试第十二名。”
第一名的状元是裴景,乃是河东人,河东裴氏在大唐也是科举的世家,不过不同的是裴景居然是军籍,看来不是裴家的嫡子,应该是庶出或者外室,所以是武备屯田的军户,可能是会试有了功名,被裴家追认,入了裴家的宗祠,在讲究门第和出生时代,一路成长几有艰辛?
朱祁钰对裴景的文章赞不绝口,这个状元是名至实归的。
“裴景…”
李隆基坐直了身子,看着学子们挨个见礼,高力士将朝服冠带和进士飞钱票赐给了这些学子们。
这一科中,文章做的不是那么好,但是很有才华的人,都已经进入了李隆基的观察名单。
比如裴景,李元意、王杰琦、崔宇坤、李弘韵、古宇、张铭瑞等人。
他们贤与不贤,自此之后,他们说了不算。
一共录取了多少人?
开元四年恩科,共计录取了二百零一人。
因为大唐的人越来越多,需要的官员也越来越多,冗官从来不是大唐需要考虑的问题。
大唐以前的冗官问题,并不是因为科举,而是因为恩荫,斜封官。武周后期道睿宗时期,整个大唐斜封官超过六成。
大唐沿袭汉朝任子制,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荫一子,以受俸禄,称之恩荫生。
那你考不上科举,连个举人都考不上,那也不能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