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北道是恢复大唐贞观年间消灭东西突厥之后设立州府,这个问题在盐铁会上,讨论过,李隆基把李隆基历史上花萼相辉楼的地方以五行八卦建筑成天道五行楼,以金木水火土对应,兵、工、商、士、农五楼,中间设天策论道馆。
在天策论道馆议事突厥时,李隆基说道:“以经济文化区分的话,可分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迁徙,他们善于骑射、身体强健,而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种只为满足日常所需。”
两个不同文化的民族在面对自然灾害方面抵抗能力也不同,相对于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在抵抗灾害方面要强于游牧民族,并且可以制造出游牧民族强烈渴求的铁器和盐等生活必需品。
两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就一直接触,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互通有无,但在土地方面又频繁发生冲突。因为在面对天灾时,游牧民族的抵抗能力差,所以他们直接利用自身机动性强的特点,掠夺农耕民族的粮食、人口等。
农耕民族以土地作为生存保障,在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只能处于防守状态。长期不同文化的发展导致在观念上也不同,如“夷夏之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思想,汉人在一直对游牧民族有着蔑视的心态。
但殊不知,两个民族的关系是否缓和,是能够影响一个王朝政权的稳定,而政权的兴衰也影响着各民族的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以怎样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关系,是历史以来每个王朝统治者最为棘手的问题。
游牧民族在自身资源紧缺的时候,通常是通过战争来交换或掠夺获取物资,而掠夺对象基本是农耕民族,因此中原王朝在面对游牧民族的行为也在一直制定和调整政策,来应对农耕民族的被动处境。
战国时期,诸国面对游牧民族多为排斥和隔离的态度,秦、燕、赵等国为此分别修建长城,以防御来对抗游牧民族。但在诸多国家和君王中,唯有赵武灵王学习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推行了“胡服骑射”政策,他对本国的军事服饰大为改革,使得赵国成为除秦国外最强的国家,匈奴为此十几年不敢骚扰赵国。
秦统一六国后励精图治,有了与游牧民族抗衡的能力。秦始皇北击匈奴,解除南侵威胁,并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作为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秦末时期,匈奴入侵中原河套以内,汉高祖刘邦被困白登,虽然逃回来,但最后被迫和亲维持双方和平。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主动出击“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汉人政权与游牧民族打打停停,双方彼此也有交流学习,但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军事上的劣势让汉人政权不愿与游牧民族过多接触。双方唯一接触的方式就是战争或和亲,游牧民族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吸收中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中央政权瓦解,游牧民族趁机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为了保持兵力,各游牧民族迁徙至中原,而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则逃离至边疆地区。此时各族人们的杂居交错形成人口密集状态,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融合高峰,也为以后的民族关系进步做了铺垫。
唐朝建立初期,中原战争不断,周边游牧民族对汉人政权虎视眈眈,其中东突厥更是可以在隋末战局中影响中原政治走向。因此,中原许多割据势力,如窦建德、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等都曾向东突厥称臣,这在以前的民族关系型中是比较罕见的。
大业十三年五月甲子,借突厥反边的机会,李渊杀了太守副留守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并派使者到突厥“约连和”,借“拒突厥”的机会壮大自己的势力,建立唐朝后李渊用钱粮布匹赠于突厥以获得支持,但突厥却依然侵犯大唐边境。
除了突厥外,周边的回纥、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民族与大唐也是时战时和,这让唐朝初期的统治者很是头疼。于是,如何处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关系承受唐朝初期的首要问题,民族关系不仅影响边疆地区稳定和百姓生活,也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力盛衰,更能体现唐朝前期统治者对游牧民族的态度和民族观念问题。
在唐朝初期,唐朝与突厥也经常的发生战争,但也有少数民族将领在朝中被重用。在《唐史太宗志》中就记载了20位诸夷蕃将和后代少数民族将领,如高仙芝、哥舒翰等,其中有六人就在高祖太宗时期在唐朝任职。
和亲是中原王朝最经常使用的维护民族关系的手段。对统治者来说,用女人来解决民族争端、维护和平稳定,远比双方战争来的划算。通过和亲建立婚姻关系,不仅能够有效调节民族矛盾,还能够在某些程度上改变民族政权的血统,以影响游牧民族习俗。因此和亲也是民族政策的一种表现。
太史局《唐会要》中记载了一共有13位公主嫁给边疆少数民族将领,而这些少数民族有突厥、吐蕃、回纥、吐谷浑、契丹等。
这些少数民族因为和亲政策与唐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曾出兵帮唐朝镇压各部反叛。西突厥国内混乱,曾想与大唐和亲以显示地位的象征,目的就是借助大唐威名,但太宗以“汝国扰乱,君臣未定,战争不息,何得言婚”的理由拒绝西突厥和亲请求。
通过和亲的方式,唐朝甚至可以参与少数民族的政治军事,为唐朝谋取最大的利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不仅为唐朝带来和平,也使唐朝获得吐蕃军事上的支持。
文成公主带去吐蕃的物品有:经史典籍三百六,还有种种金玉饰。诸种食物烹调法,以及工巧技艺制造术等。以至于让吐蕃的文化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文成公主在吐蕃受到了最高礼仪的欢迎。
“二十二年,右卫率长史王玄策使回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虏。王玄策出使西域被囚禁,后来连夜出逃,到吐蕃后借精兵返回攻打天竺。
对唐朝而言,和亲政策拉近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使其成为中央王朝的臣民和可靠的盟友,服从唐朝统治者的诏令,并向唐王朝纳贡,甚至在必要时还会出兵援助。
郭元振也说到:“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最为开放,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是中华夷狄兼爱如一,除了优待少数民族将领以及和亲外,还能通过太宗的长城观看出来。”
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侵扰,虽然在抵御方面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非万全之策,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不能阻挡游牧民族,还可能导致王朝灭亡的因素。
唐太宗继位后,东突厥入侵,太宗虽与颜利可汗刑白马盟誓在渭桥,但“夷狄弱则边境无虞”。东突厥灭亡后,在安置突厥降众问题上意见不一,许多大臣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弱则扶,疆则叛”,应遣至黄河以北,立酋长各统其部分而治之,修长城,将游牧民族挡在中原境外。
但太宗认为隋亡源自长城,“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于是他采用温彦博的观点,“彼创残之余,将教以礼法,职以耕农,又选酋良入宿卫,何患之恤?”安抚归顺的突厥部落,将其安置在幽州,以突利可汗为顺后都督,率其原部入驻幽州,其部将五百人,入朝者百员。
对于安置降众的问题,在唐太宗太宗说了自己的观点:
“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者下也。”
从太宗阐述自己的观点上来看,可以反映出他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是从攻心的角度出发的,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明兵法。
在建立唐朝前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就已经出现了文化交流和融合,这些民族融合为以后唐朝的开明政策奠定了基础。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住中原后与汉族的交错杂居进一步融合。
各少数民族政权与汉人融合在汉文化之中,血统与文化上的融合使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弭。唐王朝恰恰就是经历了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洗礼和地缘、血缘与文化上的融合基础上形成的。这样的融合不但兼容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文化的精华,也使华夷区别的观念淡化,最后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时期能够有采取如此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其国力强盛和统治者个人魅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北魏的府兵制和隋朝的经济为唐朝提供了军事和经济基础,再加上唐高祖和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决定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
唐朝建立后尽力与各少数民族保持和平稳定关系,让社会经济快速复苏,“频岁丰捻,一匹绢得十余石粟”,人口从建立之初不及300万户,到贞观十三年时恢复到304万余户,人口达1235万。唐朝时期的军队是延续了北魏的府兵制,加上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配以精良的装备,用骑兵为主要作战方式,不论是攻坚还是野战都具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太宗认为中原受制于游牧民族是因为魏晋南北朝到隋朝时,统治者平日没有多加操练士兵,导致突厥来犯时无法抵抗,中原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于是,他每日带领数百人在殿前教射箭,甚至自己示范,有将士射击达到太宗满意的,便赏赐武器或金钱。太宗下令全国士兵每日都要勤快操练,使大唐士兵都成为精锐。
强大的战斗力使得唐朝军队在民族战争中占据每战必胜,因此太宗才有足够的勇气在民族问题上表达自己的态度,并掌握了各民族关系的话语权,周边的民族崇拜并称其为“天可汗”。
另外,唐太宗的个人魅力也是唐前期实施开明民族政策的重要因素。史记记载,武德元年薛仁杲兄弟及宗罗厚等来降,太宗接受;三年二月,尉迟敬德、寻相来降,太宗令敬德督之,与军营相参。
史料记载,太宗询问李靖蕃汉之兵如何处置,靖曰:“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由此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
太宗统治时期大量任用少数民族的官员,并在民族关系上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的观点。正因为太宗开阔的胸襟和待人真诚的态度,使得周边的少数民族对他极为的敬佩和忠诚。
《旧唐书》记载:“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当太宗去世时,“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痛哭、剪发、刺面、割耳,流血满地”。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杀身以殉葬,被高宗以先旨不许阻止。“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等四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能够让人如此佩服的皇帝,实在是屈指可数,而李世民的胸襟、胆识、智慧,都是无与伦比的。
唐朝建立后,统治者采用开明的民族政策保持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迅速恢复了国家经济和人口,成为军队的兵源、物力、财力的坚实后盾。各民族在开明的政策下,与汉人民族保持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促进民族之间的感情,为国家边境的稳定和贞观之治创造了基础条件。
但所谓的开明也是有局限性,在唐朝开明政策下的少数民族必须归附并服从唐朝的统治,不然唐朝也会派兵攻打。所以开明政策就是:如果你归附于我,我便给你开明政策,若不归附听从差遣,便打到你归附,然后给你开明政策。
安西都护府在设立后,唐朝通过该机构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统治。安西都护府不仅管理着西域的军事事务,还负责行政事务,其辖区包括天山南北、葱岭以西至波斯等地。安西都护府的设立,使得唐朝能够更好地控制西域,确保边境的安全和稳定。
李隆基肯定了太宗中华夷狄兼爱如一观念,但是突厥人不许是大唐人,也就是说大唐不允许突厥以国家性质存在,突厥自此只能是大唐的安北道,突厥人以后称呼就是大唐安北道**州府人士。
大唐王化突厥,首先对牧民大唐编民其户,就会分到两万亩草原,拥有自己的牛、马、羊,毡包,马车等,赐贡市交易资格,突厥不再有奴隶,也不再有部首、可汗,而是州府官员。
废突厥文字,行汉文,推广大唐汉语,突厥官员必须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如何治国。
陛下要求,大唐五爪金龙旗飘扬在每一个牧民的毡包上。